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建道筑格 ArchiDogs (ID:ArchiDogsHZ)
本文已獲得授權
周末想帶孩子看展,結果發(fā)現常去的美術館突然閉館了;曾經刷爆朋友圈的網紅打卡地,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竟然在地圖上搜不到了……
近年來,美術館倒閉潮正從一線城市蔓延至全國,青島西海美術館、深圳木星美術館、上海東一美術館……這些曾被建筑設計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的容器,正在集體經歷一場生存危機。
青島西海美術館俯瞰? ACF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光是2025年上半年,全國就有超過10家知名民營美術館宣布閉館。更令人心驚的是,國內民營美術館平均壽命不足6年,甚至熬不過一個完整的小學教育周期。當建筑空間失去了藝術內容的填充,那些精心設計的流線與光影,終究成了無人問津的空殼。
上海東一美術館-“畢加索、莫迪里阿尼與現代藝術-法國里爾 現代藝術博物館珍藏展” 展覽現場 ?東一美術館
那些曾承載著城市文化記憶的空間,那些曾照亮城市藝術星空的美術館,為何突然集體“失明”?那些留存下來的美術館又是如何躲過浪潮的?
那些消失的坐標:建筑表皮下的崩塌
那些消失的美術館,曾經以驚艷姿態(tài)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打卡;曾經是承載城市文化與人文底蘊的精神高地?;炷恋睦渚±怼⒉A粔Φ墓庥坝螒?、舊建筑改造的時光敘事……都曾讓它們成為城市地圖上的耀眼坐標。然而,當燈光熄滅,當理想與現實激烈碰撞,這些建筑表皮下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1)青島西海美術館:海邊地標的沉默退場
2025年6月30日,青島西海美術館的最后一盞燈熄滅。這座由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耗時近10年、斥資16億打造的“最美海邊美術館”,竟然在短短4年后便黯然退場。
青島西海美術館閉館通知? 西海美術館
相比于難以置信,其實它的消亡軌跡實際上早已注定。選址于西海岸新區(qū)唐島灣深處,遠離城市核心區(qū)。距離青島市區(qū)開車要40分鐘起步,公共交通班次有限,一想到看完展還要經歷漫長的等車時間就讓人心碎。
青島西海美術館外觀? ACF
除了交通不方便,更要命的其實是周邊配套的確實。如果按照原計劃,美術館原本是作為西海藝術灣的核心而存在。
誰能想到,2021年教育部的“異地辦學禁令”,讓一切不得不止步不前。不只是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qū),連帶著50多座配套建筑全都成了爛尾樓。就這樣,西海美術館被迫成了“藝術孤島”。
西海美術館以“光影與自然共生”為核心理念,采用大面積玻璃幕墻與陽極氧化鋁材料,使建筑與海天光影完美融合。
青島西海美術館五號展廳大面積采用玻璃幕墻和陽極氧化鋁材料? ACF
殊不知,賦予詩意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高于普通美術館的維護、清潔等費用。加上優(yōu)于地理位置偏僻導致的客流減少,只靠門票、補貼和捐贈,最終難抵運營成本,以至于資金鏈斷裂而走上閉館這條道路。
(2)深圳木星美術館:工業(yè)風實驗場的命運
在隨著鹽田千春《命運的邊緣》深圳大展的落幕,這座曾以“深圳速度”在文化領域創(chuàng)造奇跡的美術館,于今年6月22日正式宣告閉館。
鹽田千春《命運的邊緣》深圳大展? 木星美術館
其公眾號在告別信中坦言:“運營的壓力、資金的短缺、觀眾參與度的瓶頸……如同無形的潮水,正一點點侵蝕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堤岸?!?/p>
