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開國之君,論出身之低下,朱元璋排在第一位。他出生于貧苦農(nóng)家,幼年時父母兄弟死于饑荒,自己先后當過放牛娃、和尚、士兵,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實現(xiàn)跨越,最終掃滅群雄、驅(qū)逐元廷,建立大明王朝。
在很多人看來,朱元璋是“大老粗”“草莽英雄”,對于文化、藝術(shù)應(yīng)當是一竅不通,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朱元璋在事業(yè)初步穩(wěn)定后,便開始惡補文化,像四書五經(jīng)、兵法韜略,他都細心研讀,還向身邊人請教,慢慢的向“儒將”轉(zhuǎn)變。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更加需要提升自己的文藝修養(yǎng),他命宋濂、劉基、李善長等人為自己推薦詩集、書法,勤加學習,雖然水平不能稱為頂級,但也頗有造詣了。無錫博物館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正是朱元璋親筆所寫的一件書法,名為《吳王親筆手諭》。
此作縱36厘米、橫58.5厘米,總計14行、118個字,行楷寫就,寫于元末朱元璋稱吳王期間,寫給大將徐達,釋文為:“吳王親筆差人赍至軍前,教左相國徐達知會:今后就陣獲到寇軍及首目人等,不須解來,就于軍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點,都督府斷事牢內(nèi)所禁張寇首目二十四名將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龍灣,二更時分將一只解軍需的船拿去。隨時追捕,至龍灣發(fā)快船根趕,必是可獲,今后不必解來。朱(花押)”
此作遞藏有序,可見于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清初顧復的《平生壯觀》以及《石渠寶笈續(xù)編》等,后進入清內(nèi)府,卷上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鑒”“寶笈重編”“乾清宮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等印章。清亡后流落民間,被時在東北任職的無錫籍收藏家薛處收藏,最終入藏無錫博物院。
筆法上,《吳王手諭》簡勁方直、率意自然,起筆多以側(cè)鋒切入,不作刻意藏鋒,橫畫起筆常帶斜切角度,行筆過程中提按變化簡約,筆畫中段多以中鋒直行,少作迂回,似有碑刻的方峻之氣。
轉(zhuǎn)折處多以方折為主,收筆常順勢而出,或輕頓收尾,或直接出鋒,無過多修飾。方正平穩(wěn),疏密直白,橫畫舒展而豎畫收斂,形成橫向開張的視覺效果。筆畫排布追求清晰易讀,少作欹側(cè)變化。通篇墨色自然變化,無刻意的枯潤對比,連筆處偶見自然飛白,未見刻意漲墨或宿墨效果。
清代《佩文齋書畫譜》稱其“書法雄強遒勁,頗具開國氣象”;近現(xiàn)代學者指出,其書法融合了民間抄書體的質(zhì)樸,保留了書法實用功能的原始生命力,為研究元末明初民間書法向官方書寫的過渡提供了典型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