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橋鎮(zhèn)坐落于江南水鄉(xiāng),鎮(zhèn)子不大,卻因七座古橋相連而得名。這七座橋姿態(tài)各異,有拱橋如虹,有平橋如練,最古老的永安橋已有三百年歷史,橋欄上的石獅子被歲月磨得光滑如鏡。鎮(zhèn)子被一條主河道分為兩半,兩岸白墻黛瓦的民居依水而建,檐下常掛著紅燈籠,映在潺潺流水中,別有一番韻味。
鎮(zhèn)上有這么一大戶人家,家主名叫趙喬。趙家祖宅就建在鎮(zhèn)中心最大的永福橋旁,是一座五進三路的大宅院,青磚黛瓦,馬頭墻高聳,門楣上"積善之家"四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趙喬今年五十有二,面龐紅潤,眉目慈和,常穿著一件靛藍色長衫,手中總把玩著一對盤得油光發(fā)亮的核桃。
趙喬是鎮(zhèn)子上有名的好人,這名聲可不是憑空得來的。去年冬天,鎮(zhèn)東頭王老漢家的房子被大雪壓塌了,趙喬不僅出錢出力幫著重蓋,還讓王老漢一家暫時住進了趙家的廂房。開春后,鎮(zhèn)西李家的獨子得了急病,沒錢請郎中,趙喬知道后立即派管家送去二十兩銀子,還特意請來了蘇州城的名醫(yī)。這樣的事數(shù)不勝數(shù),誰家有個困難,只要不是太過為難,趙喬能幫則幫,不能幫也會多多少少的出點力。要說這七橋鎮(zhèn)上沒受過趙喬恩惠的人,還真找不出幾個來。
大伙兒都說因為趙喬人好,所以人丁興旺。趙家祖上三代單傳,到了趙喬這一代,卻是枝繁葉茂。趙喬膝下有三位公子一位千金:長子趙明遠年方二十,已經(jīng)能幫著父親打理家業(yè);次子趙明達十八歲,正在杭州書院讀書;三子趙明通十六歲,最是活潑好動;而最小的女兒趙嬌兒,今年方才十五,是趙喬的心頭肉。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趙喬最喜愛的就是這個女兒了。趙嬌兒出生那年,趙家的事業(yè)突然蒸蒸日上,原本只是中等規(guī)模的米行,短短幾年間就發(fā)展成為七橋鎮(zhèn)最大的商號。趙喬總覺得這個女兒給家里帶來了福氣,加之嬌兒生得玉雪可愛,自然格外疼愛。
趙嬌兒也確實討人喜歡。她自幼聰慧,三歲能背詩,五歲能撫琴,到了七八歲上,已經(jīng)能幫著母親管理家事了。她生得落落大方,膚光如雪,眉目如畫,尤其是一雙杏眼,清澈得能照見人影。更難得的是心地善良,見不得別人受苦。每逢初一十五,她總要帶著丫鬟到鎮(zhèn)上的寺廟施粥;冬天見到乞兒衣不蔽體,她會悄悄讓下人送去棉衣;就連看見受傷的小鳥,她也要小心照料,直到傷愈才放歸自然。
趙嬌兒九歲那年,發(fā)生了一件事,讓全鎮(zhèn)的人都記住了這個心地善良的小姑娘。
那是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趙嬌兒帶著貼身丫鬟小翠到鎮(zhèn)上的繡莊取新做的衣裳?;貋淼穆飞希谟腊矘蝾^看見一個老乞丐蜷縮在橋墩下,衣衫襤褸,瑟瑟發(fā)抖。趙嬌兒心下不忍,讓小翠給了老乞丐幾個銅錢。
沒想到這一施舍,就像捅了馬蜂窩。不知從哪兒突然冒出來七八個乞丐,紛紛圍上來討錢。趙嬌兒把身上的零錢都分給了他們,可乞丐們不但不散,反而越聚越多,有的甚至開始推搡拉扯,說出些不干不凈的話。
"小姐行行好,給點飯錢吧!"