木星美術館在公眾號發(fā)布的告別信? 木星美術館
這座坐落于福田保稅區(qū)的美術館,其建筑前身是深圳誠聯物流倉儲大樓。經深圳市木雅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的精心改造,這座工業(yè)空間被賦予了藝術生命,變身為一個專業(yè)的藝術展示空間。
自開館以來,木星美術館憑借極具辨識度的空間布局還和活躍的推廣策略,迅速在當地藝術生態(tài)中占據了獨特且重要的地位。
其獨特的空間布局和積極的藝術推廣策略,迅速成為深圳藝術愛好者的重要聚集地,在當地藝術生態(tài)中占據了獨特且重要的地位。四年間,鮑勃·迪倫、鹽田千春等重磅藝術家的展覽相繼上演。
鹽田千春《命運的邊緣》深圳大展? 木星美術館
然而,相對偏僻的位置,是影響其客流量的直接原因。盡管曾努力嘗試設置門票、開發(fā)文創(chuàng)等方法,但面對巨大的運營成本,這些收入終究是杯水車薪。這座從物流倉庫華麗轉身的藝術殿堂,最終未能抵擋住現實浪潮的沖刷。
(3)上海東一美術館:外灘黃金地段的謝幕
這座位于外灘核心區(qū)的藝術殿堂,其運營方“天協文化與融晟傳媒”于2025年2月9日宣布,出于經營方面的原因,停止在東一美術館繼續(xù)辦展。彼時,由天協文化運營的畢加索、莫迪里阿尼與現代藝術展仍在對外展出,成為其告別前的最后華章。
東一美術館2024年重磅展覽之一“畢加索、莫迪里阿尼與現代藝術——法國里爾現代藝術博物館珍藏展”? 東一美術館
作為開啟中國企業(yè)興辦國際藝術大展潮流的先鋒,天協文化自 2011 年起陸續(xù)呈現 “畢加索中國大展”、“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 等重磅展覽,讓外灘歷史建筑的古典拱窗與西方藝術史產生了十五年的精彩對話。
東一美術館2024年重磅展覽之一“畢加索、莫迪里阿尼與現代藝術——法國里爾現代藝術博物館珍藏展”? 東一美術館
然而,黃金地段的天價租金如同一把雙刃劍,在帶來頂級流量的同時,也成為壓垮運營的沉重負擔。其閉館原因直指資金短缺、觀眾流量不足與高昂運營成本交織的困境,是當前民營美術館普遍面臨的生存壓力的縮影。截至2025年7月,美術館尚未公布重新開放計劃,具體恢復時間需關注官方后續(xù)公告。
(4)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設計烏托邦的困境
由建筑大師磯崎新設計的先鋒文化地標,其運營之路最終在多重壓力下戛然而止。先是1月2日,官方公眾號以“場館內部調整” 為由,宣布自1月2日起暫停對外開放,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臨時閉館通知?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但實際上,美術館已于1月停止運營,并在3月27日被貼上封條,至今仍處于封閉狀態(tài)。這座由磯崎新設計的“山體 造型地標,曾憑借獨特建筑形態(tài)斬獲多項國際獎項,卻因商業(yè)綜合體部分存在空間壓抑、動線復雜等設計缺陷導致客流持續(xù)不足。
曾經的實景外觀? Lieyingart.com自
2022年12月起長期虧損的運營困境,疊加新冠疫情的加速沖擊,最終造成資金鏈斷裂,讓這座曾象征城市文化野心的建筑淪為一副空殼。
(5)OCAT上海館:學術孤島上的爭議閉館
2023年3月12日,隨著最后一場展覽落幕,OCAT上海館正式與觀眾暫別。在最后一個運營日,一個充滿溫情的告別儀式在序廳“閱讀角”舉行:過往展覽的導覽手冊和學術出版畫冊被精心陳列,供觀眾取閱留念,仿佛一次對自身學術歷程的回望。
OCAT上海館公布閉館前,最后一場展覽-王郁洋個展? OCAT上海館
閉館陰影其實早在2022年埋下伏筆,《校花》影像作品,由于涉嫌侵犯女性權益引發(fā)公眾聲討,暴露出美術館堅持純藝術路線卻忽視大眾需求的深層矛盾。
