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之前屢次三番上熱搜都是因為他們在想方設法的給自己“制造文化”,最近他們又因為漢字問題沖上了熱搜。
今年韓媒又自己報道了說日常高頻詞匯里面有63%依舊是漢字,比20年前還往上漲了不少。
這下子不少韓國人都坐不住了,雖然“韓語被確診為中國拼音”這樣的說法聽著可能是有點夸張,但也生動的反映了韓語和漢字之間的聯系。
這時候不少人又想到了當年韓國轟轟烈烈的弄得那場“去漢字化”運動有多尷尬了。
整個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快2000多年了,早在我們西漢年間,漢字就作為官方文字在他們那兒廣泛使用。
在韓國特別重要的歷史典籍《三國史記》用的就是文言文記錄的,這里面完整的寫了韓國古代歷史文化還有政治等多方面的信息。
要是沒有漢字,這部韓國史就根本沒有辦法流傳下來,他們的歷史也會變得更加貧乏。
光是從韓語本身來看,他們的文字在形成的過程中大批量的吸收了漢字的詞匯和發(fā)音。
韓語里邊兒有很多的漢字詞,不僅發(fā)音和漢字像,字形也和漢字很像,像“學校,國家”這些詞就是證據。
韓語的語法屬于黏著語系,在單詞后面加助詞或者是詞尾來表達語法關系,就拿“我看書”來說,在韓語里說完“我看”之后,在“看”這個詞后面再加上一個詞尾,就會讓別人知道“看”是個動作。
而且韓語詞匯系統(tǒng)里邊近九成都是漢語雙音節(jié)的復合詞,這也說明了韓語根本離不開漢字。
但樸正熙但是滿腦子都是怎么增強民族認同感,還特地弄了個去漢字化的法案,后來更是直接把漢字從韓國的教科書上刪掉了,口口聲聲說要打造專屬于韓國的語言。
他們這么做一方面是想要擺脫殖民歷史的影子,韓國之前曾經被日本侵略過,殖民的時候日本的語言都成了他們老百姓的強制使用語了。
因為漢字是日語的老祖宗,日本在殖民韓國的時候,強制他們使用日語,也是想對他們進行文化控制。
樸正熙這么做也可以說是間接想要彰顯民族的獨立性,再加上當時韓國不少老百姓也轟轟烈烈的支持,所以這活動就慢慢的推行下去了。
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民族獨立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一定非得靠著廢除漢字來實現,他們在廢除漢字的同時也丟了很多韓國自己的歷史。
很多韓國的古籍都是用漢字寫的,把漢字廢除了,現在韓國不少年輕人都看不懂那些古籍了。
能看懂古籍的那些韓國人大多都是老人,但這些人如果去世了之后,韓國依舊不重視漢字的重要性,那么他們的歷史很有可能從這就斷了根。
當時他們還覺得表音,文字,韓文會更簡單,結果很多同音詞混淆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一個發(fā)音往往會對應各種不同含義的漢字,光是“防水”和“放水”就區(qū)分不了,要是沒有上下文,還有可能會捅出大簍子。
之前就有韓國高鐵施工,因為這兩個字同音混淆,導致了工程出了問題,直接報廢了15萬根枕木,丟了錢也沒了面子。
工程出了事兒還能補救,法律等領域也差點兒亂成一鍋粥,韓語中“性、城、聲、圣”等20多個同音字要是把漢字標注去掉了,那法律文件就直接變成了填空猜謎。
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了法律,那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任何秩序可言。
眼看著去漢字化活動引發(fā)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韓國也慢慢的去承認漢字的重要性,很多地方也開始偷偷的用漢字。
2009年當時就有不少韓國的高官聯名上書,要求給韓國的小學生恢復漢字教學,避免問題越變越嚴重,徹底毀了韓國下一代。
當時可不僅是這些高官有想法,很多韓國的老百姓也都支持恢復漢字,畢竟沒了漢字,他們的生活越來越不方便。
直到2018年,韓國才正式允許小學三年級開始學漢字當成選修課,并給大家發(fā)教材。
現在去韓國旅游的游客都能發(fā)現,有不少景點、商店招牌都可以看見非常明顯的漢字,有一部分原因是韓國為了歡迎中國游客去消費,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確需要漢字。
去年韓國還上映了一部電影叫哈爾濱,講的是他們的獨立斗士在哈爾濱刺殺伊藤博文的事兒。
這里面有不少中國場景和人物,還出現了中國臺詞,這也是他們通過這些元素展現當時的歷史背景。
因為韓國以前是用漢字的,所以說在拍攝那段歷史的時候,他們會通過漢字場景和人物來還原當時韓國和中國的交流情況,這也反映出了漢字對他們的文化影響。
今年,韓國社會對去漢字化的討論再次升溫,有的政客想著把韓國的國民改為考瑞亞,想用這種方式提升國際影響力。
其實這種激進的去漢字化做法并不可取,韓國想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以犧牲自己國家歷史為代價。
畢竟?jié)h字也是他們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往上推,早期的韓國曾把漢字當成他們的官方文字,要是完全拋棄的話,那不就是連祖宗都不要了嗎?
到現在為止,要不要重新使用漢字,還是不少韓國人能吵破天的一個問題。
一部分韓國年輕人覺得應該恢復漢字教育,除了因為很多韓國古籍都是用漢字寫的,他們不懂漢字就沒法讀。
而且現在中國發(fā)展的這么好,他們如果能多掌握一門漢字,以后就業(yè)方面也會有幫助。
從娛樂上來看,現在不少韓國年輕人都特別喜歡中國的文化,比如中國的漢服,武俠小說,仙俠劇一類的。
如果他們不懂漢字,就沒有辦法更好的去理解這些,眼睜睜的看著愛好擺在面前,卻沒有辦法去了解,這種心有余但眼饞的感覺可不太好受。
但是反對聲音也不少,很多反對派的議員在國會現在還在嚷嚷著怎么把漢字徹底從韓國趕出去。
但他們的日常生活卻根本離不開漢字,其實他們心里也清楚漢字背后的價值有多重要。
他們之所以去反對,不過是為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是其他考量,而沒有辦法公開點頭承認漢字的寶貴之處。
韓國和漢字“鬧”了這么多年,也看出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他們當時想要把漢字從韓國趕出去,結果卻發(fā)現沒了漢字,差點兒整個國家的文化也跟著一起被趕出去。
現在韓國人的問題不是到底要不要去掉漢字,而是要弄明白文化自信背后真正的含義。
除非他們學會拿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接受歷史,重視歷史,尊重歷史,否則,他們遲早會親手斬斷自己國家的歷史。
因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古到今,這么多年,這么多國家試圖強行切斷文化,弄出“獨屬于自己的文化”都沒有成功過,韓國又怎么可能會成功?
希望他們能夠早一點兒明白,追求文化獨特性和民族獨立性是必須走的一步,但也要尊重歷史文化遺產,尊重文化發(fā)展的客觀性。
如果韓國不能妥善的處理韓語和漢字的關系,只怕最后他們自己的文化斷層會越來越嚴重,還會加劇像硬搶我們國家端午節(jié)一樣的事情發(fā)生,到時候不僅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爭議,還不利于文化交流。
韓國申遺漢字被聯合國警告?16年的老謠言了
2022-2-1818:00觀察者網官方賬號
【韓國申遺漢字被聯合國警告?16年的老謠言了】
韓國1500年歷史的木簡刻有生僻漢字 韓專家分析:這是縮略語
2023-2-117:54福建臺海網官方賬號
【韓國1500年歷史的木簡刻有生僻漢字 韓專家分析:這是縮略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