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韓國首都的名稱改動鬧得挺大,原本大家熟悉的“漢城”突然要換成“首爾”,而且韓國政府還特意跑來找中國,說希望咱們這邊也跟著改改稱呼。其他國家呢?他們好像都沒收到這種正式要求。這事兒一出,好多人納悶,為什么單單盯著中國呢?
首爾這地方,古時候就有人住,從考古上看,漢江邊上四千多年前就有聚落了。最早的歷史記錄是公元前一世紀左右,那時候朝鮮半島上有三個王國:新羅、高句麗和百濟。首爾這片地屬于百濟的范圍,叫作慰禮城,或者威例城,是百濟的首都。
后來475年,高句麗打過來,把這兒占了,改名叫北漢山郡,還叫南平壤,因為高句麗的首都叫平壤,這邊是南邊的。到了新羅時代,又叫漢州或者漢城州??傊@名字從古時候就跟“漢”字沾邊,源頭是漢江,漢江的“漢”不是指中國漢族,而是古代朝鮮語里一個表示“大”的意思。
918年高麗王朝建立,把這兒叫南京,因為高麗的首都是開京,這邊是南邊的陪都。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建立朝鮮王朝,他覺得開京風水不好,就把首都遷到漢陽這兒。漢陽是漢江北邊的意思,陽氣足,有利于王朝興旺。
李成桂給新都城取名漢城,既是沿用舊稱,也有點向明朝示好的味道,因為朝鮮王朝一開始就認明朝當宗主國,漢城這個漢字名就這么傳到中國了。中國古籍里直接用“漢城”記錄,沒啥問題。朝鮮王朝五百多年里,這名字一直用著,官方文件、地圖啥的都這么叫。
不過,朝鮮王朝時期,韓國人自己不完全用漢字,他們有自己的語言。1443年,世宗大王發(fā)明了諺文,就是現(xiàn)在的韓文,目的是讓老百姓容易識字,因為漢字太復雜,貴族用得起,平民多是文盲。
諺文推廣后,韓國人開始用本土發(fā)音叫首都,叫“??”,讀作“Seoul”,意思就是“首都”。但官方還是用漢字漢城,因為受中國影響深,朝鮮自稱“小中華”,從制度到文化都模仿中國。
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半島,韓國沒了主權,日本把漢城改名叫京城,韓語讀作“Gyeongseong”,日語讀“Keijo”。日本人這么改,一是為了切斷韓國跟中國的文化聯(lián)系,因為“漢城”里的“漢”讓他們聯(lián)想到中國,他們想把韓國變成日本的一部分。
二是京城這個詞在日語里就是“首都”的意思,簡單直接。日本殖民35年,在首爾建了不少東西,但也推行奴化教育,強迫韓國人學日語,改日式名字,拆毀韓國古跡,蓋上自己的建筑。
1945年,日本投降,韓國光復。南方成立大韓民國,首都還是這兒,但韓國人不想再用日本的京城,也不想完全沿用漢城,因為漢城帶著漢字的痕跡,提醒他們過去的從屬關系。他們正式用韓語“Seoul”作為官方名,意思是本土的“首都”。
英語、法語啥的都直接音譯成Seoul,日本人用片假名“ソウル”。但中國呢,還繼續(xù)用“漢城”,因為咱們用漢字,歷史書里就這樣寫,地圖上也這樣標。韓國人一開始也沒太在意,因為中韓還沒建交。
1992年中韓建交后,韓國經濟起飛,成為發(fā)達國家,自信心爆棚。他們開始追求文化獨立,不想再被看成中國的影子。
首爾的中文名“漢城”成了眼中釘,因為發(fā)音跟“Seoul”差太遠,韓國人讀“Seoul”像“搜哦”,中文“漢城”讀“hàn chéng”,完全不一樣。而且“漢”字容易讓人想到中國漢族或者漢朝,韓國覺得這隱含著歷史從屬感。他們想擺脫這種印象,建立現(xiàn)代韓國形象。
于是,2004年,首爾市政府成立專家小組,討論怎么改中文名。他們選了“首爾”,因為“首”意思是首要的,“爾”發(fā)音接近,合起來讀“Shǒu ěr”,跟“Seoul”有點像。2005年1月19日,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正式宣布這個決定,還專門通知中國外交部,希望中國官方文件、地圖、書籍都改成“首爾”。
李明博說,這能避免混淆,也能體現(xiàn)韓國文化自主。中國外交部很快就同意了,2月4日就回應,說基于睦鄰友好原則,客隨主便,從官方層面逐步替換。之后,中國地圖、教科書啥的都改了,現(xiàn)在大家說首爾都習以為常。
現(xiàn)在來說為什么只要求中國改。簡單說,其他國家沒必要,因為他們從來沒用“漢城”。歐美國家用羅馬字母,直接音譯“Seoul”,從1945年后就這樣。日本用片假名,也跟“Seoul”發(fā)音一致。東南亞國家要么用音譯,要么不怎么用漢字。
只有中國和一些漢字文化圈的地方用“漢城”,因為歷史原因,中國的影響最大。韓國歷史上當過中國附屬國,從高麗到朝鮮,都受中國冊封,文化上依賴漢字。韓國人覺得,改中國稱呼是最關鍵的,能徹底切斷那種歷史聯(lián)系。其他小國就算用舊名,影響小,不值一提。
這事兒反映出韓國對文化獨立的追求。他們從光復后就開始去漢化,60年代試著在身份證上只用諺文,結果名字重復率高,鬧出不少麻煩,只好又加回漢字。
現(xiàn)在韓國身份證上還有漢字。教育里漢字也保留,雖然不強制,但很多地方離不開。韓國節(jié)日像中秋、春節(jié),跟中國類似,韓服和漢服也有相似點。這些都說明文化影響深,但韓國想突出本土特色,尤其經濟強了后,更不愿被貼上中國附屬的標簽。
中國同意改名,也體現(xiàn)了外交靈活。兩國建交后,關系發(fā)展快,經貿合作多,韓國是中國重要鄰國。改個名字不算大事,還能促進友好。改名后,中韓文化交流沒受影響,反而韓流在中國流行,韓劇、K-pop到處是。中國游客去首爾也多,首爾旅游業(yè)受益。
當然,韓國國內不是所有人都贊成改名。有些保守派覺得“漢城”承載中韓交流歷史,改掉是抹殺過去。但主流意見是支持的,認為這有助于全球統(tǒng)一品牌。首爾現(xiàn)在是國際化大都市,人口上千萬,經濟發(fā)達,高科技產業(yè)強,像三星、現(xiàn)代啥的總部都在那兒。
這事兒還牽扯到民族心理。韓國歷史上被中國影響大,但也想證明自己獨特。從發(fā)明諺文開始,就在努力本土化。改名是這種努力的延續(xù)。相比之下,中國作為漢字發(fā)源地,對地名有自己的傳統(tǒng),但尊重鄰國意愿,也顯示了大國風度。
總的看,這不是單純改名,而是文化認同的博弈。韓國通過改名,強化獨立形象,中國通過同意,維護睦鄰關系。十幾年過去,現(xiàn)在說起首爾,大家都自然接受了。但回想起來,這事兒提醒我們,歷史和文化總在影響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