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于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翩然而至。它不僅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唯美傳說,還承載著諸多饒有趣味且寓意深遠的傳統(tǒng)習俗。
其中有很多傳統(tǒng)習俗,值得我們銘記,這些習俗凝聚著老祖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愿,理應得到我們的重視與傳承。
一不剪:留住福氣,守護好運
民間一直流傳著 “七月七,剪發(fā)斷吉氣” 的說法,在北方農村地區(qū),每逢七夕,老一輩總會反復叮囑家中姑娘:莫碰剪刀,勿剪頭發(fā)。
在他們心中,七夕 “雙七” 相逢,是牛郎織女跨越銀河、鵲橋相會的良辰,連天上星宿都滿溢喜氣。而人的頭發(fā),被視作連接福氣的 “引線”,七夕剪發(fā),如同剪斷與 “巧運”“姻緣運” 的牽連,會致使福氣消散。
雖說此說法帶有幾分迷信色彩,但其中蘊含的 “惜福留運” 的美好心意,卻格外動人。那些在七夕舉行 “拜七姐” 儀式的姑娘,更是精心呵護頭發(fā),保持整齊柔順,以此表達對 “巧神” 織女的敬重。
古代女性對頭發(fā)極為看重,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fā),不僅是美麗的象征,更被賦予諸多寓意。七夕不剪發(fā),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借遵循傳統(tǒng),留住生活中的好運與福氣。
二要曬:除晦納吉,開啟新篇
曬書曬衣的習俗由來已久,東漢《四民月令》中就有 “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 的記載,且在古代,這并非只是簡單晾曬物品。對于文人墨客而言,七夕曬書是一場充滿雅趣的活動,他們會借此 “曬書會友”。
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在七夕將自家珍藏書籍晾曬,珍貴典籍引得鄰里文人紛紛圍坐欣賞,大家一邊翻閱,一邊交流心得,書香與墨香彌漫,傳為佳話。
普通百姓家則趁七夕好太陽,把家中壓箱底的棉襖、棉被等厚衣物翻出,一件件搭在院子里的竹竿上晾曬,就連孩子的虎頭鞋也會擺到石階上,讓其盡情沐浴陽光,沾染太陽氣息。
曬物時間和方式頗有講究,曬書時不能直接將書封面暴露在陽光下,需用竹簾墊著,每隔半小時輕輕翻動一頁,防止紙頁因暴曬脆裂,曬完后放入樟木片防蟲蛀;
曬衣時,棉襖、被褥需先拍松,在正午 11 點到下午 2 點太陽最毒時晾曬,曬足 3 小時,曬完疊放時,往里面塞一把曬干的艾草,這樣冬天使用時,衣物會帶著淡淡的草木清香。
即便如今烘干機普及,許多老人依然鐘情七夕曬物,他們常說:“機器烘出來的衣服沒有太陽味,七夕的太陽能把晦氣都曬走,秋天穿起來才更暖乎?!?/p>
確實,晾曬過程中,不僅能去除衣物和書籍上的濕氣與霉味,更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期望曬走過去的晦氣與不順,迎來新的好運與福氣。
吃三樣:品嘗巧食,祈愿生活甜蜜
一,芽菜:吃 “如意芽”,做 “靈巧人”
。
芽面的關鍵在于 “芽”,老輩人偏愛綠豆芽,因其彎曲形狀好似如意,吃了便能手巧。挑選綠豆芽有竅門,要選芽長兩指、根須短的,掐掉尾部硬根后,吃起來脆嫩爽口。
推薦食譜:【酸辣綠豆芽】
1.準備二兩綠豆芽,洗凈后備用,紅椒一個切成細絲,青椒一個同樣切成細絲,蒜子幾粒拍扁,生姜一小塊切成姜粒,再放入幾?;ń?,一小把紅干椒備用。
