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中國外交日程本來挺熱鬧,上合組織峰會接著大閱兵,多國政要都要來,中國外交部提前公布的參會名單里,印度總理莫迪的名字一出來,不少人都覺得中印關系可能要往好走了。
畢竟就在8月中下旬,王毅外長剛去印度談過,雙方一下子敲定了10件事——邊境貿易要恢復,直航也要重啟,連邊境應急溝通機制都定了。
更關鍵的是,印度外長蘇杰生當時當面說“臺灣地區(qū)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話放出來,誰看都是個積極信號,大家還盼著峰會能讓兩國關系再往前推一步。
可誰能想到,莫迪要登機來中國的前兩天,印度那邊突然變卦了。
先是外交部發(fā)聲明,說蘇杰生之前關于臺灣的話是中方“錯誤引用”,轉頭又跟媒體說“要加強和臺灣的經(jīng)濟科技合作”。
這一下,之前談好的那些共識全尷尬了,國際上都在說印度這外交信用到底怎么回事。
其實印度這么反復也不是頭一回了。這次不過是又一次故技重施,只是這次剛好趕在莫迪要來華之前,反差感太明顯,才格外引人注意。
印度這么做,最核心的還是國內政治那點事。莫迪的人民黨靠“民族主義”拉選票不是一天兩天了,2024年大選就是靠“印度制造”、“經(jīng)濟崛起”這些說法穩(wěn)住的支持率。
現(xiàn)在離地方選舉沒幾個月,反對黨國大黨已經(jīng)開始找毛病,一會說莫迪政府“對華太軟”,一會又指責“拿了中國稀土援助卻不敢爭取利益”。
這種時候,莫迪要是明確站出來支持“一個中國”,國大黨肯定得抓住這點猛批,說他“損害國家利益”,選票說不定就受影響。
更麻煩的是,印度軍方和那些民族主義團體還在旁邊推波助瀾。
今年1月,印度陸軍參謀長德維維迪就公開說要“加強邊境駐軍”,還搞了個“活力邊村計劃”,往中印邊境遷民眾。
這邊王毅外長剛去巴基斯坦,宣布給殲-10CE戰(zhàn)斗機援助,印度媒體立馬就炒“中國在南亞包圍印度”,把輿論氣氛搞得很緊張。
這種情況下,莫迪政府要是不對華強硬點,國內那些聲音根本壓不住。
還有個原因,就是印度想在中美之間找平衡,有點投機的意思。
一方面跟美國搞軍事合作,今年2月剛簽了《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xié)議》,能拿到美軍的衛(wèi)星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又不想完全跟著美國走,還靠金磚國家、上合組織這些平臺跟美國保持距離。
現(xiàn)在美國加了印度的關稅,印度就想在臺灣問題上挑挑事,跟美國表個態(tài),說不定能讓美國把關稅降下來。
可這種小聰明根本不管用,最后反而把自己夾在中間了。
中國這邊不光暫停了邊境貿易談判,金磚國家里跟印度的能源合作也少了;美國那邊也沒松口,反而因為印度還在買俄羅斯石油,威脅要把關稅范圍擴得更大。
印度其實犯了個大錯,覺得臺灣問題和中印邊境問題能分開看。
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印度就想拿臺海當籌碼,覺得跟臺灣搞好關系,就能在邊境上讓中國讓步。
可我們的立場一直很明確,臺灣問題是核心利益,在主權問題上打主意,肯定是不允許的。
這事或許能讓印度明白,大國地位不是靠“變臉”換來的。
在主權問題上,中國不會讓步;想在大國之間走鋼絲,最后只會讓自己更被動。
對中印來說,只有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外交政策穩(wěn)定點,才能真正互利共贏,這既是以前的教訓,也是以后該走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