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和心理學領域,有許多著名的效應、理論和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從認知、行為、底層邏輯等層面理解和提升自信、消除怯懦和無力感:
1、勝利者效應/習得性掌控感
通過完成一系列微小、可實現(xiàn)的目標,積累正向反饋,進而提升對復雜任務的信心,最終推動更大成就。
例如,給自己設定一些小目標(每天跑 1 公里、寫3000字的文章、冥想15分鐘),通過完成這些目標,獲得正向反饋,逐漸增強自信,走出自我懷疑的陰影。
提升機制:先前的成功經(jīng)歷會重塑大腦神經(jīng)機制,使后續(xù)的成功變得更易實現(xiàn)。從而破解 “自信不足的根源 —— 害怕失敗”、規(guī)避 “大的失敗所帶來的自我否定”、消除反復失敗后形成無能為力的心態(tài)。
與之相似的是,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習得性掌控感,即通過主動控制環(huán)境、解決問題,積累‘我能掌控局面’的經(jīng)驗,破解 “無力感” 對自信的摧毀,進而提升自信。
2、皮格馬利翁效應/ 自我實現(xiàn)預言
通過主動設定積極預期的心理暗示,增強自信。
你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進而使期望成真。你對自己的期望也同樣如此。
例如,如果你能持續(xù)堅定地告訴自己 “我能做好這件事”,你的行為將會不知不覺地朝著證明這個預期的方向努力,進而提高成功率,而成功又會反過來驗證 “我的預期是對的”,從而形成自信閉環(huán)。
反之,持續(xù)的消極自我預設(“我肯定做不好”)將會導致失敗。
提升機制:用 “正向預期” 替代 “負面預設”。自信的不足,往往來自長期負面預設的習慣。
3、社會證明
我們時常會他人的行為來判斷何為正確行為、根據(jù)他人的經(jīng)歷來判斷成功的概率,尤其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
例如,當你缺乏自信時,可以有選擇地尋找身邊積極的環(huán)境和榜樣。
提升機制:他人的成功,特別是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的成功,會成為你自信的源泉。但要注意避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4、曝光效應
通過逐步、可控地讓自己暴露在恐懼源面前,可以逐漸消除恐懼或焦慮,增強自信。
例如,不斷地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如果你社恐,可以通過多和人主動打招呼開始,逐步增加難度,消除社恐。
提升機制:自信來源于對不適感的熟悉和掌控。每一次的曝光都會降低你的焦慮和不適,不斷地讓你覺得:“這件事根本就沒那么可怕?!?/strong>
5、斯多葛主義的“控制二分法”
專注做好自己可以控制的事,坦然面對不能控制的事。
自己能控制的:努力、選擇、態(tài)度、行為。
自己不能控制的:結(jié)果、外部環(huán)境、他人的想法和行為。
事物如何,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自己的解讀和感受,而自己的解讀和感受,將決定一切。
例如,比賽時,球員要將注意力聚焦在比賽過程本身,而不是得分,在比賽中充分發(fā)揮好,才有可能最終獲得好的比分。
提升機制:通過消除 “不可控的焦慮” 對自信的消耗,讓自信建立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基礎上。
例如,很多人不自信,是因為自己對過去和未來解讀過度、害怕或擔憂 “不可控的結(jié)果”,進而不敢行動。
6、存在先于本質(zhì)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即人沒有先天的‘本質(zhì)’(例如,我在這方面缺乏天賦),人的本質(zhì)是通過自己的選擇和行動塑造的。
《刻意練習》也強調(diào):卓越表現(xiàn)并非天生,而是通過科學的練習方法實現(xiàn)的。
提升機制:打破 “先天標簽”和“自我預設標簽” 對自信的束縛。很多人不自信,是因為給自己貼了 “我天生不行” 或“自我預設”的標簽。
例如,由于過往的失敗,而自我預設“自己現(xiàn)在也做不好”,否定當下的自己。
自信是可以“通過選擇和行動創(chuàng)造的:每一次的主動選擇挑戰(zhàn),都是擺脫自我預設的全新開始,都是在改寫 “自我本質(zhì)”,進而積累 “我能定義自己” 的自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