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上海電視臺的新聞里看到個新聞,心里一陣暖意。上海航空在四條航線上重新推出了滬語廣播,而且請來的是滬劇名家茅善玉錄的音。好聽,正宗,有味道。
新聞里說,這事兒以前也搞過,但據(jù)說當時有些人反對,然后就停了。我一直沒想通,客艙里多一段吳儂軟語的廣播,有什么好反對的?飛機上又不是沒有普通話和英語廣播,信息傳達根本不成問題。這段滬語廣播,本來就不是為了讓人聽懂每個字每句話,而是讓聽不懂的人感受上海話的韻味,讓聽得懂的上海人聽到家鄉(xiāng)的聲音。
也是新聞里說的,不少航空公司的航班,有的播客家話,有的播閩南語,都成了他們的特色。怎么到了上海話,就有人要投訴呢?想想真是有點郁悶。而今重啟,令人欣慰。
為何要在萬米高空播放一段多數(shù)旅客聽不懂的方言?答案很簡單: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碼。上海話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海派文化的活化石。在標準化、同質(zhì)化的航空服務中,這一段吳儂軟語恰如一杯醇厚的咖啡,散發(fā)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香氣。它讓航班還沒落地,就能感受到上海的溫度。
有些人說,在上海推廣滬語是排外。有人質(zhì)疑滬語廣播是"排外",這種觀點實在牽強,這帽子扣得實在沒道理。在上海的航班上聽到上海話,就像在四川的航班上聽到四川話一樣自然。再說,航班上依然有普通話和英語廣播,信息傳達毫無障礙。一段附加的方言廣播,展現(xiàn)的不是狹隘,而是包容--包容一種文化多樣性的存在。
方言是一個地方文化的根,是最接地氣的文化符號?,F(xiàn)在很多上海小囡都不會說上海話了,這樣的廣播反而成了保護地方文化的好事。
說到底,滬語廣播不是為了劃分你我,而是為了豐富旅途體驗。它讓航班有了更濃郁的地域特色,讓旅途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標準化服務。這種嘗試值得點贊,更應該堅持。
我是覺得,有些人可能太敏感了。一段短短的客艙廣播,談不上什么語言霸權(quán)。它更像是一張有聲名片,一次文化體驗。外地游客來上海,聽到這段廣播,反而會覺得“哎,這就是上海的味道”。而上海人回家,在飛機上聽到鄉(xiāng)音,那種親切感,是再多普通話都無法替代的。
所以我說,上航這次做得漂亮!這種文化自信值得點贊。希望這次不要再因為少數(shù)人的投訴而取消。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更在于它獨特的文化底蘊。而上海話,正是上海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據(jù)說,又有一些人在集中組織起來又要去舉報投訴了,理由無非就是和國家推廣普通話的政策不符,和大上海的世界級城市形象不符,要大格局不要狹隘,反正,他們就是不希望航班上有滬語播音,他們就是不希望聽到上海話。就像當年圍剿滬語版的《繁花》如出一轍。
他們的舉報投訴居然也會被采納,倒也是怪事情一樁了。
期待有一天,能在更多航班上聽到茅善玉老師溫柔的滬語廣播:“歡迎儂來上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