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外交風波來得猝不及防,本來大家都盯著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會不會去北京參加9月3日的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閱兵,畢竟中方的邀請函早在7月初就送到了,李在明也一直在考慮,結果等了半個月,韓國青瓦臺突然宣布,總統(tǒng)不去了,改派國會議長樸炳錫帶個代表團去。
這消息一出,各方反應立馬就來了,最引人注目的是朝鮮那邊,金與正直接跳出來表態(tài),通過朝中社發(fā)話,說朝鮮將全力支持中國,還順帶把韓國批了個遍。
這姐妹倆的表態(tài)可不是隨便說說,這是朝鮮經過深思熟慮的戰(zhàn)略宣示。
8月20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崔龍海,帶著140多人隆重出席了中國駐朝鮮大使館舉辦的紀念活動。
李在明這次的決定確實讓不少人意外,韓國方面給出的理由聽起來挺冠冕堂皇,說是日程沖突。
7月下旬他要去華盛頓跟特朗普會面,8月還安排了日韓首腦會談,9月初得赴紐約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看起來行程確實挺滿的,但仔細一想,這些安排是不是有點太巧合了?
韓國還翻出了2017年的舊賬,說當年文在寅主動訪華修復關系,現(xiàn)在該輪到中國回訪韓國了。
這話乍聽合理,可經不起推敲。
當年文在寅訪華,是因為樸槿惠政府部署"薩德"系統(tǒng)把中韓關系搞僵了,破壞者主動修復本來就是應該的,現(xiàn)在李在明用"輪到你來找我"這種邏輯,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更關鍵的是,李在明上任后的外交電話排序早就暴露了真實想法:第一通打給華盛頓,第二通給東京,第三通才輪到北京,這種優(yōu)先級安排,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8月25日,李在明真的去了華盛頓,跟特朗普在白宮會面,還在會后對媒體說,擔心遭遇"澤連斯基時刻",怕跟美國總統(tǒng)吵起來。
朝鮮這邊的反應就很直接了,8月14日,金正恩的妹妹金與正發(fā)表談話,題目叫“首爾的企盼不過是一場夢",直接把李在明政府的對朝政策批了個遍,她說韓國裝模作樣地求和平,實際上什么行動都沒有,還在跟美國搞聯(lián)合軍演。
8月19日,她又發(fā)話,說"韓國不可能成為朝鮮的外交對象"。
一天后,崔龍海這個朝鮮政壇的二號人物,親自出席了中國駐朝鮮大使館舉辦的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招待會。
140多人的規(guī)模,這在朝鮮的外交活動中算是相當高規(guī)格的了,要知道,崔龍??墒亲罡呷嗣駮h常任委員會委員長,地位僅次于金正恩,他能來就說明朝鮮對中國這個活動是真重視。
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部發(fā)言人8月22日還專門發(fā)表談話,譴責美韓正在進行的"乙支自由護盾"聯(lián)合軍演,說朝鮮軍隊將保持戰(zhàn)備狀態(tài)。
這個時間點很有意思,正好是在李在明訪問美國之后,那朝鮮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不過中國這邊的應對倒是挺有大國風范,外交部發(fā)言人就簡單表示"歡迎"韓國派代表團參加,沒有公開批評韓國的決定,也沒有取消邀請,但通過提升對朝鮮的待遇,形成了鮮明對比。
李在明的算盤其實也不難理解,他上任后一直想在中美之間找平衡,既不想得罪美國,又想跟中國保持關系。
可現(xiàn)實是,韓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很深,但安全上又離不開美國,2.85萬名駐韓美軍的存在,既是保護傘也是緊箍咒。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對盟友的控制比以前更緊了,李在明不敢冒險。
韓國國內的政治環(huán)境也影響著外交決策,保守派一直對任何"親華"行為保持警惕,李在明如果這時候高調訪華,可能引發(fā)國內強烈反彈。
2015年樸槿惠出席中國閱兵后,雖然推動了中韓自貿協(xié)定簽署,但保守派還是指責她"出賣國家利益",這也成了她后來被彈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就在韓國猶豫不決的時候,朝鮮的態(tài)度卻很明確,7月28日和29日,金與正連續(xù)兩天發(fā)表談話,針對朝韓關系和朝美關系都有表態(tài)。
對韓國,她的態(tài)度很冷淡,說韓方幻想朝韓領導人對話是"做白日夢",對美國,她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提到特朗普近期表現(xiàn)出和金正恩會面的積極意愿,說朝方可以考慮就無核化以外的問題接觸。
這種區(qū)別對待很明顯,朝鮮把韓國當成沒有自主權的"傳聲筒",認為韓國外交決策權受制于美國,而對美國,朝鮮還是愿意直接對話的,因為美國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金與正強調"當前是2025年,不是2018年",意思是朝鮮已經有了"不可逆轉的擁核國地位",談判的起點不一樣了。
中國通過朝鮮這張牌,讓韓國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大國博弈中,"墻頭草"是最沒有前途的。
從更大的背景看,東北亞正在形成新的格局。朝鮮已經明確了立場,把韓國當成永久敵人。
韓國則在探索一種選擇性合作的策略,安全上跟美國合作,經濟上跟中國合作。中國保持著大國姿態(tài),尊重各國選擇,同時堅定維護自己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格局對各方都有影響,朝鮮通過加強與俄羅斯的關系,同時靠攏中國,形成"三角互托"。
韓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沒有改變,但政治上卻越來越向美國靠攏,美國在多線作戰(zhàn)下資源分散,對朝鮮政策的連續(xù)性也受到沖擊。
這次事件也反映出一個現(xiàn)實:在當前的國際環(huán)境下,中小國家要在大國之間找平衡越來越難。
新加坡、越南這些國家能夠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是因為它們有自己的戰(zhàn)略定力和政治智慧。韓國雖然想學,但受制于歷史包袱和地緣位置,選擇空間有限。
李在明缺席中國閱兵這件事,看起來是個外交插曲,實際上反映了東北亞復雜的地緣政治現(xiàn)實,韓國在中美之間的搖擺,朝鮮對中國的明確支持,都在重新塑造著這個地區(qū)的力量平衡。
雖然短期內各方立場可能不會有大的改變,但這種新格局對促進地區(qū)穩(wěn)定和合作仍有積極意義,畢竟,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中,保持對話比對抗更有利于各國的長遠發(fā)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