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西狩,難得茹苦含辛體恤民情一次,慈禧在張家口懷來雞鳴驛喝了一碗小米粥,定下神來思考前程和國政,遠在張家口防備俄國的岑春煊得到消息,連夜趕來救駕,一路護駕到西安。
清朝末年,官場有“南岑北袁”之說,慈禧回鸞繞道河南,在開封盤桓一個月,因為當時八國聯軍在天津有特區(qū)衙門和駐軍,天津20里之內,不許有中國軍隊,天津離北京很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直到袁世凱將小站3000名老持沉穩(wěn)的老兵,換裝成警察進駐天津,將洋人的“八國都統(tǒng)衙門” 撤銷,將洋人駐軍轟到船上,收回天津主權后,慈禧才回到紫禁城。
慈禧回到北京后,對皇宮護軍非常不滿,將皇宮里的護衛(wèi)權,交給袁世凱的北洋六鎮(zhèn),袁世凱提議編練新式皇家禁衛(wèi)軍,1906年,上諭:“賞道員馮國璋副都統(tǒng)銜,充貴胄學堂總辦”。
馮國璋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與日本人打過惡仗,是北洋武備學堂一期學生,畢業(yè)后留學堂任教官,能文能武。當過清朝駐日本公使的軍事隨員,也就是間諜,間諜一般都是軍中精英,他留心日本軍事思想教育,諳練武備?;貒笸对绖P,是“北洋三杰”之一。
清軍綠營秋操演練接受皇家欽差檢閱,騎著高頭大馬的軍官。
陸軍貴胄學堂“專為王公大臣子弟肄武之區(qū)”,招收“王公世爵暨四品以上宗室,現任京內外二品以上滿漢文武大員之聰穎子弟”,學員身體素材好且具有一定文化基礎,這樣,符合條件的滿清王公大臣子弟較少,兵源不足,將招收條件放寬至“閑散宗室覺羅及滿漢有世爵者”,也就是說,皇家禁衛(wèi)軍大都是高干子弟。
馮國璋不苛言笑,嚴苛管教這些貴族子弟,學員中常有打架滋事者,馮國璋說:“諸位學子都是貴胄,更應懂規(guī)矩,豈能尋釁滋事而后快?”,有學員外出逛北京八大胡同,馮國璋親自去香閣將其揪回,當眾責打。
1918年年僅三歲的宣統(tǒng)皇帝溥儀登基,其父攝政王載灃為了集中皇權,掌握兵權,把袁世凱開缺,趕回河南老家。馮國璋怕受株連,找借口請辭回籍,未得到批準。載灃仍委派他辦理日常軍事要務,馮國璋與袁世凱暗通音信,表示忠誠,有道是“慧眼識英雄”。
1908年12月,清廷頒布詔書,皇家禁衛(wèi)軍由監(jiān)國攝政王載灃統(tǒng)率調遣,滿清王朝只有兩個人當過攝政王,一是入關時的多爾袞,二是載灃,他任命第一協協統(tǒng)良弼,后被鐵血革命黨炸死,也給了袁世凱一次生機,第二協協統(tǒng)王廷楨,馬標標統(tǒng)王廷楨兼,炮隊統(tǒng)帶宋玉珍。裝備亞洲國家僅有的先進野戰(zhàn)重炮和馬克沁式重機槍,可謂精兵強將號稱北洋雄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爆發(fā)起義,占領了武漢三鎮(zhèn),清政府命馮國璋率軍南下,途經河南彰德時,他只身去洹上村向袁世凱請示機宜,袁世凱授意"慢慢走,等等看"六字秘訣。
清政府迫于無奈,只得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命馮國璋攻打起義新軍,起義新軍躲在漢口街道兩邊的建筑物內打巷戰(zhàn),馮國璋打仗蠻靈活,下令借風放火,一時間漢口成為火海,方圓30里繁華商埠成為焦土。
1911年12月,袁世凱命令馮國璋離漢赴京,任禁衛(wèi)軍總統(tǒng),兼察哈爾都統(tǒng),馮國璋完全掌握了京畿防務大權。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時, 2萬多人一流武器裝備的禁衛(wèi)軍,是一個棘手大問題。
禁衛(wèi)軍大多都是滿清貴胄,忠于清朝廷,出于俸餉待遇問題,反對清朝廷退位,如果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在京畿引發(fā)兵變,影響到清帝退位的進程和京城的穩(wěn)定與安全。
馮國璋親赴禁衛(wèi)軍總部召集全體官兵,高聲宣布大清皇帝辭位后優(yōu)待條件,禁衛(wèi)軍額數俸餉維持不變,馮國璋以身家性命擔保,皇帝尊號仍存不廢,讓權不讓位,兩宮保全及禁衛(wèi)軍待遇皆擔保到底,在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避免了流血沖突,為袁世凱立下了汗馬功勞。
民國成立后,根據《清室優(yōu)待條例》,禁衛(wèi)軍保留原編原餉,歸陸軍部編制,馮國璋繼續(xù)統(tǒng)領禁衛(wèi)軍。1912年9月,禁衛(wèi)軍第一協統(tǒng)領官王廷楨擔任禁衛(wèi)軍統(tǒng)制官,1914年,禁衛(wèi)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任師長。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去世,黎元洪出任民國總統(tǒng),馮國璋為副總統(tǒng),1917年8月馮國璋到北京接任總統(tǒng)之職,經與段祺瑞北洋政府一番協商,這期間的情況很復雜,不細說,馮國璋節(jié)制的皇家禁衛(wèi)軍改編成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仍任十六師師長,由南京移駐張家口,王廷禎為察哈爾都統(tǒng)。