圖片源自網絡
閉館潮背后的三重困局
當一座座美術館的大門被緊緊鎖上,暴露的不僅是藝術圈的生存困境,更是建筑空間在文化運營中的深層矛盾。
(1)資金鏈斷裂幾乎是所有閉館案例的共同關鍵詞。民營美術館普遍面臨 "三難":政府補貼難申請、商業(yè)贊助難持續(xù)、門票收入難覆蓋成本。尤其對于那些改造自工業(yè)遺產或新建的標志性建筑,高昂的維護費用如同無底洞。
據行業(yè)調查,深圳超80%民營美術館依賴企業(yè)或個人注資,政府補貼占比不足10%。例如,木星美術館雖嘗試設置68-88元門票、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但相較于每年千萬級的運維成本只是“杯水車薪”。
? 木星美術館
正如木星美術館館長呂紅榮所言:“那些依靠企業(yè)供血的美術館,不如選擇關門,沒必要內耗自己。”在她看來,在國家和企業(yè)都為資金發(fā)愁的時候,何必硬撐著去維系一個消耗性的存在呢?
(2)定位偏差造成的觀眾斷層更值得玩味。不少美術館在建筑設計階段就掉入 "打卡陷阱",過度強調外立面的視覺沖擊力,卻忽視展陳功能與觀眾體驗。
以青島西海美術館的臨海展廳為例,這里雖然風景絕佳,但冬季寒風導致展期不得不縮短三個月;而位于深圳寶安區(qū)的1990美術館策劃的當代藝術展,日均觀眾不足百人,殊不知,同期歡樂海岸購物中心的“萌寵藝術節(jié)”單日引流卻超的三萬人。
青島西海美術館9號展廳的超絕海景視野?西海美術館
(3)城市規(guī)劃中的文化盲點則是系統(tǒng)性癥結。在 "文化地標" 建設熱潮中,不少美術館被當作房地產項目的配套點綴,選址遠離居民區(qū)且缺乏公共交通接駁。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所在的張江板塊,周邊三公里內無成熟社區(qū),即便建筑設計再精妙,也難以形成穩(wěn)定客流;深圳的民營美術館多集中在福田保稅區(qū)、華南城等新興文化區(qū),而擁有60%常住人口的城中村和工業(yè)區(qū)仍是“藝術荒漠”。
破局者:在浪潮中“活”下來的樣本
殊不知,在閉館潮的另一面,還有一波藝術空間正在打破常規(guī)野蠻生長?;蛟S,它們沒有明星建筑師的背書,不靠流量圈粉,不走網紅打卡路線,但卻找到了空間、藝術與社區(qū)生活共生的密碼。
(1)公眾性:拆除藝術與公眾的無形高墻
藝術與公眾之間的無形圍墻,往往比建筑的實體邊界更加堅固。但還好,那些成功躲過閉館潮的美術館正在以行動破局!它們消除隔閡,將藝術融入街頭巷尾,用創(chuàng)新模式證明,讓藝術走出高冷的白盒子,真正流動于公眾之間,或許才是“活”下去的根本之一。
①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工業(yè)遺址的新生
這座由南市發(fā)電廠改造而成的藝術空間,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開館,粗糲的工業(yè)建筑肌理承載著上海從工業(yè)時代到信心時代的轉型記憶。作為中國大陸首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與上海雙年展主館,其以“城市文化生產車間”為定位,始終保持著不斷自我更新的活力。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外觀?Zhang Siye - Zhang Ming - Wang Yuan
創(chuàng)新的 “三位一體” 運營架構是其穩(wěn)健發(fā)展的基石,政府主導下的理事會決策、學術委員會審核與基金會支持體系,既能保障基本運營,又能通過社會資助與自主經營的方式拓展資金渠道。此外,市政府還為其專門設立了收藏專項資金,從而強化學術獨立性。
