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新聞網(wǎng))
轉(zhuǎn)自:邯鄲新聞網(wǎng)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劉軍昌也愈發(fā)忙碌起來。他仔細整理著十年來所積累的影像資料,一張張照片排開,抗戰(zhàn)老兵的面容接連浮現(xiàn)……
作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武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十年來,劉軍昌走訪了武安市21個鄉(xiāng)鎮(zhèn)、150多個村莊,采訪了200多位老兵,其中抗戰(zhàn)老兵占到四分之一。這些曾經(jīng)在槍林彈雨中穿梭的軍人,脫下軍裝后,選擇回歸土地,如普通農(nóng)民一般春耕秋收。他們很少提及昔日的榮光,只是日復一日地勞作,仿佛那段烽火歲月早已隨風飄遠。
然而,劉軍昌在一次次走進他們的生活后,才讀懂他們沉默背后的千鈞重量。在他的鏡頭下,那些幾乎被歲月塵封的名字,重新變得清晰;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也一點點被還原……
十年走訪150個村莊
劉軍昌是土生土長的武安人。小時候,他常聽老一輩講述村里人參軍抗戰(zhàn)的故事,這份耳濡目染的情懷,讓他對抗戰(zhàn)歲月始終懷有特殊敬畏。
成年后,從書本里的戰(zhàn)役記載,到遺址中的斑駁痕跡,再到電視里老兵的訪談,每一次與“那段歷史”的相遇,都讓他心底的觸動愈發(fā)強烈。他總想著,該為這些沉默的英雄做些什么。
契機出現(xiàn)在2010年。彼時武安市啟動紅色書籍編撰計劃,劉軍昌受邀擔任攝影師。他在第一次接觸到抗戰(zhàn)老兵的資料時,心被狠狠揪了一下:“大多數(shù)老兵只有證件上的免冠照,有的甚至連一張照片都沒有。他們是歷史的親歷者,可如果有一天他們離開了,這些故事、這段歷史,難道也要跟著湮沒嗎?”
這份緊迫感,讓劉軍昌下定決心:用鏡頭為武安的老兵建立“影像檔案”,讓英雄的名字永遠被銘記。于是,2014年起,他扛著“長槍短炮”跋涉于武安的山村街巷,一場以“銘記”為主題的搶救性采訪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起初那幾年,劉軍昌還沒退休,只能借助周末的時間,走訪武安市區(qū)周邊的村莊。有時開車路過縣志上記載的參軍人數(shù)多的村莊,他也一定下車去看看。2017年退休后,劉軍昌更是把“家”搬到了山村里。武安西部山區(qū)的村莊大多路途偏遠,有的土路坑洼不平,車輪陷進泥里是常事。遇到路程遠的村子,清晨出發(fā)、深夜返程,一趟拍攝就要耗上十幾個小時。
可每當看到老兵們聽到“保家衛(wèi)國”字眼時眼中亮起的光,他就覺得一切都值得。十年間,他的足跡遍布武安21個鄉(xiāng)鎮(zhèn)、150多個村莊,相機里的“老兵名錄”也逐漸豐富。
為老兵建立專屬檔案
起初,劉軍昌只是想拍攝一組“老兵肖像”。但隨著拍攝的深入,他逐漸意識到,這些影像不應(yīng)只是人物外貌的記錄,更應(yīng)成為歷史的見證,承載那段烽火歲月中一個個真實生命的奉獻與犧牲。
在賀進鎮(zhèn)英垴村,他遇見了張文玉老人。張老1942年參軍,曾在漯河對日偽軍的作戰(zhàn)中右手小拇指負傷。他把青春獻給了革命,卻因此錯過了成家的年紀,終身未娶。晚年依靠侄子生活,但他從未向黨和政府提出任何個人要求。面對命運,他始終豁達從容,常說:“人能活著,就要知足。”
張文玉的故事,只是劉軍昌尋訪路上的一個縮影。每與一位老兵交談,他的心都被深深觸動著。那些深藏于歲月中的赤誠與堅韌,一次次叩擊他的心靈。
