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不少人認為,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占據(jù)了上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今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的大部分地區(qū),依舊在俄軍手里。
要這么看的話,俄羅斯在俄烏戰(zhàn)場上還真是占優(yōu)勢的。畢竟烏克蘭說到底沒有真正深入到俄羅斯境內,反倒是自家的領土被俄羅斯打了個稀巴爛。
這當然要歸罪于北約縮手縮腳的約束政策,從一開始,北約就沒打算把事情搞大。說到底他們不愿意爆發(fā)和俄羅斯的全面戰(zhàn)爭,所以最初只給烏克蘭提供一些防御性的武器。后來說是提供了一些進攻性的武器,其實數(shù)量也極其有限。
舉個例子就能看明白了,烏克蘭公開首次對俄羅斯本土的打擊,是在2023年5月用無人機襲擊別爾哥羅德州的一座軍用機場。這時候雙方已經(jīng)打了1年多時間了,可見烏克蘭有多被動。反觀俄羅斯,各種導彈想炸哪里就炸哪里,壓根就沒有任何約束。
那么這是否代表俄羅斯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呢?其實還真不能這么看。俄羅斯是全球玩家,烏克蘭只是區(qū)域性的玩家。俄羅斯的對手,其實是北約,因為北約也是全球性的玩家。所以說,評判烏克蘭的勝負,的確可以從一城一池的得失來算,但評判俄羅斯的勝負,則需要從他們在全球的布局來看。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俄羅斯在這場戰(zhàn)爭中,可以說是虧大發(fā)了。再往后打下去,可能真的要崩盤。那么他們在全球布局中,究竟損失了什么呢?
芬蘭、瑞典加入北約
這場戰(zhàn)爭的根源之一,就是俄羅斯不希望烏克蘭加入北約。2014年2月,親俄的烏克蘭總統(tǒng)亞努科維奇被烏克蘭人趕跑后,俄羅斯立刻出兵拿下了克里米亞。原因很簡單,俄方認為,烏克蘭這是要全面倒向北約了。
既然無法阻止烏克蘭倒向北約,那么俄羅斯只能武力占領克里米亞,以此將損失控制到最小。
此后俄羅斯在烏東四州不斷搞事情,其實也是同樣的目的。既然烏克蘭非要倒向北約,那么俄羅斯只能把烏東四州和克里米亞留下,以此作為自身和北約的緩沖。
在俄方看來,與北約靠太近,他們沒有任何安全感。
可偏偏在俄烏戰(zhàn)爭期間,芬蘭和瑞典,也相繼加入了北約。尤其是芬蘭,和俄羅斯有1300多公里的邊境線。這代表著俄羅斯和北約又多了一大段接壤的地方。
而且,芬蘭距離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只有一步之遙。芬蘭與莫斯科的距離,其實跟烏克蘭與莫斯科的距離也差不多。
最關鍵的是,由于俄羅斯身處戰(zhàn)爭之中無法自保,所以芬蘭從公開申請加入北約,到正式加入北約的全過程,俄羅斯都沒有出兵阻止。
如果按照俄羅斯阻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理由,那么他們必然要出兵阻止芬蘭加入北約啊。所以說,這是俄烏沖突給俄羅斯帶來的壞消息之一。
喪失敘利亞控制權
俄國和敘利亞的友誼,可以追溯到1971年。這一年老阿薩德正式掌握了敘利亞的權柄,蘇聯(lián)也向敘利亞伸出了橄欖枝。
為了得到蘇聯(lián)的大筆資金支持,老阿薩德主動將塔爾圖斯港租借給蘇聯(lián),給他們當海外軍事港口。蘇聯(lián)方面非常高興,開始大手筆支持敘利亞的發(fā)展建設。
此前蘇聯(lián)先后在中東投資過以色列、埃及等國,全都沒有得到港口。所以他們非常重視和敘利亞之間的友誼。
蘇聯(lián)解體以后,俄羅斯放棄了大量的海外軍事基地,但卻保留了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港,以及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一個是黑海艦隊的基地,另一個則是俄國在地中海的軍事基地。
因此,就算蘇聯(lián)解體了,俄羅斯和敘利亞的關系依舊非常好。2011年敘利亞爆發(fā)內戰(zhàn)后,俄羅斯也果斷出兵相助。
至少在俄軍的維持下,阿薩德家族依舊占據(jù)著敘利亞的主要核心城市。只要這些地方在手,那么阿薩德家族就有翻盤的可能。
但2024年年底,土耳其支持的反對派武裝,從北部的阿勒頗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便打下了大馬士革,徹底清除了阿薩德家族在敘利亞的影響。