館長龔彥領銜的"城市與建筑研究系列",從2014年至今已舉辦19場展覽,顛覆傳統(tǒng)建筑展邏輯,將建成環(huán)境轉化為探討個體、空間與權力機制的公共媒介;2014年,館長龔彥策劃的篠原一男回顧展首開先河,奠定了其在建筑領域的學術高度。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內部?Zhang Siye - Zhang Ming - Wang Yuan
持續(xù)十一年的 “青年策展人計劃” ,已助力50余位華裔策展新銳,呈現21場實體+2場線上展覽,從邊緣視角激活藝術民主化進程,讓這座工業(yè)遺產建筑真正成為滋養(yǎng)公眾文化生活的開放容器。
2024年“青年策展人計劃”展覽現場-朱昶全,《我偽裝起來了,就在你面前》,“變戲法:仿真世界的后臺表演
2024年“青年策展人計劃”展覽現場-貓鼠狗,《孔洞、管道、洗衣機》,“變戲法:仿真世界的后臺表演?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內部
②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與社會的平衡
扎根中國18年,以位于北京798藝術區(qū)的廢棄鍋爐房為原點,改造時將50余米高的煙囪完整保留,成為工業(yè)遺產與當代藝術對話的象征。同時,也構建出獨特的 “非營利內核+多元化造血” 生態(tài)。
剖面透視圖? OMA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突破傳統(tǒng)美術館邊界,集展覽、學術會議、藝術教育、衍生品零售于一體,構建起包容多元的公共文化場域。
改造后的建筑外觀? Bian Jie
2017年,機構重組為UCCA集團后,陸續(xù)布局秦皇島沙丘美術館、上海 UCCA Edge,將藝術生態(tài)從工業(yè)遺址向著海濱與都市水岸延伸。
2021年,首創(chuàng)的中國藝術機構贊助理事會體系,扭轉單一基金會模式;同時,拓展年度慈善義拍、UCCA商店、兒童藝術中心、UCCA Lab等多元造血機制,形成可持續(xù)運營生態(tài)。
UCCA沙丘美術館-秦皇島? 吳清山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 Chen Hao
作為非營利機構,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核心在于平衡藝術價值與社會影響。每年接待百萬觀眾,既系統(tǒng)解讀中國當代藝術,又推動國際對話,讓清水混凝土建筑里的每一寸空間,都成為連接藝術與公眾的紐帶。
(2)在地性:與城市共生
當一眾文化地標在運營壓力下茍延殘喘,另一種輕盈的藝術生命卻在城市深處扎根生長。它們不追求恢弘的外表與龐大的流量,而是將自身化作城市的脈絡,呼吸著當地的空氣,汲取著社區(qū)的養(yǎng)分,也證明著:美術館的生命力,不在于建筑的體量,而在于能否成為地域文化基因的自然表達,與城市同頻呼吸,破解共生謎題。
① 無奇美術館:只有1名員工的“野生”藝術空間
在寧波東錢湖利民村的臨湖老宅里,無奇美術館以近乎“野生”的姿態(tài)顛覆行業(yè)認知。僅憑1名全職員工,一年內完成4場主題展覽、20余場公教活動、11款展覽特調,吸引超三萬人次走進這座300平方米的藝術空間。
堅持 "臨湖"原則的無奇美術館? 無奇美術館
選址時堅持 "臨湖" 原則,既依托利民村的網紅氣質與適中租金,又將整個東錢湖的自然景觀化為 "活的收藏"??臻g采用 "Room" 概念,每個房間專屬一位藝術家,形成沉浸式觀展場域。展覽始終以湖為魂,首展"判若兩湖" 重構觀湖體驗,"云云云云" 則借云意象追溯東錢湖文化脈絡,讓室內作品與室外山水形成雙重審美對話。
首展 "判若兩湖"? 無奇美術館
配合展覽開發(fā)的 "泥板圖騰"工作坊、《山海經》湖畔共讀等活動,讓藝術融入日常,讓參與者抬眼就能看到湖光。這一刻,藝術不再是客體,而是激活在地感知的媒介。
