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報道
編輯:澤南、Panda
和 Ilya 聊天也算面試的一種?
在你的職業(yè)生涯中,在哪里經(jīng)歷過的面試是最酷的?
近日,Meta 研究者 Lucas Beyer 在 上發(fā)起的一個投票吸引了眾多圍觀。說是圍觀,是因為他給出的四個選項都是當今或過去的 AI 大廠,顯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在這些大廠的面試經(jīng)歷,但這并不妨礙全球 AI 開發(fā)者的好奇心。
當然,Lucas Beyer 之所以給出這樣的選項,是因為他本人就有在這些大廠的工作經(jīng)歷。這位已有超過 9.4 萬引用的研究科學家曾在 OpenAI、DeepMind、谷歌大腦、亞琛工業(yè)大學工作過。今年 6 月,他與 Alexander Kolesnikov 和 Xiaohua Zhai(翟曉華)三位研究者一起被扎克伯格從 OpenAI 挖走,詳見報道《剛剛,OpenAI 蘇黎世辦公室被 Meta 一鍋端,三名 ViT 作者被挖走》。
圍觀之外,該話題也吸引了大量討論。其中之一是剛剛當選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科學院院士的謝賽寧(Saining Xie)。他表示,自己在各家 AI 大廠的面試經(jīng)歷「令人難忘」。
作為 AI 領域內(nèi)我們耳熟能詳?shù)拇笈?,謝賽寧有過很多大廠面試的經(jīng)歷,他在紐約大學任教之前,曾在 Meta 擔任過研究科學家,博士期間也曾在 DeepMind、Google Research、FAIR 實習。他表示,自己經(jīng)歷的 LLM 面試都是在 2019 年以前,都是面對面的,沒有用 AI 作弊的機會。
謝賽寧表示,過去的 DeepMind(沒有和谷歌合體的版本)的面試方式說來比較「殘酷」,在一場長達兩小時的馬拉松面試過程中,你要嘗試解決 100 多個數(shù)學、統(tǒng)計、機器學習方面的問題。
相比刷題大法,Meta FAIR 的面試更像是學術領域的面試,外加一些編碼內(nèi)容,其亮點在于和 Piotr Dollar(FAIR 主任)、Ross Girshick(已離開 Meta FAIR 的超 60 萬引用科學家,創(chuàng)立了目前處于隱身模式的公司 Vercept)跟何愷明(ResNet 作者,現(xiàn) MIT 教授)聊視覺研究的問題的體驗。
在谷歌大腦、Google Research 的研究也是類似的「教職面試」方式。謝賽寧當年遇到的編程題面試官是知名 AI 學者 Noam Shazeer,他很友好地幫忙簡化了兩個指針式問題。面試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討論研究,謝賽寧解釋了如何將一種叫做 Transformer 的東西應用于視覺數(shù)據(jù)(點云)。他表示這個話題在當時還是一個前沿的問題,幾乎沒有人關心。
最后是最值得一提的故事 —— 他在 2018 年去 OpenAI 面試的經(jīng)歷。整個面試過程是以白板編程、研究報告,在一個小房間內(nèi)長達五個小時的「會議」的形式進行的。
當時的議題是討論一個強化學習問題(交叉熵方法中的方差崩潰)。謝賽寧表示,他當時對強化學習幾乎一無所知。但這正是重點所在:OpenAI 會給你一份完整的問題描述,是由 OpenAI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John Schulman 親自手寫布置的,他們會希望你進行學習、研究、解決、寫在筆記本上,然后進行演示。
他還曬出了當年在 OpenAI 面試時寫的白板編程結果。
現(xiàn)在看來,這種面試的方式顯得有點懷舊了。不過在這一連串的面試經(jīng)歷中,我們既看到了各家大廠截然不同的風格,也能窺見一些他們當初的研究方向,比如 Meta 對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重視,以及 OpenAI 一直以來在強化學習方向上的布局。面試的問題,可能也是這些機構的研究者們當時正在思考的。
當時的面試官,現(xiàn)任 Thinking Machines Lab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的 John Schulman 在謝賽寧的帖子評論說,謝賽寧是前兩個接受該面試的人。這也讓謝賽寧不禁感嘆:「當時根本不知道未來七年世界會發(fā)生多大的變化?!?/p>
除了謝賽寧,我們也看到了其他一些人的經(jīng)驗分享。
前 Mutable.ai 創(chuàng)始人、正在谷歌開發(fā) AI 智能體的 Omar Shams 表示之前的 DeepMind 的面試非常精彩,不僅涉及代碼,還涉及數(shù)學、統(tǒng)計、機器學習等。他還記得當時的面試官是現(xiàn)已加入 Thinking Machines Lab 的 Jacob Menick。有意思的是,前者也正好是后者首個面試的人,并且還獲得了后者的滿分評價 —— 也難怪這么難忘了。
正在 Meta 參與開發(fā) PyTorch 的 Felipe Mello 回想了一次難忘的谷歌面試。當時,面試官要求他編寫單元測試,并分享了他解決過的最困難的 bug。
馬里蘭大學博士后 Ashwinee Panda 則更是在一次 xAI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張國棟(Guodong Zhang)的面試中收獲了一個研究靈感,并最終將其擴展成了一項研究成果。
微軟研究者劉力源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
曾在 Meta 和 DeepMind 工作過的麥吉爾大學兼職教授 Rishabh Agarwal 則分享了自己被 Christian Szegedy(曾在谷歌工作過多年,xAI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任 Morph Labs 首席科學家)面試的經(jīng)歷。當時,他被要求解決一個關于兩人投擲飛鏢游戲的難題,該游戲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要求找出第一個玩家獲勝的概率。
Agarwal 回憶說:「我直接在一張餐巾紙上開始數(shù)學計算,然后在視頻通話中給他看(挺有意思的)。然后,我們又來回折騰了 30 分鐘,一邊在白板上做計算,一邊尷尬地把屏幕對著白板。」
已有超 2 萬引用的 DeepMind 杰出工程師、Gemini 核心開發(fā)者 Rohan Anil 則分享了與 Ilya Sutskever 的一次鼓舞人心的經(jīng)歷?!杆膭钗?,優(yōu)化帶來的收益會遠比我之前工作帶來的收益更多?!?/p>
最后,在 Lucas Beyer 的投票里,DeepMind(舊版)以 32.1% 的票數(shù)得到了最佳面試者的稱號。不知道這個結果是不是符合大家的普遍認知?
那么,在你的職業(yè)生涯中,有什么難忘的面試經(jīng)歷與我們分享嗎?
https://x.com/giffmana/status/1960976538838381040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