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播劇《生萬物》終于迎來了大結局。
天牛廟村寧、封、費三家,長達六七十年的恩怨糾葛終于有了一個結果。
寧學祥幡然悔悟,決定獻地,封膩味得到了懲罰,天牛廟村的日子越過越好。
相比于原著的黑暗,電視劇已經(jīng)做了相當大的改編與美化。用繡繡和大腳的善良,給予了那個時代一抹珍貴的亮色。
但是,在三家的恩恩怨怨中,占據(jù)主線的,卻依然是人性中陰暗與罪惡。
人性中有七宗罪。
洞見君也總結了劇中展現(xiàn)的人性七宗罪,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l(fā)。
01
貪婪
劇中,最貪婪的人莫過于地主寧學祥。
明明已經(jīng)坐擁七百畝田地,卻還是不知足,想盡各種辦法占別人的地。
他打著請客吃飯的幌子把封四灌醉,慫恿封四把地賣給自己,讓他出去賺活錢。
封四腦子一熱,簽字畫押,五塊一畝低價賣給了寧學祥。
封家沒了地,一下子被逼上絕路。
不僅是外人的地他要占,自家人的地他也要占。
寧學祥的弟弟寧學瑞因為要救兒子,不得已要賣三十畝地籌措賠償金。
費家嫂子出價16塊大洋一畝,480塊大洋全部收下。
本來契書都立好了,寧學祥殺了出來,用祖訓拿捏了自己弟弟,逼他把地賣給自己。
氣走費家嫂子之后,他把價格壓到十塊一畝,想要趁火打劫。
要不是兒女出來阻攔,他差點得逞。
莎士比亞說:“欲望猶如炭火,必須使它冷卻,否則,那烈火會把心靈燒焦?!?/p>
不加節(jié)制的欲望,足以毀掉一個人的溫情與底線。
寧學祥的貪婪給自己帶來的報應。
兩個女兒對他人品不齒,和他不親。
而封四為了復仇,帶著馬子圍村,害死了村里幾十條人命。
所有的東西都有代價,一味貪婪,放縱欲望,只能自食惡果。
學會節(jié)制自己,知足少求,一個人才能避害就利,行穩(wěn)致遠。
02
自私
哲學家黎鳴在《問人性》中說:由于自私基因的控制,人的自私也是根深蒂固、根本難以移動的。
但是人若是一味利己,那就與動物無異。
在劇中,鐵頭加入農會,成了農會的頭頭。
他明面上說:要幫大家爭取利益,要減租、永佃。但實際上,農會只是為他謀取私利的工具。
他借著農會去給費家施壓,費家嫂子無奈之下給了他永佃的資格。
然后,他就不管了。
費大肚子沒有拿到永佃,讓鐵頭給自己出頭,鐵頭卻壓根不愿搭理他。
直到寧學祥造假事件被費家嫂子知道,費家嫂子威脅鐵頭要收回他的永佃權,他才慌了神。
他在繡繡的指導下,拿著農會的信找了寧學祥。
本著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寧家才給費大肚子辦了永佃,鐵頭也得償所愿。
早期的鐵頭,名義上是農會的頭頭,卻一味假公濟私。
他從沒有真正關心過其他農戶的權益,自始至終,他想要的是只是自己十幾畝地的永佃權罷了。
這也導致他被村里很多人詬病,眾人也并不信服他。
自私是人的天性,無私卻是一種修行。
和鐵頭相反,費文典一直不計利害,為百姓、為大家謀福利。
大家自然而然地聚在他身邊,聽他領導。
如果一個人心里只想著自己,那就只能是一個冷血無情的動物。
心里裝著別人,懂得為他人著想,才能擺脫動物的屬性,活出個人樣來。
03
懶惰
封四死后,兒子膩味逃亡,妻子餓死,小兒子封沒味只能跟著封二伯過活。
作為堂哥的封大腳帶著他去砍柴種地,教他基本的生存技能。
他卻不愿學,反而說出了一番讓人驚掉下巴的言論:哪家的柴火垛不能抽兩根做飯,我干嘛要自己砍。俺不學種田,在地里刨食的莊稼漢子最沒出息了。
封沒味才六七歲,但是這份懶惰已經(jīng)學了他爹封四十成十了。
封四自己游手好閑,不愿耕地勞作,好好的家產被敗光。
災荒年里,他老婆在別人接濟的情況下還能餓死。
正是因為這份懶,才導致了封四一家家破人亡的命運。
《生萬物》里有句話:地不會騙人,你流多少汗,它就還你多少糧。人若負了土地,天災人禍都是報應。
和封四相反,這句話幾乎是封二的座右銘。
他太愛種地了,一塊地恨不得翻三遍,所有的力氣和精力都用在了地里。
施肥、澆水、翻地、播種的規(guī)矩他都一清二楚。
所以哪怕當時分家時沒有分到好地,他的日子在村里過得依然是不錯的。
大腳承襲了老爹的心性,做事勤勞踏實,肯下力氣。
封二一家的日子才能蒸蒸日上,越過越好。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
世間所有的幸福和富足,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身勤力行的結果。
足夠勤奮,足夠努力,家庭才能富足,才能興旺。
04
冷漠
三省遭災之后,大量難民涌入了天牛廟村。
寧繡繡一家給難民分了糧食,奈何只是杯水車薪。
費文典去請自己的嫂嫂放糧接濟難民,沒想到嫂嫂對難民的遭遇無動于衷,反手把糧食轉運到了城里的藥鋪。
然后對著文典哭窮,說家里的糧食早就沒有多少了。
還好文典機智,順著地上遺漏的碎米找到了轉運糧食的地點,順利開倉放糧。
