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 1
最樸實(shí)的印記
“正定城里故事多,大鍋菜里暖心窩……”這帶著濃濃鄉(xiāng)音的調(diào)子,不知何時又在心間輕輕哼響。
我偏愛那一碗熱騰騰、菜肉交融的大鍋菜。尤其是在河北石家莊的正定縣,那咕嘟著熱氣的家常滋味,最能撫慰游子的心神。
大鍋菜,就是這方土地上最樸實(shí)的印記。它原是農(nóng)家婚喪嫁娶、廟會社火時聚眾同享的大菜,至今少說也有百十年歷史,漸漸成了尋常百姓家暖胃暖心的日常。
在正定城內(nèi)的府前街上,有家開了幾十年的“李記老灶”,掌勺的李石頭師傅,就是這傳統(tǒng)滋味的守望者。
他年近花甲,一輩子和這口大鐵鍋相伴,街坊鄰居提起他來,都笑著豎起大拇指:“老石頭做的鍋菜,那叫一個實(shí)在!”
常有人端著自家的大碗守在灶邊,就為等那一口熟悉的味道。
做出一鍋地道的大鍋菜,講究的是耐心和融合。食材不過是白菜、豆腐、粉條、豬肉這些尋常之物,貴在新鮮和火候。
李師傅挑肉只用本地黑豬的臀尖或五花,切成大塊或厚片。白菜只用冬儲的白菜心,幫葉分明。
豆腐要用老豆腐,提前炸成金黃蓬松的豆腐泡。粉條選用山芋粉打成的,耐煮又筋道。
做大鍋菜先要起鍋燒油,煸炒肥肉片出香,逼出脂油,然后倒入成盆的白菜翻炒直至塌軟。
接著,成把的粉條鋪開撒下,黃燦燦的豆腐泡傾覆而入,大瓢清水添上,再用醬油、鹽巴調(diào)下底色,有時還抓一把老輩傳下的香料包,比如,用紗布包裹好的花椒、八角、桂皮之類的香料。
蓋嚴(yán)實(shí)鍋蓋,灶膛里的火苗穩(wěn)穩(wěn)地舔舐著鍋底。
李師傅習(xí)慣性地在灶臺邊的小板凳上坐會兒,看著鍋里漸漸升騰起的蒸汽,對旁邊的小工說:“這火候不能急,得讓葷腥味兒滲進(jìn)素菜里去,菜呢,也得把自身的甘甜熬出來,最后都融在一塊,這才叫個‘和’?!?br/>
灶火映著李師傅專注的側(cè)臉,恍惚間我像回到了小時候。
PART 02
撫慰游子的心神
接下來的時間,在等待一種圓滿。灶火由大收至中,任憑大鍋在灶上咕嘟咕嘟地響著。
鍋里,白菜越來越塌軟爛乎,吸飽了肉湯的鮮美。炸成金黃的豆腐泡吸飽了濃郁的湯汁,變得飽滿鼓脹,筷子夾起來沉甸甸的,一咬下去滾燙鮮美的汁水便在口中迸發(fā)。
粉條煮得半透明,閃著油亮的光澤,軟糯筋道地與白菜、肉片交織融合。而那稠厚油亮的湯汁,早已把所有食材緊密地包裹、融合。
李師傅總會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揭開蓋子看看,熱氣猛地一涌,香氣肆無忌憚地彌漫開整個廚房,他拿長勺輕輕攪動幾下,復(fù)又蓋好。整個過程,沉穩(wěn)得像正定的古城墻。
開飯時分,往往天色已有些昏沉,廚房的燈點(diǎn)亮了。
一柄大鐵勺伸進(jìn)鍋底,撈起的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牟巳舛垢蹢l。澆在熱氣騰騰的白米飯上,迫不及待舀一大勺入口,首先嘗到的是白菜的清甜軟爛,肉片的香腴扎實(shí)。
接著是豆腐泡猛地爆出滾燙咸鮮的汁水,粉條筋韌吸味。最后是那醇厚豐厚、泛著油花的湯汁浸潤米粒,一筷子下去就停不下來。
這碗看似尋常的雜燴,卻牢牢拴住了無數(shù)正定人的胃與心。
無論寒暑,它是團(tuán)聚時桌上少不了的熱鬧,是冬日里暖暖筋骨的慰藉。
在外打拼的石家莊人,夢里時常飄過這股咸鮮交融的煙火氣,想起村里大鍋灶前圍著的人群,想起母親揭開鍋蓋時,那升騰的熱氣映紅的笑容。
作者:黃琳涵
圖片:匯圖網(wǎng) 視覺中國
設(shè)計(jì):靳韞瑜
編輯:倪楊金子
策劃:李蕓聰 倪楊金子
監(jiān)制:王巖 高雅
主播丨李容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