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聞者總會心潮澎湃,肅然起敬。這段旋律,于1935年誕生于“人民的音樂家”聶耳的琴弦上,激發(fā)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奏響了挽救民族危機的時代最強音。2019年初,這把館藏于云南省博物館、由聶耳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時使用的小提琴,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節(jié)目,引來無數(shù)網友點贊熱評。
1930年1月26日,聶耳與省師附小音樂教師張庾侯在昆明合影。(玉溪市聶耳文化中心供圖)
1930年,19歲的聶耳只身奔赴上海,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在“云豐申莊”當學徒時,聶耳意外地收到了朋友張庾侯從昆明寄來的一百元錢,這是他對聶耳幫忙聯(lián)系上海的電影公司租借影片的報酬。
對于生活困頓的聶耳來說,這筆“巨款”無疑是雪中送炭。他將其中的五十元匯給了母親,剩下的五十元,聶耳給自己買了大衣和一把二手小提琴。
聶耳小提琴原件(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聶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暢,當我奏起那常常呼為《Dream》的樂曲時,雖然手指頭會痛,無弓法,無指法,也是夠快活的了。若如沒有旁的事來煩擾,我會不吃飯,不睡覺,不分早晚地練習下去?!?/p>
1935年,聶耳為上海電通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風云兒女》創(chuàng)作了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和插曲《鐵蹄下的歌女》。他用兩天的時間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稿,創(chuàng)作期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夜已深,他還一會兒在琴上試著旋律,一會兒來回踱著步子捕捉靈感。
1933年拍攝影片《母性之光》時,聶耳(左)拉小提琴幫助演員醞釀情緒。(玉溪市聶耳文化中心供圖)
作曲過程中,聶耳還對歌詞作了三處修改:一是將開頭的“起來”與“不愿……”完全分開,又在句末加上了休止符以作強調;二是將田漢原詞的“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改成“冒著敵人的炮火”,并在句末也加上了休止符;三是在末尾的“前進!前進!前進!”后再增加一個“進!”。
創(chuàng)作完成后,《義勇軍進行曲》經聶耳帶到日本定稿,后寄回國內錄制。它唱響了時代的強音,也奠定了聶耳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據(jù)云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陳浩介紹,聶耳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時使用的樂器,正是他之前從當鋪買回來的二手小提琴??陀^來說,這把琴并非出自名家,但它傾注了聶耳對音樂的熱愛,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義勇軍進行曲》從醞釀到第一次奏響,都是在這把小提琴上完成的。
1933年聶耳為影片《母性之光》創(chuàng)作的插曲《開礦歌》曲譜初稿手稿(局部)。(玉溪市聶耳文化中心供圖)
在這把小提琴的陪伴下,聶耳佳作不斷。1932年,在北平演奏《國際歌》,為東北抗日義勇軍募捐;1933年,為電影《母性之光》創(chuàng)作出表現(xiàn)勞苦大眾斗爭生活的《開礦歌》;1935年,先后創(chuàng)作出《畢業(yè)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40余首樂曲,激發(fā)了國人強烈的愛國情緒,鼓舞著大家奔赴抗戰(zhàn)前線。
如今,云南省每年都會定期舉辦聶耳音樂周,傳承愛國精神,奏響時代強音。今年7月17日至23日,在第八屆聶耳音樂周期間,昆明分會場開展了“開幕式+5個主題活動+6場系列活動”,以“追尋-致敬-傳承”為主題,涵蓋音樂演出、文藝快閃、藝術展覽、非遺體驗、青少年藝術實踐等多元內容,以“音樂+文旅”模式展現(xiàn)了云南的文化魅力。
來源:云嶺先鋒
編輯:陳琳玲
值周:楊丹妮 張輝
主編:李勝
生態(tài)環(huán)保普法宣傳小知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
第六章?綠色發(fā)展區(qū)保護管理
第四十八條綠色發(fā)展區(qū)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加大城鎮(zhèn)、村莊規(guī)劃建設管控力度,優(yōu)化布局文化旅游、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綠色經濟。
綠色發(fā)展區(qū)嚴格管控建設用地規(guī)模,推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嚴禁審批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