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Freepik
一場無聲的“水果大滅絕”正在發(fā)生,這絕非危言聳聽。
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fā)出警示:過去一百年間,全球超過75%的農作物遺傳多樣性已經永久消失。更令人心驚的是,當今全球三分之二的作物產量,僅由九種作物主導——玉米、水稻、小麥等主糧幾乎壟斷了農田,而曾經豐富多樣的6000多種以蔬果為主的栽培作物,正悄然遭遇著一場多樣化危機。
這些消失的作物品種不只是食譜上的名字,更是未來糧食安全的基因庫。
2022年,《全球糧食安全》期刊上的研究再度拉響警報:在評估的883種野生果蔬中,近40%需要“緊急保護”,否則將永遠消失。
消失的品種中,我們每日常吃的普通水果,首當其沖。
在北美,90%的傳統蘋果品種(約6000左右)已在百年間消失——相當于每周都有一種風味絕版的蘋果,永遠退出地球舞臺?;叵?0年前,我們的果攤上還擺著香氣襲人的“黃香蕉”、酸甜清晰的“國光”、小巧可愛的沙果……而如今,放眼望去,“富士系”正在一統江湖。
現代農業(yè)追求標準、高效、耐儲運,卻也在無聲中抹去了水果們的多樣性。每一顆消失的種子,都可能帶走一種抵抗病害的特質、一種適應氣候的基因,甚至是一段栽培文化與童年記憶。
消失的水果多樣性,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味道,更是應對未來的彈性,是大自然贈予我們的尚未被啟用的可能性。這種消失是如何發(fā)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它的發(fā)生?
01
傳統水果品種的均一化
今天,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蘋果的品種,甚至還不如榴蓮和草莓的品種多。
近10年來,中國蘋果種植面積常年穩(wěn)定在2900萬畝以上,但是蘋果品種逐漸均一化。主要種植的品種包括“富士系、元帥系、嘎拉系、金冠系”4大系,其中,晚熟品種占比80%以上,晚熟富士約占70%(69.8%)。富士系蘋果大有一統水果市場的豪氣。不管是山東煙臺蘋果,甘肅靜寧蘋果,陜西洛川蘋果,還是新疆阿克蘇蘋果,抑或是四川涼山蘋果和云南昭通蘋果,通通是富士系蘋果,蘋果市場的其他三成份額也幾乎被花牛,紅蛇果,黃元帥和青蘋果幾個有限的品種所瓜分。
水果品種的單一化,不僅僅表現在蘋果身上?!凹t顏”草莓,“海沃德”獼猴桃,“紐荷爾”臍橙都是在各自賽道統治水果攤多年的優(yōu)勢品種。就連較為小眾的水果——荔枝和龍眼也有了標準化的品種,桂味和糯米糍荔枝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妃子笑因為產量大,也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其他200多種荔枝,多數都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
縱觀全國的水果攤,水果品種的趨同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02
品種均一化的推手
毫無疑問,水果均一化的核心原因是水果消費市場的崛起,特別是電商市場的崛起。市場需求成為篩選水果品種的核心壓力。
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因為缺乏商業(yè)系統的支撐,水果一直都不是重要的農產品,而僅僅是作為日常營養(yǎng)補充劑存在的。這點我在《中國食物·水果史話》中有詳細的論述。在古代,種植者無法從水果生產和銷售中獲利,所以,大多數的水果品種都是為滿足家庭需求或者家族需求而存在的,因而形成了大量適合不同環(huán)境的地方品種。
在商業(yè)化水果產業(yè)發(fā)展起來之后,市場有了統一的選擇方向,口味和顏值成為統一的篩選硬指標,果園也就變得越來越像工廠。
首先,就口味上追求夠大,夠甜,夠多汁。不可否認,這就是中國人追尋了數千年的好水果的典型特征。《禮記》當中對好柿子的描述就是““甘清玉露,味重金液”?!洱R民要術》當中也記載了個頭大過兔頭的傳統綿蘋果——柰。到今天,雖然對水果的需求變得多樣化,但是市場上的基本準則仍然是你夠大夠甜夠多汁,富士系蘋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再者,儲運性能優(yōu)秀的水果品種成為市場的寵兒。傳統的水果生產和消費,通常是以縣域為單位的,多數水果會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被消費掉。隨著商品化水果生產的發(fā)展,跨省運輸,甚至跨國運輸,已經成為水果運輸的常態(tài)。這就需要,水果有足夠的強度,保證在經過長距離運輸之后,還能有良好的貨架表現。新疆的“老漢瓜”就是典型的不適于長距離運輸的水果,老漢瓜不是一種瓜,而是以“伯謝克辛”為代表的一眾厚皮甜瓜的總稱。它們的特點是成熟之后,果肉非常軟糯,輕微的磕碰也會帶來嚴重后果。所以想要體驗老漢瓜的甘美,只能在新疆本地。
