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成為利劍、維權成為沖鋒號,她們的招數(shù)越來越多了,如果說當年的她們僅僅只是在某平臺掀起內部輿論,現(xiàn)在的她們則是可以制造引起全國轟動的“網絡戰(zhàn)爭”。
從“高鐵禁煙”到“魯迅夾煙”,看似都圍繞著“煙”,但其實兩者的舉報核心異常相似,官媒一句話點明問題所在。
她們的招數(shù)變成什么樣了?為什么說兩件事的內核很相似?
一幅畫到底惹誰了
一幅靜態(tài)的墻畫礙了誰的眼?浙江紹興魯迅故里景區(qū)里的一幅畫意外攪動起一場席卷全國的輿論風暴,畫中的魯迅先生手夾香煙、目光深邃,這幅畫也曾出現(xiàn)在我們童年的語文課本中,但偏偏引起一位女士的不滿。
孫女士自稱是控煙志愿者,兩次向有關部門投訴,要求撤換這幅巨畫,俗話說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魯迅在不同人眼中自然有著不同的形象,大多數(shù)人覺得魯迅先生是一面歷史的鏡子,他的形象就是那個年代的精神風貌。
但是在某些人眼里,魯迅先生就是一個行走的廣告牌,既然他矗立在公共空間,那他手中夾煙的動作就是一個廣告,是有引導性的,也正是因為這個觀點,孫女士才把這幅墻畫給舉報了。
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講,畫中魯迅的形象是真實且豐滿的,魯迅本人也在文章中說到自己會通過吸煙來緩解寫作的疲倦,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他手中的煙是排解憂愁的慰藉,是漫漫黑夜中的一盞孤燈,是紙頁間閃爍的鋒芒,更是沉默中積蓄力量的驚雷。
許多人會在墻畫前進行創(chuàng)意合影,用錯位的方式做出為魯公點煙的姿勢,你能說這是引導吸煙嗎?這明明是對魯迅的尊重,試問有多少歷史人物能憑借一張墻畫與公眾建立情感連接?不如說這幅畫早已成為紹興魯迅故鄉(xiāng)的一大特色。
然而在投訴者孫女士眼中,這幅卻是“公共廣告”,她覺得墻畫去除了魯迅先生在書房寫作的背景,直接把形象放置在墻面上,這種作畫方式使得一個原本屬于私人空間的個人習慣,看起來像是在室外公共場所進行的。
有了這種“誤導性”的作畫,所以孫女士才開始感到擔憂,室外公共場所并非法定吸煙區(qū),這樣的形象有引導公眾在室外聚集吸煙的風險,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這個手夾香煙的偉岸形象,可能產生負面的引導作用,甚至有“勸煙”之嫌。
歷史的歸歷史,今天的歸今天?
現(xiàn)在網上吵的最兇的就是雙方無法保持一個看待事情的標準,我們需要尊重歷史人物,魯迅不抽煙那就失去了他的一大特色,但孫女士又覺得這種出現(xiàn)在公共視野中的東西,都必須符合當下的道德與健康規(guī)范,也就是所謂的“當代正確”。
紹興文旅局的回應相當明確,捍衛(wèi)“歷史真實”,即便“魯迅夾煙”天也塌不下來,墻畫中的形象是歷史現(xiàn)實,不能也不會因為個人的投訴而盲目更換,文旅局擲地有聲,也贏得了全國各地人民的認可,大量聲援電話涌入相關部門,輿論幾乎一邊倒地反對投訴者的訴求。
網友們也開始詢問孫女士,如果魯迅抽煙的形象需要被更換,那么下一步是否就要去投訴岳飛背上的紋身不符合現(xiàn)代審美?李白的《將進酒》是否因涉及酒精而需要改名?屈原投江的悲壯歷史,是否也要被指責為引導自殺?
她們并不是因為“誤導”的不滿,而是一種刻意的“進攻”,有媒體說得好——歷史不能歪曲、魯迅無需美顏,有些人就是刻意想歪曲中國歷史,這種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731》上映之際不就出現(xiàn)過大量聲音進行抵制嗎?
說什么場面過于血腥而抵制電影,也有人因題材敏感而對電影《南京照相館》進行網絡攻擊,它們共同的理由往往都是那句“對小孩子不好”,就連在高鐵站臺上解決一下煙癮也遭到舉報,這些人仿佛都有著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
公眾輿論可是雙刃劍
很快網友們也開始各種深挖孫女士本人的“老底”,畢竟大家真的不相信會有人閑來無事去舉報魯迅的墻畫,各種標簽被毫不留情地貼在孫女士身上,不少人認為孫女士是“蹭流量”、“博眼球”,認為她只是想借魯迅的名氣來炒作自己。
也有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仙女”,現(xiàn)在這番行為就是“無腦打拳”,只是這一次挑選的目標太有挑戰(zhàn)性了,一些評論甚至開始猜測其背后是否有境外勢力在指使,意圖借此抹黑中國的歷史文化名人。
如果深刻分析的話確實有試探國人底線之嫌,先說一句題外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視頻和文章都在有意無意的去引導對立,比如某些脫口秀演員,或者某些博主直接用男女對立來起號吸引粉絲。
男女對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制造輿論的武器,而這一次她們就把問題甩給了歷史人物,如果連歷史人物的公開“質疑”都能被大眾接受,那之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舉報,去打著維權的名義作惡。
但畢竟這也只是一種猜測,大家聽著當個樂就好,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次公眾輿論站在了對的那一方,歷史人物不容她們“涂涂改改”,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歷史人物,至于孫女士怎么處理,這就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事了。
正如官媒所說,與其用今天的標準去“綁架”魯迅先生,讓他服務于當下的某一具體議程,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去深入理解他作為“匕首和投槍”的精神內核,真正的紀念與尊重,從來不是將歷史人物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符合所有現(xiàn)代規(guī)范的道德楷模。
我覺得想要真正做到尊重,反而是要保留他們有血有肉、有優(yōu)點亦有瑕疵的真實樣貌,讓后人能從中窺見一個時代的磅礴力量。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