17日馮德萊恩表示,任何涉及領土的問題都必須由烏克蘭決定,烏克蘭必須坐在談判桌前。
這三件事看似不相干,實則勾勒出當前國際格局重組的關鍵脈絡,美國試圖單獨與俄羅斯達成交易卻遭冷遇,中國通過外交反制確立自身原則底線,而歐盟領導層則在連續(xù)戰(zhàn)略失誤中逐漸失去方向感。
馮德萊恩的強硬表態(tài)與其說是展現歐盟團結,不如說是暴露了歐洲自主外交的困境,既無法獨立推動和平進程,又不愿完全跟隨美國步伐,最終只能重復政治正確的口號。
首先需要理清的是美俄峰會流產的真相,5月中旬,美國曾通過非正式渠道向俄羅斯提議舉行雙邊峰會,重點討論烏克蘭問題后續(xù)安排。
但克里姆林宮方面明確表示,如果沒有其他利益相關方參與,特別是歐洲和中國,這類會談“缺乏實質意義”,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5月20日公開表態(tài)稱,任何關于歐洲安全的對話都必須是多邊的,不能由美俄兩家私下決定。
這一回應實際上否定了美國試圖復制冷戰(zhàn)時期美蘇談判模式的企圖,與此同時,中國在5月下旬宣布對一批參與對臺軍售的美國軍工企業(yè)實施制裁,并首次將相關高管列入出入境限制名單。
這種“精準打擊”式的反制措施,向國際社會清晰傳達了中國在核心利益問題上的紅線,這些行動共同表明,全球大國關系中單邊主導的時代已經結束,多極化正在成為現實。
馮德萊恩5月17日的聲明更需要放在歐盟內部政治背景下理解,最新民調顯示極右翼政黨支持率大幅上升,而馮德萊恩所屬的歐洲人民黨集團可能失去多數地位。
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爭取國內政治支持,但問題在于,這種表態(tài)與歐盟的實際影響力并不匹配。
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近來明顯傾向于推動和談,如此一來,內部的分歧使得歐盟難以形成統(tǒng)一有效的對外政策。
中東歐國家與西歐國家在俄烏問題上的分歧日益公開化,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堅持強硬反俄立場,而德國、意大利等國家更關注經濟受損和難民壓力,這種分裂讓俄羅斯獲得了利用空間,也削弱了歐盟整體談判地位。
當前國際局勢的演變正在重塑戰(zhàn)后國際秩序,美國單極霸權時代宣告結束,但新的多極體系尚未完全成型,在這種過渡期內,各種力量都在通過試探、反制與調整來尋找自身定位。
中國在這場變革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當頭也不依附,而是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決定,歐盟面臨的困境則提醒我們,地區(qū)一體化若不能形成獨立戰(zhàn)略自主,就難免成為大國博弈的配角。
未來國際秩序的健康發(fā)展,需要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也為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畢竟,真正的和平不是通過排他性聯盟或單邊制裁來實現的,而是要通過包容性對話建立平衡有效的安全架構,在這場歷史性變革中,那些能夠超越冷戰(zhàn)思維、擁抱多極化的國家,將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并促進全球穩(wěn)定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