與老漢瓜相反,獼猴桃是典型的商品化水果,在儲運過程中保持足夠的硬度,在催熟之后,又可以貢獻軟糯多汁的果肉。所以,獼猴桃成了水果上的寵兒,也就順理成章了。與此同時,那些果皮較厚的柑橘,也越來越受重視,紐荷爾臍橙和倫晚臍橙,都是因此成為重點發(fā)展的柑橘品種。
最后,對于高顏值水果的需求,也將水果品種選擇收狹到有限的幾個選項上,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市場上的均一漂亮的水果了。
03
新新水果更為單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對于水果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功能性水果是水果圈的冉冉升起的新星——西梅,牛油果和藍莓,是個中代表。功能性水果,這個名字也就暗示了人們消費這些水果本身,也只是注重某一兩個方面的重要特質。
所謂西梅并不是梅子,通常指的是歐洲李的變種——大馬士革李。這種歐洲李的果實是卵圓形的,果皮是深紫色的。傳統的大馬士革李因為酸澀味比較重,所以通常會被加工成果醬和蜜餞。而加工中成蜜餞的大馬士革李,非常像中國傳統的梅子干,于是就有了西梅這個稱呼。最近隨著新的選育工作,有很多適合鮮食的西梅品種出現在市場上。當然,讓西梅備受推崇的,還是它擁有的特殊能力——讓腸道通暢。西梅中山梨糖醇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從而維護腸道健康。
至于說牛油果和藍莓,一個因為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深受健身人群的親睞,一個是因為富含花青素,受到了寶媽們的推崇——花青素具有抗氧化能力。
這些功能性水果,確實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但消費者的臆想與市場的反應,都會最終反饋到果園當中,育種過程中的刻意選擇,影響未來果園中的物種組成。全球水果攤的同質化已經越來越高,那些鄉(xiāng)土水果品種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了擠壓,伴隨而來的生物多樣性水平的降低,對我們未來的水果籃可不是一件好事兒。
04
如何保存種質資源?
關于生物多樣性對水果攤的重要性,已經有大量的文章和視頻進行討論了。其中最有名的故事當屬香蕉。
我們今天吃到的香蕉——“卡文迪什”(Dwarf Cavendish),只是一個真正香蕉的替代品。在卡文迪什成為主流品種之前,色味俱佳的“”大米歇爾“”才是當之無愧的香蕉霸主,遺憾的是,后者在蔓延全球的香蕉枯萎病中幾乎被團滅。最終,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抗病性更強的品種卡文迪什,并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到今天,當卡文迪什也面臨著香蕉枯萎病的威脅,我們想要繼續(xù)享受香蕉的美味,只能靠殘存的非主流品種了。保護水果的遺傳多樣性的迫切性,也進一步凸顯。
一個好消息是,科學界對于這樣一個單一的水果世界已經在未雨綢繆了,2019年6月,中國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成立,該庫由2個國家中期庫、21個國家種質圃和13個地方特色資源庫(圃)組成,保存有柑橘,獼猴桃,葡萄等重要水果種質資源,涵蓋198個園藝種類、637個植物學種,保存資源73970份,占國內總量的85%、全球總量的16.7%。另一個中國國家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成立,這是我國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與共享的國家級平臺,保存總量超2.6萬份,涵蓋橡膠樹、熱帶果樹等九大類作物,占國內熱帶作物種質資源總量的90%。
來源:知識分子
編輯:亦山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