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想買20輛高鐵列車,中國中車報價3億歐元,西班牙公司要6億歐元。
結果呢?歐盟以"反補貼調查"為由把中車踢出局,保加利亞被迫選擇西班牙公司,誰知道對方根本交不了貨,整個項目直接黃了。
這事兒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一場招標引發(fā)的國際風波
事情得從2023年底說起。保加利亞政府憋了一股勁,想要升級自己的鐵路系統(tǒng),于是啟動了一個大項目:采購20輛電動列車,外加15年的維護服務,總預算6.1億歐元。這錢不算小數(shù),對保加利亞這樣的東歐國家來說,算是個大手筆了。
招標一出來,好幾家國際公司都眼紅了。中國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報了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價格:3億歐元。要知道,這可是西班牙塔爾高公司報價的一半!塔爾高那邊報了接近6億歐元,基本就是按預算上限來的。
從技術角度看,中車的方案挺靠譜的。他們剛在印尼完成了雅萬高鐵項目,那可是在復雜山區(qū)地形中建設的,時速350公里,準時交付。保加利亞這個項目要求時速160公里,相比之下簡直是小菜一碟。而且中車承諾的交付時間是33個月,維護服務也跟得上。
保加利亞交通部評估了一圈,心里樂開了花:既能省下一半的錢,又能按時拿到車,這買賣太劃算了!按理說,這應該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故事才剛剛開始。
歐盟的"保護傘"
正當保加利亞準備和中車簽約的時候,歐盟突然出手了。2024年2月16日,歐盟委員會根據(jù)《外國補貼條例》對中車啟動調查,理由是懷疑中車的低報價背后有政府補貼支持,這會"破壞市場公平競爭"。
這個《外國補貼條例》是歐盟2023年剛生效的新武器,專門針對2.5億歐元以上的大項目。按照這個條例,任何非歐盟企業(yè)參與招標都得如實報告補貼情況,接受歐盟的"嚴格審查"。
調查一啟動,中車就陷入了無休止的文件提交中。歐盟要求他們交出各種財務文件,但始終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補貼證據(jù)。政治壓力越來越大,中車在煎熬了一個多月后,于2024年3月26日正式宣布退出招標。
然而,中車一退出,歐盟的調查也隨之結束了。這操作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場調查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公平競爭",還是為了保護歐洲本土企業(yè)?
從數(shù)據(jù)上看,這種做法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中車退出后,競爭對手減少了,塔爾高自然就成了香餑餑。但問題是,市場競爭的本質不就是優(yōu)勝劣汰嗎?人為地排除技術好、價格低的競爭者,最終受損的還是消費者——在這個案例中,就是保加利亞的納稅人。
西班牙接盤的尷尬表現(xiàn)
中車退出后,保加利亞只能轉向塔爾高。本來以為雖然貴了點,但好歹是歐洲"自己人",總不會有什么大問題吧?結果現(xiàn)實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2024年4月,保加利亞開始和塔爾高談判。塔爾高承諾提供推拉式列車,最高時速200公里,390個座位,適應保加利亞760毫米高的站臺。聽起來挺不錯的,但問題很快就暴露了。
塔爾高表示,他們沒法在保加利亞要求的33個月內交付列車。原因是什么?生產瓶頸和技術問題。這就尷尬了,人家中車承諾33個月準時交付,你們歐洲公司反而說做不到?
塔爾高在2024年和2025年還遇到了一系列技術問題,2025年1月1日,西班牙國家鐵路公司的高鐵因為電池故障全線停運,電腦通信系統(tǒng)出錯,整個車隊都趴窩了。這事直接暴露了塔爾高在技術穩(wěn)定性方面的短板。
從財務數(shù)據(jù)看,塔爾高的日子也不好過。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報出凈虧損,制造速度明顯放緩。更糟糕的是,他們手頭還有230個項目在審查中,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在德國的ICE L列車項目中,塔爾高也遭遇了測試失敗,訂單從79輛被砍到60輛,甚至可能被西門子的電力機車取代。
保加利亞政府一看這情況,心涼了半截。歐盟資金是有時限的,拖不起?。∮谑窃?024年4月22日,保加利亞政府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直接取消整個招標!這一取消,不僅前期投入打了水漂,還面臨著丟失1.2億歐元歐盟復蘇基金的風險。
大國博弈中的現(xiàn)實教訓
項目取消后,保加利亞開始了艱難的補救之路。2024年4月26日,他們和瑞士Stadler公司簽約采購7輛雙層零排放電動列車,但到了8月20日,Stadler又要求終止合同。這真是雪上加霜!
沒辦法,保加利亞只能繼續(xù)找新的合作伙伴。2025年3月,他們選擇了一個包括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在內的財團,采購35輛單層電動列車,價值約3億歐元。但這些列車最高時速只有160公里,根本無法替代原來的高鐵計劃。
保加利亞交通部長格羅茲丹·卡拉喬夫在2025年7月25日的議會問答中坦言,國家現(xiàn)在嚴重缺乏多單元列車和機動車廂,舊設備勉強撐著。他用了一個詞:"前所未有的缺口",可見情況有多嚴重。
這整個過程暴露了歐盟政策的一個根本矛盾:一方面高喊"自由競爭",另一方面卻通過各種手段保護本土企業(yè)。結果呢?保護是保護了,但成員國的實際需求卻被忽視了。保加利亞這樣的小國,經濟實力有限,基礎設施急需升級,本來有機會用一半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卻因為政治因素錯失良機。
對比一下匈牙利的做法就更有意思了,2024年12月20日,匈牙利政府和中車談成了大單,采購列車、機車和信號系統(tǒng),直接結束了和歐洲企業(yè)的合作。這說明歐盟的政策并沒有完全堵死路,關鍵看各國政府怎么選擇。
從技術角度看,中國高鐵在全球市場的表現(xiàn)有目共睹。印尼雅萬高鐵按時交付,中老鐵路運營良好,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成績。相比之下,歐洲企業(yè)在近年來的大項目中頻頻出現(xiàn)延誤和超支,比如英國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法國公司延誤多年,成本翻倍。
從長遠看,歐盟這種保護主義政策可能會讓歐洲基建行業(yè)失去競爭力。缺乏外部競爭的刺激,本土企業(yè)就容易躺在舒適圈里,技術進步緩慢,成本居高不下。而與此同時,中國企業(yè)在全球其他市場繼續(xù)積累經驗,技術優(yōu)勢可能會越拉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