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麻煩別人,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Hi,我是塵微~
很多人是不是這樣?
項目遇到難題,寧可熬夜通宵也不好意思向同事求助;搬家這種大事,也是一個人咬牙完成;從不請同事幫忙帶咖啡,即使自己正忙得焦頭爛額。
李雪琴也曾在一檔節(jié)目里說,自己以前就一直信奉“求人不如求己”,怕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從沒開口求過人,她覺得這是自己很高尚的品質(zhì)。
直到上了大學(xué),心理課老師說,增進友誼的有效方法,就是向別人提出請求。她這才頓悟,原來自己的“不求人”,只會拉開自己與別人之間的距離。
我也有同樣的心路歷程,直到后來經(jīng)歷多了,才知道:原來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煩”出來的。
怕麻煩別人的潛臺詞是:你也別來麻煩我
武志紅在節(jié)目里說過:不敢麻煩別人,其實是一種創(chuàng)傷。
意味著一個人曾在關(guān)系中,經(jīng)歷過很深的失望,讓TA覺得自己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歡迎的,對別人來說是一種打擾。
這背后往往有這么幾種心理:
- 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花費時間和精力;
- 過度獨立,這可能與早期經(jīng)歷中需求未被滿足有關(guān);
- 逃避責(zé)任,擔(dān)心一旦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不得不回報對方。
所以有些人寧愿自己累死,也不會向別人張口,就算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心理始終不是很坦然。
但這樣的最終結(jié)局,往往是慢慢走向孤獨。
因為你在心里不知不覺中筑起了一堵墻,隔絕了與他人的真情流動,而敢于麻煩別人,反而是給予對方一份信任和尊重。
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請回答1988》里的一個劇情:
中年喪妻的阿澤爸爸一個人把兒子帶大,因為怕麻煩別人,所以什么事都自己扛,從來不求人,也從不喊累。
你以為這樣自覺的人,很受大家歡迎嗎?
不是!恰恰相反,鄰居們都覺得他冷漠、難接近、不好相處。
這種狀況的轉(zhuǎn)折點,是阿澤爸爸突然暈倒在家,被鄰居送進醫(yī)院開始。
因為阿澤遠在異國參加圍棋比賽,形單影只的他,只能麻煩鄰居來輪流照顧自己。
見鄰居們忙前忙后照顧自己,阿澤爸爸很不好意思,等到病愈出院后,他第一次請鄰居來家里吃飯。
也就是從這頓飯開始,幾家人的心才真正走到了一起。
《禮記·曲禮上》早有言:“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p>
我們以為的麻煩事,其實是增進感情的契機。
而你的適度麻煩他人,實際上也是通過求助發(fā)出真誠的邀請,邀請對方走進你的生活,發(fā)展更親近的關(guān)系。
其實人人都渴望“被麻煩”
因為人人都渴望“被需要”。
這是貫穿人類核心需求的高級驅(qū)動力,因為可以獲得群體認同和情感聯(lián)結(jié),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
相反,一個永遠“不被需要”的人,很容易陷入“我是否存在都沒有意義”的自我懷疑中。
一旦你理解了這背后的心理,就會明白,主動麻煩別人,其實是一種“反向”獲取人脈的方法。
富蘭克林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故事。
他在當(dāng)選州議會秘書后,想要爭取一位國會議員的支持,但對方是出了名的難搞。
有一次,他聽說對方私藏了一本絕版好書,于是寫了一封信去借。議員很大方地出借了,富蘭克林認真讀完后,還書的同時還附了封感謝信。
就這樣,這位議員自此之后對富蘭克林態(tài)度大變,不僅特別支持他,倆人還成了一輩子的朋友。
富蘭克林后來還親自點破真相:
“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幫忙,而是請他們幫你一個忙?!?/strong>
這不是心機,而是人性,人們更容易對那些,自己曾經(jīng)給予過幫助的人,產(chǎn)生好感,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yīng)”。
說白了,我們每個人骨子里都有“好為人師”的情結(jié)。
求助的過程中,求助者并不是單純地找人索取,而是給予信任和感謝;幫助者也不是單純付出,你的請教也會給對方帶來心理滿足,讓他獲得了尊嚴和信任感。
也就是說,你的主動麻煩,非但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dān),反而會為自己加分。
錢鐘書為此還有個個很形象的比喻:借書就是一男一女交往的借口,一借一還,關(guān)系就曖昧了。
如何成為高段位的“麻煩精”
首先,請人幫忙前,先自己尋求解決辦法,降低別人幫你的成本
有個很經(jīng)典的職場規(guī)則就是,在請教上司的時候,盡量讓上司做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
也就是說,你得自己先去尋找答案,自己就能處理好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開口了。
比如,我經(jīng)常在朋友圈發(fā)自己的文章,有人會私信問我,怎么注冊公眾號什么的?
遇到這種問題,我直接選擇性屏蔽,隨便搜索下就能解決的問題,你回答了就是不珍惜自己的時間。
第二,麻煩別人的程度,不要超過你們關(guān)系的深度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不麻煩別人是一種美德嗎?”
其中蔡康永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對麻煩的界定很簡單,就是你要拿捏你和那個人的人際關(guān)系,如果你的麻煩超越了你們關(guān)系的深度,你就是在給別人添麻煩,讓別人為難?!?br/>
曾經(jīng)看過一個網(wǎng)友分享的故事,他為人熱情,出入小區(qū)的時候,經(jīng)常會禮貌性地和小區(qū)保安打招呼。
有一天,那名保安看到他,竟然提出了一個請求,自己的爸爸媽媽來大醫(yī)院看病,能不能在網(wǎng)友家住一晚?
網(wǎng)友一聽,心里頓時咯噔下,覺得對方也太沒邊界了。
但他沒直接說,而是委婉拒絕了,同時給對方轉(zhuǎn)了300塊錢,讓他附近訂個賓館。自此以后,他都會盡量避免與這位保安接觸。
所以,你麻煩別人一定要有邊界感,不要對他人提出無理的要求,不能讓人為難,更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
第三、一定要強調(diào)可選擇
比如在請求幫助的同時,在最后說上一句:“如果你不方便的話,就不用考慮這件事啦,沒關(guān)系的?!?/p>
不要給別人造成心理壓力,畢竟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別搞得不幫你是犯了什么大錯一樣。
最后,當(dāng)別人幫助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比如送個禮物,回頭請吃頓飯都行。這樣會讓別人覺得,你是知恩圖報的,任何時候幫你,都不是白幫。
而且任何恩情,都是有折扣的。
哪怕是別人推薦了一本書,你從中受益,都要及時給與反饋,這對別人來說,也是正反饋。
一來二去,關(guān)系自然就加深了。
最 后
用一個故事結(jié)尾:
胡適十幾歲的時候要去上海讀書,母親把他送到車站,不放心的叮囑,反反復(fù)復(fù)都是同一句話:
“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再也幫不了你,自己去闖蕩吧,但是我要送你四個字——學(xué)會求助?!?br/>
我們之所以成為社會人,正是因為彼此需要。
你去麻煩別人,不是軟弱,而是信任;你接受別人的麻煩,不是負擔(dān),而是被需要。這樣一來二去,關(guān)系就在“麻煩”與“被麻煩”中相互滋養(yǎng),變成真實且熱氣騰騰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你的內(nèi)心會更加勇敢,因為你會越來越相信,自己不是一座孤島。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