"有錢人家的小姐,就這么小氣?"
"我看她是假慈悲,做樣子罷了!"
趙嬌兒何曾見過這陣勢,嚇得臉色發(fā)白,小翠急忙護著小姐,主仆二人好不容易才沖出重圍,跑回家時,發(fā)髻也散了,衣裳也皺了,趙嬌兒更是哭得梨花帶雨。
趙喬正在書房算賬,見愛女這般模樣,連忙放下算盤,關(guān)切地問:"嬌兒這是怎么了?誰欺負你了?"
趙嬌兒抽抽噎噎地把經(jīng)過說了一遍,最后委屈地問:"爹爹,我明明好心施舍,他們?yōu)楹芜€要罵我?"
趙喬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拉著女兒的手,走到窗前。窗外,趙家的花園里春意正濃,海棠花開得正好。
"嬌兒,"趙喬溫和地問,"你施舍的一定都是真乞丐嗎?"
趙嬌兒愣住了,她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趙喬繼續(xù)道:"爹爹不是要你不行善,而是要你智慧地行善。有些人看似貧窮,實則懶惰;有些人看似可憐,實則狡猾。直接給錢,可能會助長某些人的惰性,甚至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趙嬌兒眨著還掛著淚珠的大眼睛,似懂非懂。突然,她眼睛一亮:"爹爹,我明白了!"
說完,她轉(zhuǎn)身就跑,趙喬在她身后含笑搖頭,知道女兒定是有了主意。
果然,不一會兒,趙嬌兒就讓下人在趙府大門旁立了塊木牌,上面用工整的楷書寫著:"貧窮困苦者,可來趙家?guī)凸?,包吃住,另付工錢。"
趙嬌兒跑回書房,興奮地對父親說:"爹爹,若是真乞丐,必定會為生計前來;若是假的,可不會受這份苦。這樣既幫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又不會讓懶惰的人得逞,對不對?"
趙喬寵溺地看著女兒,摸摸她的頭:"女兒長大了,說得都對。"說完哈哈大笑,心中為女兒的聰慧感到驕傲。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七橋鎮(zhèn)。起初有人懷疑,但很快,幾個真正走投無路的乞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來到趙家。趙嬌兒親自安排,讓年輕力壯的到米行幫忙,年紀大的在趙家做些輕省活計,婦女們則幫著縫補漿洗。不僅包吃包住,每月還發(fā)給一定的工錢,等他們攢夠了本錢,就鼓勵他們自謀生路。
這其中有個叫老劉頭的乞丐,原本是個手藝不錯的木匠,因家鄉(xiāng)遭災流落到此。趙嬌兒得知后,出資幫他置辦了工具,讓他在鎮(zhèn)上開了間木匠鋪。不過三年光景,老劉頭不僅還清了趙家的資助,還娶了媳婦,生了胖小子。
還有一對母子,母親體弱多病,兒子才十歲,沿街乞討時被趙嬌兒看見。趙嬌兒安排母親在趙家廚房幫工,讓兒子跟著趙家的私塾先生讀書。后來那孩子考中了秀才,成了七橋鎮(zhèn)的一段佳話。
這樣的事一傳十,十傳百,趙家"以工代賑"的美名傳遍了四里八鄉(xiāng)。人們不再叫趙嬌兒"趙小姐",而是親切地稱她為"小善人"。
光陰荏苒,轉(zhuǎn)眼六年過去,趙嬌兒已經(jīng)從那個九歲的小女孩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提親的人幾乎踏破了趙家門檻,但趙嬌兒卻一個也沒看上,直到去年元宵燈會上,她遇見了林家公子林清風。
林家是鄰鎮(zhèn)的書香門第,林清風年方二十,已是舉人功名。那日燈會上,趙嬌兒的荷包被小偷偷去,林清風恰好看見,不但幫她追回荷包,還溫言安慰受驚的她。才子佳人,一見鐘情,后來經(jīng)過媒人說合,兩家定了親事。
婚期定在這年三月十六,是個黃道吉日。趙家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張燈結(jié)彩,準備嫁妝。趙喬為愛女準備的嫁妝足足有六十四抬,從金銀首飾到綾羅綢緞,從古董字畫到日常用具,一應俱全。
大喜之日終于到來。趙府內(nèi)外紅燈高掛,賓客盈門。趙嬌兒鳳冠霞帔,端坐閨中,既期待又不舍。母親在一旁悄悄抹淚,三個哥哥更是圍著妹妹,囑咐這個囑咐那個。
吉時一到,迎親隊伍準時到來。林清風騎著高頭大馬,身穿大紅喜服,更顯得俊朗非凡。八人抬的大花轎停在趙府門前,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按禮節(jié),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后,新娘子由兄長背出閨房。趙明遠小心翼翼地將妹妹背起,感覺妹妹輕得像一片云彩,不禁笑道:"嬌兒,你是不是這幾天都沒吃飯?這么輕。"
趙嬌兒在紅蓋頭下輕笑:"大哥就會取笑我。"
新娘子順利上了花轎,喜娘高喊:"起轎!"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四個轎夫使出吃奶的力氣,花轎紋絲不動!