對難民無動于衷的還有寧學祥。
他兒子寧可金手里有槍,他先讓兒子守住自己家,防止災民鬧事。
后來又找警察局的車,幫忙把糧食運走。
還好繡繡和蘇蘇帶人趕到,順利劫下糧食,才救活了一方災民。
劇中對這一段的處理很有意思。
繡繡在寧家門口放糧,屋內銀子在生孩子。
外面災民獲得新生,里面銀子也誕下了一個小生命。
老來得子的喜悅,終究是沖淡了寧學祥失去糧食的心痛。
善有善報,學會施于,才能獲得。
放下心中的冷漠與勢利,學會釋放溫暖與善意。
當善意流轉起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福澤。
05
仇恨
封四丟地之后,為了報復寧學祥引來土匪打算屠村。不僅搭上了自己的命,還連累了自己的孩子封膩味。
封膩味看著父親被吊起示眾,看著父親被摔下土墻,看著父親被亂槍打死,仇恨在心里生根發(fā)芽。
逃亡路上,他發(fā)誓要殺掉所有害死父親的人。
父親引土匪進村,他長大之后引日本人進村。殺死村長,害死鄉(xiāng)親,最終眾叛親離。
封四害死數(shù)十位村民,死有余辜,膩味卻被仇恨蒙蔽雙眼,執(zhí)意報仇,最終也毀掉了自己的一生。
我們常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仇恨其實是人性深處的防御機制,有了它,才能讓侵害者付出代價,才能讓別人不至于壞得肆無忌憚。
但是,冤冤相報何時了,若任由仇恨發(fā)酵,只能讓自己墜入無盡的深淵。
仇恨是人性,原諒是智慧。
學會寬容與和解,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帶來內心的寧靜與從容。
06
嫉妒
大結局中,費左氏毒殺蘇蘇讓很多人感到惋惜。
很多人說是費左氏魔怔、偏執(zhí),一定要捍衛(wèi)自己信奉了一輩子的禮教。
但是深究背后的心理,其實是嫉妒。
她十幾歲嫁入費家,丈夫幾年就去世了,她二十出頭就守了寡。
因為是官宦人家,她守著貞節(jié)牌坊過了一輩子。
幾十年的孤寂,就這樣一點一點熬了下來。
但是蘇蘇則不然,蘇蘇在文典死后沒有守寡,反而要改嫁了。
她另外覓得了一個心上人,還有了孩子。
這樣的幸福讓費左氏幾十年的守寡成了笑話——憑什么我受的罪,你可以不受。
費家的這座墳,憑什么就單單埋葬了我的人生。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撕碎別人的傘。
很多被封建禮教束縛的人,到頭來反而成了禮教最堅定的維護者。
在禮教的大棒下,她們可以讓人嘗嘗自己的痛苦,安慰自己已經(jīng)扭曲的心靈。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謂修養(yǎng),就是不把讓自己痛苦的東西,施加給別人。
這句話的背后,其實包含了一種對人性極為深刻的洞見。
07
虛偽
面對農會的壓力,寧學祥開始減租、永佃。
但是對這個連狗屎都要搶的老摳來說,這簡直是在剜自己的肉。
他讓筐子抬著桌子,叫上文書,自己大搖大擺跟著上街,擺出一副愿意永佃的姿態(tài)。
到了地方之后,當場給帶了地契的三人辦了永佃。
佃戶看到之后,歡欣鼓舞,農會見他識時務也不找他麻煩了,費家見他帶頭,也就不抵抗了。
誰承想,到了半夜,白天辦永佃的人又都回來把地契還了。
原來,一切都只是他做的一出戲。
那三個佃戶,只是他找的演員。
為了讓他們保守秘密,他威脅一旦泄露此事,讓他們誰的地也租不著。
若不是費家嫂子機敏,只怕真讓他順利蒙混過關了。
在原著里,寧學祥因為糊弄村民,最終被佃戶亂棍打死,繡繡也沒有原諒這個爹,下場極其凄慘。
無論和誰相處,真誠都是基礎。
自古以來,就沒有人能通過虛偽立身的。信任的基石一旦垮掉,只能帶來更大的風險。
信義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保障。
無論和誰交往,打明牌,守信義才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硬的底牌。
人性,是神性和獸性的混合物。
獸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但這并非我們順應、沉淪的理由。
作家托馬斯·卡萊爾說:神賦予我們惡的同時,也給我們征服惡的武器。
人有理性,人能自省,人能為自己立法,人能選擇自己的活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超越本身的獸性,超越人性之惡,讓自己活出一個人樣,活出自己的神性。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不懈怠,不自大,努力讓自己擺脫無知、愚昧,擺脫人性的原罪,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