正如創(chuàng)始人應晶輝所說:“我們不是展示藝術品,而是演繹東錢湖的另一種可能?!睙o奇美術館以“一人運營”的極簡模式,盡量減去經濟負擔,轉而深度挖掘在地文化,用如此方式撬動自然與人文的磅礴能量,讓美術館成為地域精神的呼吸孔。
② 泥鰍美術館:縣城里的藝術共生實驗
在浙江麗水慶元縣的城鄉(xiāng)接合部,泥鰍美術館以非營利姿態(tài)扎根縣城肌理,將這片 “混合地帶”轉化為當代藝術的思想實驗室。
因當地名菜泥鰍火鍋而得名,這種種 "穿行于城鄉(xiāng)泥沼的群居生物",恰是其生存哲學的隱喻。
慶元地方美食-泥鰍火鍋? 泥鰍美術館
作為非營利機構,它拒絕都市中心的精英敘事,轉而把 “縣城”本身作為核心方法論,通過讓藝術家駐地創(chuàng)作,與在地關系網絡、生活經驗與社群聯結,重構藝術機構的可能性。
首展藝術家石冰每日清晨6點橫跨小城,與工人同吃同勞完成裝置,消解創(chuàng)作者與勞動者的界限。
石冰個展:慶元戰(zhàn)車現場? 泥鰍美術館
開館展中,推出的"縣城限定"3元啤酒開瓶器,一共200個,最后總共賣出10個,對于當地人來說這個定價或許還是有點貴。
于是,創(chuàng)始人胡丁予便把剩下的開瓶器放在車里,去吃泥鰍火鍋時,想起來就放在桌上一個。是的,她就是要用這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把藝術融入縣城。 在她看來,這座卸下主流包袱的縣城美術館,正以彈性姿態(tài)連接鄉(xiāng)土與世界,證明藝術在非中心地帶的蓬勃可能。
(3)數字化: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邊界
當物理空間的藩籬成為藝術傳播的桎梏,數字化浪潮正為美術館注入新鮮活力。它不再滿足于將實體展覽搬上云端,而是以算法為刻刀、數據為顏料,在虛擬維度重塑藝術的感知邏輯。在這里,技術不再是工具,而是讓藝術掙脫物理舒服的翅膀。
① 敦煌當代美術館:玻璃幕墻上的絲路重生
2024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敦煌當代美術館,以敦煌文化為基因錨點,在玻璃幕墻中搭建起傳統(tǒng)與現代的對話場域。其核心使命是通過跨學科實踐,挖掘絲綢之路文化的當代思想價值,而上海館則成為這一理念的數字化實驗場。
2025 年度大展 “登臨出世界 | TA: Higher Heights”海報? 敦煌當代
2025 年度大展 “登臨出世界 | TA: Higher Heights” 堪稱典范,you,僅2025年上半年,全國就有超過10家知名民營美術館宣布閉館。更令人心驚的是,國內民營美術館平均壽命不足6年,甚至熬不過一個完整的小學教育周期。當建筑空間失去了藝術內容的填充,那些精心設計的流線與光影,終究成了無人問津的空殼。
2025 年度大展 “登臨出世界 | TA: Higher Heights”展覽現場圖片源自網絡
② 易美術館-杭州:舊廠房的破繭
上個月6日,杭州大運河畔的廢棄油庫廠房破繭重生為易美術館。這座由工業(yè)遺址改造而成的藝術空間,保留著原建筑的鋼結構與粗糲混凝土墻面,將工業(yè)遺存的冷峻肌理轉化為獨特的展陳語言。
作為本地藏家創(chuàng)立的易空間藝術版圖延伸,其開館展《織聲:缺席處的回響》,由中國藝術家林天苗與英國藝術家蘇珊?菲利普斯共同呈現,以絲線與聲音為媒介,展開跨文化的感知實驗。
林天苗作品-《凸起的紋樣》? 易美術館
蘇珊?菲利普斯作品-《聲鏡》? 易美術館
在這里,工業(yè)建筑的硬殼與流動的在這里,工業(yè)建筑的硬殼與流動的聲線形成奇妙共振,讓美術館成為喚醒感知的場域,而非單純用來觀看的容器。聲線形成奇妙共振,讓美術館成為喚醒感知的場域,而非單純用來觀看的容器。
廢墟上的重生:美術館進化的新模式
當我們去掉 "高大上"的濾鏡,會發(fā)現美術館閉館潮不是藝術的寒冬,而是空間生態(tài)的重構。那些從廢墟中浮現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定義藝術機構的未來。
(1)微型化生存-小體量,精準定位
