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滅國后,后主李煜淪為階下囚,往日的尊榮,蕩然無存。
更令人唏噓的是,據(jù)傳他的妃子小周后被宋太宗趙光義強行寵幸。為了保全李煜的性命,小周后只能將屈辱與痛苦深埋心底,選擇忍氣吞聲。
在這樣無助又壓抑的處境中,李煜將滿腔的亡國之痛,與人生愁緒傾注于筆端,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句,更是道盡了他內(nèi)心無盡的悲涼。
有人認為這是“祖宗作惡,報在子孫身上”,只因南唐的建立,就是農(nóng)夫與蛇的重演。
要探尋這段過往,就要從唐末時期南吳的奠基者——楊行密說起。
唐末草莽英雄楊行密:南吳基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
楊行密(公元852年-公元905年),字化原,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個貧寒家庭。盡管家境困苦,但他卻天生異稟:不僅身材高大,而且身手矯健,智謀過人。
唐末年間,天下大亂。楊行密看準時機,投身到起義軍中,希望能在亂世中闖出一條生路??上Ш镁安婚L,起義很快就失敗了,楊行密也因此淪為階下囚。
幸運的是,廬州刺史鄭綮,見他相貌奇特、身材魁梧且孔武有力,不僅沒有對他施加懲處,反而看中了他的潛力,派往西北邊疆駐守。在軍隊中,楊行密憑借出色作戰(zhàn)能力,逐步晉升為隊長,開始嶄露頭角。
公元887年,楊行密守邊期滿,率領部下返回廬州。然而,當?shù)厥剀妳s因他出身低微而輕視他,甚至逼迫他再次前往邊疆駐守。
長期的壓抑與不公,讓楊行密忍無可忍,他怒殺了故意刁難他的指揮使,隨后振臂高呼,起兵反抗。
他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由于平日頗有威望,部下紛紛響應。時任廬州刺史郎幼復見狀,嚇得棄城而逃,楊行密不費吹灰之力,就占據(jù)了廬州,正式開啟了他爭奪江淮的征程。
占據(jù)廬州后,楊行密并沒有急于向外擴張,而是選擇先穩(wěn)固自己的根基。一方面,他積極招兵買馬,加強軍隊訓練,提升軍事實力;
另一方面,他注重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寬徭薄賦,讓廬州的人口逐漸增多。
與此同時,他還廣納賢才,只要有真才實學,無論出身如何,他都愿意重用。袁襲、田頵、安仁義等一批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奔,成為他日后成就大業(yè)的得力助手。
隨著勢力不斷壯大,楊行密開始著手向外擴張,其中攻打宣州趙锽勢力的戰(zhàn)役,充分展現(xiàn)了他卓越的軍事謀略。
公元891年,他先是采用“疲敵之計”,派遣小股部隊,在宣州的多座城門附近不斷騷擾,讓趙锽的守軍疲于奔命。
待敵軍防備出現(xiàn)松懈時,楊行密親自率領主力,集中力量猛攻宣州的一處關鍵城門。最終,破城而入,生擒了趙锽。
此戰(zhàn)后,楊行密的威名傳遍江淮地區(qū),他又趁勢陸續(xù)攻占了蘇州、常州、吳州、楚州等地方,基本控制了江淮地區(qū)的大部分領土,成為當?shù)貏萘ψ顝姷母顡?jù)勢力。
站穩(wěn)腳跟后,楊行密將重心轉(zhuǎn)向了江淮地區(qū)的治理。他十分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工程,鼓勵開墾荒地,大幅提升了糧食產(chǎn)量,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此外,他還積極發(fā)展商業(yè)貿(mào)易,打通了各地的貿(mào)易通道,讓江淮地區(qū)的商業(yè)往來日益頻繁,城市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
昔日繁華的揚州,在他的治理下,重新成為當時著名的商業(yè)大都市,吸引了無數(shù)商人與手工業(yè)者前來定居。
