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 1
酥爛軟糯
“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自古民間處暑就有吃鴨子的習俗。農(nóng)人喜歡用吃來犒勞自己雙搶農(nóng)忙的辛苦。
農(nóng)諺說“七月半鴨,八月半芋”。那肥美營養(yǎng)、味甘性涼、不溫不熱的鴨子是農(nóng)家的大餐,成了這個節(jié)氣最應(yīng)景的美食。
家里煲了濃濃的鴨湯,那股濃郁的香氣,像一條看不見的路,牽引著我回到那個柴火灶膛里柴火噼啪作響、滿院飄著鴨香的農(nóng)家小院。
從前,哥哥身體弱,經(jīng)常流鼻血。每年處暑時節(jié),母親總會記得給哥哥蒸鴨子吃,補身體。
母親邊撕鴨毛,邊笑著說,“這鴨湯可以涼血,吃了就不流鼻血了。”
母親把一整只的鴨子加紅棗一起放在鍋里隔水蒸,柴火灶上大鐵鍋里的水滾開著,大火蒸了許久,廚房里傳來鴨子的濃香。
母親挽起袖子,揭開蓋子,時不時拿筷子戳戳鴨腿,試試軟爛。
我和哥哥早就圍著桌子坐好了,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只等那一大碗鴨湯端上來。
PART 02
暖胃更暖心
鴨子煮好出鍋,油光锃亮,酥爛軟糯。
我和哥哥便迫不及待地伸筷子去夾,想大口撕扯吞咽。母親笑著說“燙!別燙著了?!?/p>
母親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吃肉喝湯,她自己卻不吃。
我一邊撕著鴨腿,一邊不解地問:“媽,你怎么不吃???”“你們先吃,我被這濃鴨香燙著了,現(xiàn)在吃不下。”
其實,母親是舍不得吃,她總是等我們吃完了,再吮一吮我們沒有吃干凈的鴨骨頭,喝一點我們沒喝完的碗底。
從前,家里養(yǎng)的十來只鴨子,是很少殺來吃,多是讓鴨子下蛋,拿到集市上去賣,用來換些油鹽、針線、牙膏、鋤頭耙梳等生活用品,還要貼補我們上學的報名費。
鴨蛋很金貴,就連鴨毛都是能當錢花的寶貝。我和哥哥經(jīng)常把鴨子掉的毛用蛇皮袋子收集起來,可以用來換豆腐、換貨郎擔里的針頭線腦,還可以去敲糯米糖吃。
處暑時節(jié),難得喝一次老鴨湯,吃一次鴨肉,是祖輩們傳下的老傳統(tǒng)。一輩子圍著莊稼圍著灶臺打轉(zhuǎn)的母親,靠二十四節(jié)氣安排家里的農(nóng)事。
處暑吃鴨子,既讓孩子飽了口福,養(yǎng)了身體,感受到節(jié)日的儀式感,還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了一個節(jié)氣、傳承了一個節(jié)日。
處暑鴨香濃,在這個殘暑退、新涼生、秋意漸濃的美好時節(jié),捧一碗熱氣騰騰的老鴨湯,既暖胃更暖心。
作者:周桂芳
圖片:新華社
設(shè)計:靳韞瑜
編輯:倪楊金子
策劃:李蕓聰 倪楊金子
監(jiān)制:王巖 高雅
主播丨李容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