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輩人常說 “立秋不算秋,處暑涼颼颼”,這話一點不假。
前一個節(jié)氣立秋不過是給夏天遞了張“下課通知”,處暑才是真正收拾行李,暑氣漸漸消失,就像舞臺上的燈光緩緩調(diào)暗,濃烈的夏天悄悄退場。
熬過了盛夏的汗流浹背,這時節(jié)的涼意顯得格外珍貴。就像久旱逢甘霖,這份從骨子里透出來的舒爽,讓人心頭豁然開朗。
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最懂這份季節(jié)交替的微妙情愫,他們把處暑的風、初秋的雨、葉落的聲、微涼的夜,都寫進了詩詞里,藏著對時光流轉(zhuǎn)的感悟,也藏著對這美好時節(jié)的偏愛。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朱熹《偶成》
還沒從池塘邊春草茵茵的夢境中醒來,臺階前的梧桐葉已經(jīng)傳來了秋天的聲音。
朱熹用細膩的筆觸寫出了時光的匆匆。春天的美好還仿佛在夢中,可轉(zhuǎn)眼間,梧桐葉飄落的聲音就宣告了秋天的到來。
前幾日或許還殘留著暑氣,一場風過,落葉聲聲,便讓人真切感受歲月流轉(zhuǎn)的腳步。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陸游《閑適》
一年四季都有值得喜愛的地方,但最好的還是這剛剛到來的秋天時節(jié)。
春有百花,夏有涼風,冬有雪落,但要論“最舒服”,還得是新秋。
此時的天不冷不熱,穿件薄衫就能出門;果子剛熟,咬一口甜到心里;連雨都下得溫柔,不像春雨那般無休無止,不像夏天那樣劈頭蓋臉,更不想冬天那般刺骨凍人
這樣的新秋時節(jié),無論是出門活動還是靜坐房內(nèi),都讓人感到舒適愜意。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
濃密的暑云漸漸散去,輕柔的涼風吹了起來。池塘上秋天又一次到來,荷花多半已經(jīng)結(jié)出了蓮子。
處暑的美很溫柔。不像盛夏那么濃烈,也不像深秋那么蕭瑟,它是荷花半開的含蓄,是西瓜啃到中間最甜的那一口,是生活里“剛好”的圓滿。
暑向風前退,秋從雨后來。
問桐知葉落,修桂待花開。
蘇泂《長江二首》
暑氣在秋風前退去,秋天在雨后到來。問梧桐便知樹葉將要飄落,修整桂樹等待它開花。
這首詩精準地描繪了處暑時節(jié)的天氣變化。秋風一吹,暑氣就消退了;一場秋雨過后,秋天的感覺更濃了。
梧桐葉落是秋天的標志之一,而桂花也在為盛開做準備。詩人通過對風雨、
【5】
疾風驅(qū)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tài),都來頃刻中。
仇遠《處暑后風雨》
處暑后的這場風雨來得急,風卷著雨,雨追著風,把最后一絲暑氣全掃進了泥土里。他站在屋檐下看,突然懂了什么叫“炎涼”。
夏天的熱和秋天的涼,原來只在一場雨的時間里,就完成了交替。人事又何嘗不是如此。
由自然及人世,一語雙關(guān),耐人尋味。
【6】
日落煩暑退,秋晴河漢明。
微云映天白,纖月過林清。
張耒《晚臥》
太陽落山,惱人的暑熱終于消退;清朗的秋夜,銀河顯得格外明亮。淡淡的云彩將夜空映襯得愈發(fā)澄凈,一彎纖細的新月,清輝灑過林梢。
這樣的夜晚,最適合搬個小凳坐在院子里,什么都不做,就那么望著星空發(fā)發(fā)呆。
【7】
溽暑初收生暮涼,風將秋信入虛堂。
葉颙《初夕暑退生涼》
潮濕悶熱的暑氣剛剛收斂,傍晚就生出了涼意,晚風裹著秋的消息,從門縫里、窗戶縫里鉆進來,輕輕拂過堂屋。
秋天它藏在風里,藏在葉尖的露珠里,藏在媽媽說“該添件薄外套了”的嘮叨里。
只要用心感受,處處都是秋的痕跡。
【8】
暑退新秋至,風清氣爽天。
繡馀拈筆墨,花影到窗前。
那遜蘭保《偶成》
暑氣消退,新的秋天到來,天空風清云淡,空氣清爽宜人。刺繡之余拿起筆墨,一抬頭,窗外的花影正爬上紙頁,連墨香都染了秋的涼。
生活里的幸福,往往藏在“剛好”里——不忙不閑,有溫度,有閑情,連影子都成了詩。畫面寧靜而美好,展現(xiàn)了處暑時節(jié)人們愜意的生活狀態(tài)。
【9】
西風解事,為人間、洗盡三庚煩暑。
一枕新涼宜客夢,飛入藕花深處。
黃升《酹江月?夜涼》
西風善解人意,為人間洗去了三伏天的煩悶暑氣。一枕新添的涼意讓人適宜地進入夢鄉(xiāng),夢境飛入到藕花深處。
處暑時節(jié),西風吹來,帶走了暑氣,帶來了新涼。在這樣的涼夜中入睡,連夢境都充滿了詩意,飛到了藕花深處,讓人感受到處暑夜晚的清涼與美好。
【10】
雨氣排殘暑,風聲送早秋。
拂窗聞葉落,繞井看螢流。
陸游《初秋》
一場秋雨的涼氣驅(qū)散了殘余的暑熱,風聲簌簌,送來了早秋的問候。樹葉拂過窗前,聽見的是落葉之聲;螢火蟲繞著井欄飛行,劃出流動的光影。
【11】
晚趁涼飔上小樓,忽看梧葉始驚秋。
王同祖《初秋》
傍晚趁著涼爽的微風登上小樓,忽然看到梧桐葉飄落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秋天來了。
一個“驚”字,寫盡了人們對于季節(jié)轉(zhuǎn)換突然感知的那一瞬間的微妙心情,無比真實。
處暑,是暑氣的終曲,也是秋涼的前奏。
在這些詩詞里,我們看到了古人對于季節(jié)變換的細膩感知。他們或欣喜、或淡然、或驚覺、或感懷,將一己之情融于天地萬物之中。
古人用詩記錄下這些細微的變化,不是為了“傷春悲秋”,而是想告訴我們:生活的美好,藏在每個“剛好”的時刻里。
那剛好涼爽的風,剛好成熟的果,剛好落下的葉,剛好相遇的秋。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