老年的段祺瑞
1919年馮國璋去世,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首領,1920年直皖矛盾不斷惡化,軍閥內戰(zhàn)不可避免,王廷楨屬于直系,他深明大義,認為軍閥們?yōu)榱藸帣鄪Z利而起戰(zhàn)事是內戰(zhàn),戰(zhàn)爭對民眾傷害最大,申明不愿打內戰(zhàn),由此引起曹錕的仇視,斷發(fā)糧餉。
1919年,皖系徐樹錚進軍外蒙古庫倫,迫使外蒙古活佛上層撤治,外蒙古暫時回到祖國懷抱,1920年段祺瑞調徐樹錚的邊防軍主力回國打內戰(zhàn),外蒙古陷入混亂,蘇俄紅軍趕走外蒙古的恩琴白匪軍后,暗中支使外蒙古王公勢力成立了分裂祖國的"臨時政府",意欲奪取察哈爾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
王廷楨兵力有限,無能為力,多次將情況通報北洋政府,無奈國內軍閥派系你爭我奪,無力顧及漠北邊塞,1921年直皖戰(zhàn)爭結束后,奉系張作霖全然不顧外蒙古軍隊的野心態(tài)勢,欲武力霸占察哈爾。
曹錕為了換取張作霖支持自己總統(tǒng),私下與張作霖秘密交易,他給徐世昌施壓,調王廷楨回北京述職,實際就是將察哈爾送給張作霖,王廷楨的部下慫恿王廷楨像其他軍閥那樣宣布獨立自治,與察哈爾相鄰的綏遠都統(tǒng)蔡成勛也表示大力支持,奉系將領熱河都統(tǒng)張景惠也鼓動王廷楨實行自治。
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在有槍便是草頭王,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軍閥混戰(zhàn)年代,政治野心家、督軍、占山為王的地頭蛇之類,都意欲擴充地盤搞自治,實現所謂的政治理想,像東北王,山西土皇帝,云南王,華南虎,西北狼等。
王廷楨自己也認為:論條件,察哈爾自治不成問題,但外蒙古正在分裂,且在蘇俄的支持下,蠢蠢欲動,在這種特殊的敏感時期,若察哈爾實行自治,勢必造成內蒙古局勢動蕩,免不了燃起戰(zhàn)火紛飛,外國勢力一旦介入,后果不堪設想,那我就成了千古罪人。
察哈爾草原的駱駝商隊
軍閥混戰(zhàn)的背后,是日俄英美政治勢力的較量,尤其是日本,左手支援奉系,右手支持皖系,左手打右手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直系是英美操縱一時占上風,在這種政治局勢下,擁有正規(guī)軍事實力且不想打內戰(zhàn)的王廷楨,很是為難。
北洋軍閥和政客
王廷楨最終認為:個人進退事小,國家利益為大,軍人以守土為最高職責,不能收復外蒙失地,已經是我輩軍人的恥辱,若是再引起內蒙古分裂更不可為之。遂決定:自行解除軍權,放下主政一方的權力,解甲歸田,使北方大商城張家口和人民,免除了一場戰(zhàn)火涂炭。
大好河山是高維岳題寫
張作霖得到消息后,命張景惠到張家口接任陸軍第十六師師長和察哈爾都統(tǒng)之職,這樣,前身是皇家禁衛(wèi)軍兵強馬壯的第十六師,納入張作霖的奉系軍事集團,王廷楨攜家眷老小,離開張家口,回到故鄉(xiāng)天津。
張作霖把兄弟們合影
張景惠是張作霖洮南七兄弟結拜的老四,張作霖被炸時,他也身負重傷,"九·一八"事變后,公開投敵,任滿洲國“三不知,三糊涂”總理大臣等職,期間為張作霖下葬,東北光復后,被蘇軍逮捕,關押于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他兒子解放前是地下黨,后任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管理干部,張景惠得到些照顧,去世時88歲,相對張作霖七個把兄弟,算是長壽。
王廷楨回到天津后,有人說他是逃兵,懦夫,膽小鬼,對于這些議論,王廷楨不分辯不解釋,泰然處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王廷楨勇敢的完成了一次絕無僅有而又特殊的愛國壯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是王廷楨在日本學軍事時的同學,他三次拜訪,想請王廷楨出面掌管偽華北政權,裕仁天皇的叔叔訪華期間,也曾專門約見王廷楨,均被嚴詞拒絕。
日本人強行查封和霸占了王廷楨在日租界的寓所,以及其他房產田地,即使這樣,王廷楨也不為所動,表現出了國難當頭中國軍人的民族氣節(jié),1940年春,王廷楨在赴宴之中,遭日本人下毒暗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