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削藩失敗,真的是因為過于仁慈嗎?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都認為朱允炆削藩失敗是因為太過仁慈導致,為什么大家會有這種印象呢?就是因為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嚴苛的政策,朱允炆即位后“寬刑省獄”,相對于朱元璋來說,不管后一個皇帝做的如何,都是一個仁慈的皇帝,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朱允炆是一個仁慈的皇帝。
其實,這是沒有什么根據(jù)的,朱元璋后期為了防止權(quán)臣亂政,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壓政策,為朱允炆鋪平道路,朱允炆上位之后,自然要寬松一點,換句話說,哪一位皇帝上位不大赦天下。
其實,關(guān)于朱允炆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沒有權(quán)威的資料了,因為朱棣在靖難之后,將朱允炆的資料全部銷毀,他就像一個敏感詞一樣,被官方強制“和諧”!
那么,為什么人們會認為朱允炆是因為仁慈而導致削藩失敗呢?
主要是因為在《明史》中有為數(shù)不多的關(guān)于朱允炆的一句話,在平朱棣叛亂的時候,朱允炆跟出征的主帥說:“你們一定要活捉朱棣,不要讓我背負著殺掉叔叔的罵名”。
很多人就根據(jù)這句話說朱允炆是優(yōu)柔寡斷,沒有殺伐果斷之心,其實是扯淡,這句話如果不放到具體語境當中,應(yīng)該是解釋不出來的,尤其是古文有的時候跟現(xiàn)在并不是一個意思。
即使強行解釋,也可以看出,不要讓我背負殺叔的罪名,和不要殺朱棣還是兩個概念的,也就是說,拿這句話來說明朱允炆是一個慈善的人,沒有任何根據(jù)。
實際上朱允炆削藩的時候?qū)τ谒哪切┦迨迨窍喈敽莸?,在其當政后,連續(xù)幾位藩王都被朱允炆削藩,其中湘王朱柏全家被逼得自焚而死,導致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最后抱團取暖。
其實,朱元璋設(shè)立藩鎮(zhèn)目的就是給老朱家的政權(quán)加一些保險,在中央有苦難的時候,藩王能夠出兵幫助,然而在朱棣靖難過程中,大部分藩王不是隔岸觀火就是倒向朱棣,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只是虛假的仁慈,真正的兇殘。
削藩時急于求成,沒有形成完整性的指導思想
正是因為朱允炆削藩時過于急于求成,剛登上皇位還沒有坐穩(wěn)就開始削藩,一年之內(nèi)削掉五位藩王,逼得其他幾位藩王不得不反,這番急于求成,實在是有些欠缺。
朱允炆的即位方式是明清時期最特別的,是隔輩繼承,孫子直接繼承爺爺?shù)幕饰?,由于少了朱標這個緩沖,也讓兩任皇帝之間的年齡存在很大的代差。
朱元璋打了半輩子天下,40歲才在南京稱帝,假如朱標不死,應(yīng)該也是40歲,偏偏朱標過早死了,朱允炆即位的時候只有21歲。
年輕意味是沖動,意味著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因此上位的時候急于做出點成績,所謂“攘外必先安內(nèi)”,想要打擊蒙古殘余勢力,先把國內(nèi)的藩王給解決了。
結(jié)果是,狗急跳墻,朱棣來了一個靖難之役,朱允炆的政權(quán)被推翻。
實際上,削藩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漢武帝削藩時采取的就是這種策略,比如推恩令和酎金奪爵,逐漸削弱藩王的實力,然后再進行削藩。
其實,漢朝的藩鎮(zhèn)局面遠遠比明朝的局面要艱巨得多,尤其是漢文帝削藩時,稍有不慎就引發(fā)七國之亂,地方政權(quán)敢于公然和朝廷叫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