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都是我們的投資方,作為被投資的項目,總要聽聽投資方到底想要什么?!苯眨瘜W工業(yè)出版社推出《圖解藝術百科》圖書眾籌項目,聽取讀者意見,針對圖書的刷邊設計發(fā)起投票。近年來,圖書眾籌逐漸成為實體書讀者熱衷的購書方式之一。然而,貨不對板、延期交付、價格虛高等現(xiàn)象,可能讓“眾籌”變“眾愁”,閱讀變了味的同時,也限制了行業(yè)的發(fā)展。(8月24日《工人日報》3版)
所謂圖書眾籌,是指作者或出版方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眾籌平臺,向公眾籌集資金,以完成圖書出版。參與眾籌的讀者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捐贈一定金額,而作者或出版方則會為不同捐贈額度的支持者提供相應的回報,如簽名版書籍、定制書簽、參與新書發(fā)布會。
眾籌出版,改變了以往完全依賴出版社的資金投入或作者的自有資金,為圖書出版創(chuàng)造了又一種可能。此前,一些懷揣才華的作者因難以獲得出版社青睞,又缺乏自有資金,作品一直被埋沒;一些小眾圖書比如詩集、歷史與民俗研究、前沿科技科普,可能因市場受眾較窄不被出版社看好。有了眾籌出版,這些出版愿望只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達到眾籌金額就可以實現(xiàn)。眾籌出版讓更多好書得以誕生,也豐富了廣大讀者的選擇。
然而,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圖書眾籌這種據(jù)說是從西方引進的出版模式,到了我們這里就變了樣,參與者幾乎迷失在名譽和物質(zhì)的喧囂之中。
比如,眾籌出版淪為“吸金游戲”,一些圖書出版的眾籌目標是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甚至數(shù)百萬元,這到底是眾籌出版資金還是在“吸金”?又如,圖書眾籌的回報遠超圖書本身的負載。據(jù)報道,相比于國外送出的簽名本、明信片等,國內(nèi)的回報五花八門,包括價格不菲的聽書機、有聲書,甚至還有蘋果手機等。如此眾籌到底是出書還是推銷商品?且為眾籌出版淪為“吸金游戲”助了一把力。此外,有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國內(nèi)很多參與眾籌的圖書既不差名也不差錢,僅是將眾籌平臺當成秀場,讓眾籌淪為營銷的噱頭。
在這般現(xiàn)實之下,眾籌出版并沒有起到發(fā)掘好書的作用,長期以來困擾作者或出版方的出版資金不足,不少好書被“藏在深閨”的狀況并沒得到多大改觀。能讀完的才是好書,有些圖書因眾籌的實際金額太高,價格也就水漲船高,太過精美、不易翻閱而長期在書架上“吃灰”,閱讀本身的意義反而被忽略。也有一些眾籌書因回報眾籌者的贈品多而節(jié)約成本,書本質(zhì)量“翻車”,出現(xiàn)透字、紙薄、插圖有深有淺、有錯字等情況。
可以說,目前圖書眾籌亂象有販賣概念、戲弄讀者之嫌,已經(jīng)讓閱讀變了味。圖書一直都是文化產(chǎn)品,最終還是要靠內(nèi)容取勝,能讓讀者喜歡并讀下去,不能一味功利和投機。眾籌并不能讓品質(zhì)低下的圖書獲得暢銷,熱鬧的很熱鬧,落寞的還是很落寞,這也是眾籌出版難以大規(guī)模流行的原因所在。采取眾籌出版,若不關注圖書內(nèi)容,只關注眾籌行為,不僅舍本逐末,更會斷送圖書眾籌的前景。
因此,從作者、出版方到買眾籌書的愛書人,都應堅守初心。參與眾籌出版,不僅是預購了一本書,更是幫助一本有價值的圖書完成出版發(fā)行,這會帶來一種投資人的感覺,“我成功投資了一個項目”。做文化投資人,應有理想、有追求,讓眾籌圖書承載起應有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屬性。
作者 何勇海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