小而精,或許是未來美術館模式破局的關鍵。諸如只有“1名員工”的無奇美術館,或者是安藤忠雄在家鄉(xiāng)大阪打造的,僅僅“4m”寬的一音當代美術館,它們以100-300平方米,甚至更小的空間規(guī)模,既能降低運營成本,又能實現精準定位。
安藤忠雄新作-僅“4m”寬的美術館@ichioncontemporary
(2)內容產品化-構建價值閉環(huán)
內容產品化正在重塑運營邏輯。美術館的“產品”是涵蓋藝術價值、體驗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綜合體系,可以是精心策劃的主題展覽,亦可以是衍生的藝術課程、定制導覽、藝術家周邊,比如嶺南美術館針對全市中小學的差異化需求,定制的“美術館里的美術課”課程,以導覽、臨摹、版畫印制體驗、手刻版畫體驗四大模塊靈活組合,構建集“看、學、思、創(chuàng)”一體化的美育新場景;
今年五一期間,成都市美術館不僅免費開放5大展覽,40+場創(chuàng)意活動,其藝術商店退出的周邊文創(chuàng)衍生品同樣引發(fā)搶購日常,文創(chuàng)收入日均同比增長率為12%。以“看展打卡—美學消費—文化傳播”的模式激活文化消費,為城市文化產業(yè)帶來新鮮活力。
或是以免費的、開放的展覽作為流量入口,以天津近期新開的天美藝術街區(qū)為例,這里沒有售票處、沒有圍墻、沒有緊閉的大門,以街區(qū)為展廳,打破藝術與城市生活的邊界。
天美藝術街區(qū)-蘇新平《行走的人》
王坤昭《都市主人翁》圖片源自網絡
(3)社區(qū)共生體-藝術融入日常
社區(qū)共生體的理念則徹底顛覆了美術館的定義。當藝術空間不再是孤立的 "白盒子",而是菜市場里的展覽墻、小區(qū)花園里的雕塑群、教學樓里的流動展廳,建筑便真正成為文化發(fā)生的容器。
在深圳南頭古城,兩棟位于城中村的“握手樓”,被改造為“上樓美術館”,利用垂直空間開辟展覽場域,讓居民上下樓梯、晾曬衣物時便能與藝術不期而遇;
上樓美術館南立面
美術館廊道?直角建筑攝影
而位于寶安區(qū)的九家民營館結成 “共享藏品聯盟”,通過藏品資源共享降低運營成本,形成區(qū)域文化合力。禾花美術館更是將 "居民共創(chuàng)" 植入基因, 邀請觀眾參與布展討論,以廣府飲食記憶策劃"老火湯里的美學" 工作坊,使參觀率提升三倍。不難看出,證明社區(qū)參與才是美術館最堅實的地基。
結語
正如王澍所說:如果一座城市沒有博物館、美術館和大學,就沒有資格被稱為“城市”。當美術館的燈光熄滅,我們看見的不僅是文化機構的生存博弈,更是一座城市靈魂的自我重塑。當潮水退去,留下的絕不只是廢棄的空殼,更是重新思考文化與城市關系的契機。
于是,那些存活下來的美術館,不再執(zhí)著于成為“凝聚創(chuàng)造力的磁場”,而是化作照亮街角的微光。
或許,美術館的未來不在是地圖上的某個坐標,不再占據城市最顯赫的位置,卻成為街頭巷尾每個平凡人都能觸手可及的藝術。
發(fā)文編輯|KaiYuan He
審核編輯|Yibo
主編 |Sherry Li
Reference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7766287170608053&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6514230896621978&wfr=spider&for=pc
https://mp.weixin.qq.com/s/zGa5qkYdKpBc5-sP_4NGFw
https://www.sohu.com/a/920025287_100723?scm=10001.325_13-325_13.0.0.5_32
https://cul.sohu.com/a/912192870_121124796
https://mp.weixin.qq.com/s/PObaahTTR1Q2dIy6tYwd8w