轎夫頭兒擦著汗說:"怪事,我抬了二十年轎子,從沒遇到過這么沉的轎子!"
又換了四個壯漢來試,花轎依然穩(wěn)如泰山。圍觀的人群開始竊竊私語,趙喬和林清風都急得團團轉(zhuǎn)——誤了吉時可就不吉利了。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人群中走出四個彪形大漢,齊聲說道:"往日多謝趙家善人恩惠,如今正是我們兄弟報答的時候。"
這四人面生得很,不像本地人,但見他們身材魁梧,目光炯炯。四人分立花轎四角,齊聲喝道:"起!"竟穩(wěn)穩(wěn)地將花轎抬了起來!
迎親隊伍這才繼續(xù)前行,鑼鼓重新敲響,但人群中的議論卻更熱烈了。
"奇怪了,趙小姐那么瘦小,轎子怎么會那么沉?"
"是啊,八個壯漢都抬不動,那四個人什么來頭?"
"我看那四個人面生得很,從沒見過..."
這時,一位游方道士捋著長須,緩緩道出真相:"諸位有所不知啊。趙家這一輩善舉無數(shù),積下了天大的陰德。今日小善人出嫁,這份陰德自然要分一部分到婆家。這轎子上可不光有美嬌娘,還有一份沉甸甸的陰德在里頭,尋常人如何抬得動?"
有人好奇地問:"那道長,剛才那四個大漢怎么就抬起來了?"
道士微微一笑:"那四人你們覺得是人嗎?錯了!那是趙家這些年來恩惠過的亡者的陰魂,特來報恩的,只不過借了四個肉身而已。陰德雖重,但對感恩的陰魂來說,卻輕如鴻毛。"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紛紛感嘆善有善報,趙家的善心連鬼神都感動了。
花轎順利抵達林家,婚禮圓滿完成。說來也怪,那四個大漢在花轎落地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更增添了這段佳話的神秘色彩。
趙嬌兒嫁到林家后,果然如道士所說,將趙家的福分帶到了婆家。林清風在次年的京試中高中進士,授官知縣;林家的生意也越發(fā)紅火;更神奇的是,多年未有子嗣的林家,在趙嬌兒過門后三年內(nèi)添了三個大胖小子,人丁興旺,家業(yè)昌盛。
而趙嬌兒始終保持著善良的本性,在林家繼續(xù)行善積德,被當?shù)厝朔Q為"善人娘子"。她常常教育子女:"善不在大小,在于真心;德不在多少,在于長久。"
七橋鎮(zhèn)上的人們至今還傳頌著趙嬌兒出嫁那天的奇事,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八個字,也成了趙、林兩家的家訓,代代相傳。
每當夕陽西下,永福橋上的老人們總會對圍坐的孩童們講起這段往事,最后總不忘加上一句:"所以啊,孩子們,要多做好事,善有善報,老天爺都看在眼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