自此,敘利亞和俄羅斯之間的友誼,也告一段落。從2025年1月底的消息來看,俄羅斯已經(jīng)撤走了塔爾圖斯港的幾乎所有軍艦和軍事人員,顯然已經(jīng)失去了對這一港口的控制權。
蘇聯(lián)時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支持敘利亞的建設,就是為了擁有這座海外港口。結果因為這場俄烏沖突,導致蘇聯(lián)在這里的布局,毀于一旦。
亞阿和解,北約開始干涉外高加索事務
外高加索三國,其實是蘇聯(lián)的創(chuàng)始國。1922年蘇聯(lián)建立的時候,外高加索三國,是以聯(lián)邦的形式加入蘇聯(lián)的,那時候他們還是一個整體。
1936年該聯(lián)邦拆分以后,他們才分別成為了蘇聯(lián)的加盟國,也就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
這3個國家,其實信仰文化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在沙俄時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俄文化的影響。
到了沙俄覆滅以后,布爾什維克的思想也逐步開始影響這片地區(qū),這才再次將他們團結在了一起。等到蘇聯(lián)解體以后,布爾什維克的思想對他們來說不管用了,那他們自然再次分道揚鑣。
格魯吉亞以東正教為主,阿塞拜疆以伊教為主,亞美尼亞則以基督教為主。所以他們分開過日子,對彼此來說,似乎更舒坦。
過去的30多年里,在俄羅斯的支持下,亞美尼亞一直在和阿塞拜疆爭奪納卡地區(qū)的控制權。俄羅斯方面又通過支持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搞獨立,從而對格魯吉亞有很強的控制力。
所以俄烏沖突之前,其實外高加索地區(qū)依舊在俄羅斯的影響范圍之內。
但是2025年,在美國的干涉之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和解了。而且亞美尼亞還單方面宣布,要開放贊格祖爾走廊,打通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陸上交通,且允許美國駐軍。這意味著,北約開始在外高加索站穩(wěn)腳跟。
再加上阿塞拜疆此前一反常態(tài)地和俄羅斯翻臉,足以說明俄羅斯在這里的影響力已經(jīng)降至冰點。
這可不是俄羅斯愿意看到的,因為俄羅斯最擔心的就是南部地區(qū)的混亂,尤其是高加索地區(qū)。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地,都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前蘇聯(lián)各國,紛紛加速去俄化
體現(xiàn)一個世界級大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否倒退,看看昔日跟著它混的小弟們,是否有反水的可能就知道了。
去俄化在前蘇聯(lián)國家,似乎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了。因為大家或多或少都在搞,這要放在俄烏沖突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比如說,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就廢除了俄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將本國文字從俄語的西里爾字母拼寫,改為了西方的拉丁字母拼寫。
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個擁有400多萬俄族人的國家,居然也動起了心思。他們計劃在2025年前實現(xiàn)全部官方文字,由西里爾字母向拉丁字母的改版。
一向和俄羅斯關系賊鐵的吉爾吉斯斯坦,也開始逐步確立吉爾吉斯語在本國的地位,比如說要確保60%的電視、廣播節(jié)目,需要以吉爾吉斯語來播出。而過去,使用的幾乎都是俄語。
除此以外,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以及烏克蘭,全都在搞去俄化的活動。尤其是俄烏沖突以后,這種活動愈演愈烈。這足以說明,俄羅斯在這3年多的戰(zhàn)爭中,究竟失去了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