公元902年,為了遏制朱溫的擴張,唐昭宗正式冊封楊行密為吳王,南吳(又稱“楊吳”)就此建立。
此時的南吳,疆域遼闊,兵力強盛,在唐末的亂世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長期的征戰(zhàn)與繁重的治國事務,耗盡了楊行密的精力。公元90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四歲。這位從草莽之中崛起的江淮霸主,用一生的征戰(zhàn)與治理,在唐末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吳的局勢,也因此急轉(zhuǎn)直下。他的兒子們能力平庸,根本無法掌控朝堂局勢,權臣徐溫趁機崛起,逐步奪取了南吳的實權。
他以金陵為基地,遠程操控位于廣陵的南吳朝廷,甚至能廢立南吳君主廢。
比如,他曾支持楊行密的四子楊溥稱帝,而楊溥雖為君主,卻毫無實權,淪為徹頭徹尾的傀儡。
盡管徐溫掌控了南吳的大權,但在權力傳承的問題上,卻未能如他所愿交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反而讓養(yǎng)子徐知誥最終奪走了權力。
這一結(jié)果的出現(xiàn),源于多種因素的疊加。
徐溫晚年時,長子徐知訓被人殺害,次子徐知詢多次向他請求,希望能取代徐知誥的位置。
但徐溫始終猶豫不決:一方面,徐知誥能力出眾,處事沉穩(wěn)老練,能夠穩(wěn)定南吳的局勢;另一方面,徐知誥對徐溫極為孝敬,多年來從未出過差錯,徐溫與妻子陳氏念及多年的養(yǎng)育之情,也不忍心將他拋棄。
徐溫的猶豫,為徐知誥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徐溫去世后,南吳的權力被徐知詢與徐知誥平分:徐知詢主外,掌握著南吳的兵權;徐知誥主內(nèi),掌控著朝堂政務。自此,兄弟二人之間的權力較量正式展開。
徐知詢自恃手握兵權,又占據(jù)著長江上游的有利地勢,對徐知誥極為輕蔑。而且他待人苛刻,不僅對自己的弟弟們冷漠無情,對嚴可求等跟隨徐溫多年的老臣也態(tài)度傲慢,漸漸失去了人心。
反觀徐知誥,始終堅持籠絡人心:他對徐氏家族的子弟關懷備至,時常噓寒問暖;對朝中的老臣也恭敬有加,尊重他們的意見。久而久之,他逐漸贏得了徐氏宗族與朝臣的支持,在“人和”方面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
徐知詢曾以“奔喪”為由,召徐知誥前往金陵,試圖在自己的地盤上奪取他的權力。
但徐知誥早已識破了他的計謀,并未上當。后來,徐知詢又主動前往廣陵入朝問罪,反而落入了徐知誥的掌控范圍。
徐知誥先是以晉升官職為名,剝奪了徐知詢的兵權;隨后又設宴款待他,暗中在酒中下毒,想要徹底鏟除這個心腹大患。
幸運的是,徐知詢的侍從申劍高識破了毒計,主動飲下了毒酒,徐知詢才得以僥幸逃脫。
盡管毒殺計劃失敗,但此時的徐知誥已牢牢掌控了南吳的局勢。最終,他收回了徐知詢手中的全部實權,并將其軟禁起來。至此,南吳徹底成為了徐知誥的囊中之物。
掌控南吳后,徐知誥開始逐步推進篡吳建政的計劃。大和元年,他前往金陵鎮(zhèn)守,并被晉升為東海王;大和三年,他效仿當年徐溫的做法,讓自己的長子李景通坐鎮(zhèn)廣陵,掌管南吳的朝政,為自己日后稱帝鋪路。
天祚元年,南吳君主楊溥被迫加封徐知誥為上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并將十州之地劃為齊王國的疆域。此時的徐知誥,已經(jīng)擁有了當年徐溫的全部權勢。
不過,由于楊溥繼位后并無過錯,徐知誥擔心貿(mào)然篡位,會失去人心,于是便按兵不動。
但隨著年歲漸長,他的頭發(fā)日益花白,心中也越發(fā)焦慮,甚至感慨“大業(yè)已就,而吾老矣”,擔心自己無法親眼看到自己登基的那一天。
心腹周宗敏,領會到了徐知誥的心思,主動前往廣陵,暗中謀劃逼迫楊溥禪位的事宜。
雖然這一計劃,因宋齊丘的反對而暫時受挫,但徐知誥并未放棄。