https://mp.weixin.qq.com/s/n1ryxc8v8AfvXIk1_MwW8A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7793236958015681&wfr=spider&for=pc
https://mp.weixin.qq.com/s/ze1OlE6nw0zcn8t4WRbQ9w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2131537401775206&wfr=spider&for=pc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2/06/17388253371100701792.html
https://mp.weixin.qq.com/s/qh4I4HSrOgU5_MhZk8ee7g
https://mp.weixin.qq.com/s/Qg4Sdn8dqr69LKvGs1CRhA
https://mp.weixin.qq.com/s/wLNRtfG2e_AlF6gvBOTncg
https://mp.weixin.qq.com/s/aL38qxthJLSzskJ-J6_Bqw
https://mp.weixin.qq.com/s/06wsJ6CPRFV1WCSet0s-wg
https://mp.weixin.qq.com/s/ix7QzQUOo29lA-Godf3RWA
https://mp.weixin.qq.com/s/R8-ubv33Q93puegVOPIqLg
https://mp.weixin.qq.com/s/vqff373PWXk3R6UAR0cXzA
https://mp.weixin.qq.com/s/NYuMqSpm2pLjkEHDe8vWBg
https://mp.weixin.qq.com/s/weik6cmCQZkk20CZ6x7aWQ
https://mp.weixin.qq.com/s/VA7d3cJ31_JmdDWHXgUEmg
https://mp.weixin.qq.com/s/1Qz-A1XjtEw6qLBvfCqIHg
https://mp.weixin.qq.com/s/9EmxUOo--0Ra6hF985MKwg
https://mp.weixin.qq.com/s/F1_jZU-kipDLujEU3EKSiQ
https://mp.weixin.qq.com/s/U8oL1QZF_ZsdZmiTQtSyYg
https://mp.weixin.qq.com/s/614XCe0Z6o4f9I5V9jLLzA
https://mp.weixin.qq.com/s/ichLHwtTPRObk81cHpU2CA
https://mp.weixin.qq.com/s/lrMYQeBSJZ6EJtGeS6b8Yg
https://www.huajia.cc/n/202508/0108214020.htm
https://mp.weixin.qq.com/s/EAfAq-OOBagzi41DFyZBqA
https://mp.weixin.qq.com/s/t1uISkTGXnnMpe8ZJtDkaA
https://mp.weixin.qq.com/s/PmHyzyHgtNHEQwlmIGhRNQ
https://mp.weixin.qq.com/s/TlUsD4LS1cZzkW9NYZZBDw
https://mp.weixin.qq.com/s/oGpx4GxBg3bSEEbLUm_rog
- End -
本文轉載自:建道筑格 ArchiDogs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chuàng)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chuàng),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fā)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