崔井順是劉軍昌早年采訪的一位抗戰(zhàn)老兵,平時從不輕易向兒孫提及戰(zhàn)爭經(jīng)歷。在劉軍昌耐心的引導下,老人才緩緩道出那段崢嶸歲月。他親歷大小戰(zhàn)役十幾場,五次負傷,左眼曾在淮海戰(zhàn)役中被子彈擊中。
“敵機擦著頭皮飛過,炸彈落下能炸出四間房大的坑,我親眼看見同鄉(xiāng)戰(zhàn)友倒在我面前……”說起犧牲的戰(zhàn)友,崔井順聲淚俱下,“和那些犧牲的人比,我是幸福的,還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戰(zhàn)爭的殘酷讓許多老兵選擇沉默,往事往往剛到嘴邊,又化作一聲長嘆、一段凝望。正是這樣的時刻,讓劉軍昌更加堅定了系統(tǒng)記錄與搶救這些記憶的決心——他不愿這些珍貴的故事隨時間湮沒于塵埃。
“除了拍攝正面‘主影像’,為了捕捉他們最真實的神態(tài)與情緒,我更會一次次上門拜訪,耐心傾聽他們參戰(zhàn)經(jīng)歷的片段。哪怕是零散的敘述,我也認真記錄,生怕漏掉任何細節(jié)?!眲④姴呎f邊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頁頁寫滿老兵們的姓名、參戰(zhàn)時間與經(jīng)歷,有些地方還密密麻麻地標注著補充說明。他還將老兵珍藏的黑白舊照、泛黃的退伍證、磨光的勛章以及飽含深情的家書等一一翻拍整理,細心匯集成冊,為每個人建立完整而詳實的檔案。
十余年來,劉軍昌深耕于老兵題材影像創(chuàng)作,先后完成《抗戰(zhàn)記憶》《開國英雄》《家國記憶》等多部作品。他不僅用鏡頭為老兵留下珍貴的影像,還依托這些材料舉辦多次專題展覽。
更令劉軍昌倍感鼓舞的是,近年來,無論是政策層面越來越多的扶持,還是民間自發(fā)涌動的致敬與關(guān)懷,全社會對老兵群體的重視與認可正在不斷提升。這份共同的銘記,讓他更加堅信——一切記錄,都有意義。
鏡頭背后的家國
也正是這樣的信念與期待,推動著他的鏡頭不斷走向更深處。隨著采訪的逐漸深入,劉軍昌對于拍攝又有了新的思考?!斑@些老兵脫下軍裝后,大多回歸土地,春耕秋收、養(yǎng)雞喂豬,與普通農(nóng)民并無二樣??伤麄兊娜粘?,不正是歷史的延續(xù)嗎?我要拍的不僅是‘英雄’,更是‘英雄在當下的樣子’。”
于是,近些年,他的鏡頭更多轉(zhuǎn)向老兵們的日常生活場景:院落中、家門口、臥室里,甚至延伸至村口與田野。劉軍昌用影像捕捉他們滄桑的面容、布滿老繭的雙手,以及田間勞作的身影——這些被定格的畫面,串聯(lián)成一段段不應(yīng)被遺忘的家國記憶。
他不再僅僅定格英雄的榮光,而是以最真誠的態(tài)度,記錄下他們回歸土地后的質(zhì)樸日常,記錄下皺紋深處的沉默往事,記錄下一枚枚獎?wù)卤澈竽切┪丛f出口的堅守與深情。
“今年,我又送別了幾位百歲老兵,屬于他們的時代,正在緩緩落下帷幕。”劉軍昌感慨道。在他走訪過的老兵之中,最年長者已達104歲高齡,而絕大多數(shù)老兵已年逾九旬。
歲月匆匆,劉軍昌鏡頭下的老兵,或許會漸漸老去,但那些藏在皺紋里的烽火記憶、那些未曾改變的赤子之心,早已被定格成永恒。
如今,紀念的鐘聲即將敲響,劉軍昌的腳步?jīng)]有停歇——他要繼續(xù)追趕時光,用鏡頭為老兵留住榮光,讓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永續(xù)傳遞,讓后人永遠記得:曾有這樣一群人,用青春與熱血,換來了我們今日的安寧與榮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薛雅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