期間,楊行密的第三子楊朦,因怨恨徐氏家族專權跋扈,試圖發(fā)動反抗,并打算投奔昔日楊家的舊將。可惜事情敗露,楊朦被徐知誥捕殺。這一事件,也加速了楊溥禪位的進程。
天祚三年,徐知誥獲加九錫之禮,獲準使用天子的旌旗儀仗,距離稱帝僅一步之遙。同年十月,在徐知誥的逼迫下,楊溥無奈遜位。
徐知誥接受禪讓,正式稱帝,國號為“大齊”,改年號為升元,定都金陵。
表面上對楊溥還算“尊重”,尊其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同時,為了彰顯自己與徐溫的關系,追尊徐溫為太祖忠武皇帝。
升元三年,徐知誥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策:他恢復了自己的本姓“李”,改名為“李昪”,并自稱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的后裔。隨后,他將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
他之所以這樣做,核心目的是為南唐政權尋找正統(tǒng)性支撐。在五代十國時期,“唐”作為此前的大一統(tǒng)王朝,在百姓心中仍有著極高的認同感。李昪以“李唐后裔”自居,將國號改為“唐”,既能擺脫“篡吳建齊”帶來的爭議,又能借助唐朝的正統(tǒng)之名凝聚人心,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與此同時,他改奉徐溫為“義祖”,還封徐溫的兒子徐知證、徐知諤為王(這二人后來在宋朝時期,成為了福建地區(qū)民間信仰中的真人)。這樣的安排,既安撫了徐氏宗族,避免了內(nèi)部矛盾激化,也讓李昪順利完成了從“徐氏權臣”到“李氏帝王”的身份轉(zhuǎn)變。
至此,國祚三十五年的南吳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南唐登上了五代十國的歷史舞臺。
李昪稱帝后,就對曾經(jīng)的恩人家族——南吳楊氏痛下狠手。
升元六年,李昪下令將南吳宗室楊氏的族人。全部遷往海陵,將他們囚禁在永寧宮內(nèi),并派遣重兵嚴加看守,禁止他們與外界有任何往來。
這一囚禁,就是十余年。在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中,楊氏族人失去了正常的人際交往,甚至連基本的婚配,都無法實現(xiàn)。最終,他們只能在絕望中“男女自為匹偶”,不顧血緣關系,結(jié)成配偶。這樣的處境,凄慘至極,吳地的百姓得知后,無不憐憫他們的遭遇。
顯德三年,后周世宗柴榮率領大軍征討淮南。柴榮深知楊氏族人的悲慘處境,于是下詔安撫楊氏子孫,希望能為他們提供一條生路。
南唐中主李景(李昪之子)得知這一消息后,擔心楊氏族人會投靠后周,對南唐造成威脅。
他下令派人前往海陵,將囚禁在永寧宮的楊氏族人全部殺害。
楊氏子孫的結(jié)局,并非亡國后立即被血洗,而是在重兵看守、與世隔絕的孤獨與恐懼中,苦苦等待了十余年。他們每天都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最終卻還是難逃滅族的命運。
這種“鈍刀子割肉”的方式,比直接的殺戮更加殘忍。它一點點消磨著人的意志,讓人在絕望中慢慢崩潰,其痛苦。難以想象。
在五代亂世中,亡國宗室被滅族的情況并不少見。但像楊氏這樣,被長期孤立圈禁,處境凄慘到讓百姓哀憐,甚至連敵國皇帝都看不下去,專門下詔安撫的,卻僅此一家。
反觀多年后,李昪的孫子——南唐后主李煜,亡國被俘后,趙宋朝廷對李氏宗室的待遇,已經(jīng)算得上是寬仁了。甚至到了宋仁宗時期,李煜的子孫還能得到宋朝的加恩。
世人常常感嘆李煜“不幸生于帝王家”,為他亡國后的悲慘境遇感到惋惜。
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年被李氏家族篡位的南吳楊氏子孫,他們的下場遠比李煜更加凄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