2.起鍋添入少許食用油,放入姜蒜和紅干椒,花椒爆香,倒入青紅椒絲,開大火翻炒幾下,再倒入綠豆芽,快速翻炒20秒。
3.起鍋開始調味,分別加入食鹽,雞粉,胡椒粉,白糖,白醋,上火快速翻炒均勻,化開調料,淋入明油爆炒,炒勻以后就可以關火裝盤了。
二,八寶飯:層層疊疊,堆出甜蜜豐收
八寶飯寓意 “八寶匯聚,甜蜜豐收”,其中 “八寶” 需遵循 “四甜四香” 搭配,即紅棗、桂圓、蓮子、豆沙這四樣甜味食材,以及核桃、杏仁、花生、葡萄干這四樣香氣濃郁的食材,少了任何一樣,都不算 “全?!?。
制作八寶飯時,米的選擇和處理很重要,將糯米和大米按照 3:1 的比例混合,若全用純糯米,口感會過于黏膩?;旌虾蟮拿捉?4 小時,瀝干水分后上鍋蒸,蒸的過程中每隔 10 分鐘撒上一些溫水,這樣蒸出的米飯更加軟糯。
在南方,人們還會在蒸好的八寶飯上淋上香甜的桂花蜜,掀開保鮮膜瞬間,桂花香氣與米飯香甜相互交融,甜而不膩,仿佛將生活中的甜蜜都一口吃進肚子里。
三,蠶豆:吃 “纏絲豆”,纏住好緣分
“蠶” 與 “纏” 諧音,七夕吃蠶豆,飽含人們希望把愛情、親情緊緊 “纏” 在身邊的美好心愿。過去,老輩人還會把蠶豆分給鄰里,一邊分一邊念叨 “分豆結緣,越分越親”,小小的蠶豆,成為增進鄰里感情的紐帶。
不同地域吃蠶豆方式各異,在江南地區(qū),人們喜歡將蠶豆與茭白、河蝦一起炒制,做成 “蠶豆茭白炒河蝦”,河蝦象征 “活潑”,茭白寓意 “清白”,再加上黃酒提鮮,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既美味又有美好寓意。
北方人則更傾向于煮 “五香蠶豆”,“蠶豆炒雞蛋”等,需注意,蠶豆必須徹底煮熟,因為生蠶豆含有一定毒性,選擇 “皮綠、粒鼓” 的嫩豆,吃起來會更加清甜。
忌二事:
一,忌送寓意不好的禮物:別讓好意變尷尬
七夕送禮物頗有講究,老輩人最忌諱送鞋、送傘、送鐘這幾樣物品。送鞋,因 “鞋” 與 “邪” 諧音,有 “送你走” 的不好寓意;送傘同樣不妥,“傘” 與 “散” 同音,即便送的是精致防曬傘,也容易讓人聯想到分離,若想送防曬用品,不妨選擇遮陽帽,寓意 “遮風擋雨護著你”;
送鐘更是大忌,“鐘” 與 “終” 諧音,哪怕是小巧的鬧鐘,也最好避開。現代挑選禮物時,不妨多注重禮物的吉祥寓意,如玫瑰代表愛情,百合寓意百年好合,手鏈象征牽手不離,項鏈表示牽掛,送出這樣的禮物,既能表達心意,又不會引起誤會。
二,忌爭吵:別讓鵲橋日添堵
老輩人常說:“七夕吵架,牛郎織女都不安?!?/strong> 傳說中,七夕這天牛郎織女歷經一年分離,終于跨越銀河在鵲橋上相聚,互訴衷腸。若人間夫妻、情侶在這天爭吵,就會沖散這份喜氣,破壞美好氛圍。
小時候,若父母因小事拌嘴,奶奶總會趕忙端來糖水,勸道:“快喝了消消氣!” 其實,這是借著七夕習俗,提醒家人要和睦相處。愛情本就需要相互包容與理解,七夕正是一個提醒我們珍惜彼此、避免爭吵的契機,遇到小矛盾,不妨先冷靜下來,留待日后心平氣和地溝通。
這些七夕傳統(tǒng)習俗,看似瑣碎,實則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達。不剪發(fā),是對福氣的珍惜與守護;曬書曬衣,是去除晦氣、迎接好運的儀式;吃巧食,飽含對生活靈巧甜蜜的期盼;忌爭吵,是守護家庭和睦、愛情美滿的良方。
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或許難以完全復刻古人過七夕的方式,但這些傳統(tǒng)習俗所承載的美好寓意,依然值得我們銘記與傳承。
今年七夕,不妨抽出一點時間,做一碗美味的芽面,曬一曬珍藏的書籍,給愛人送上一份寓意吉祥的小禮物,在傳承傳統(tǒng)習俗中,感受七夕的獨特魅力,讓這份古老的美好在現代生活中綻放新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