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yī)學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整理 | 醫(yī)學界報道組
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暨世界心臟病學大會在西班牙馬德里盛大召開。作為心血管領域的年度重磅事件,《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臟病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新指南”)的發(fā)布引發(fā)全球關注——距離2021年版指南已過去4年,這期間瓣膜性心臟?。╒HD)介入治療技術飛速迭代,臨床證據(jù)持續(xù)積累,新指南的更新不僅覆蓋了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全瓣膜領域,更以“循證為基、個體化導向”的原則,為全球醫(yī)生提供了更精準的診療依據(jù)。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在二葉式主動脈瓣、單純主動脈瓣反流等領域的臨床經(jīng)驗與器械研發(fā)成果,多次與新指南推薦方向呼應,彰顯了中國在瓣膜介入領域的全球影響力。
一、主動脈瓣介入:適應證大幅放寬,覆蓋更多高危與復雜患者
主動脈瓣疾病是VHD中的重點人群,新指南對經(jīng)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的調整最為矚目,核心趨勢是“降低年齡門檻、納入復雜病變”。
1
TAVR適應證年齡首次下調至70歲
2021年版指南將TAVR推薦年齡設定為≥75歲,而新指南基于大量臨床證據(jù),將這一標準下調至≥70歲:對于解剖結構合適的三葉瓣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TAVR被列為I A類指征。這一調整的背后,是TAVR技術的成熟——新一代器械的安全性、耐久性顯著提升,且70歲以上患者接受TAVR后,在死亡、卒中、再入院等終點事件上的獲益已不劣于傳統(tǒng)外科手術。
2
二葉瓣、主動脈瓣反流首次獲明確推薦
我國是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BAV)高發(fā)國家,同時單純性主動脈瓣反流患者數(shù)量眾多。新指南首次將這兩類病變納入TAVR適應證:
對于外科手術風險較高、解剖合適的重度BAV患者,推薦考慮TAVR(IIb B類);
癥狀明顯、不適合外科手術且解剖適宜的重度主動脈瓣反流患者,也可考慮TAVR(IIb B類)。
事實上,我國早在之前的共識中,就已提出類似推薦,不僅將70歲以上列為TAVR絕對適應證,更詳細規(guī)范了BAV和主動脈瓣反流的手術策略與并發(fā)癥處理,為全球指南更新提供了“中國數(shù)據(jù)”支持。
3
混合性主動脈瓣病變終于有了手術指征
臨床中,部分患者同時存在主動脈瓣狹窄與反流(即“混合性病變”),此前因缺乏明確指南推薦,診療常陷入困境。新指南明確:
有癥狀、中度混合性病變(狹窄+反流)且平均跨瓣壓差≥40mmHg或最大流速(Vmax)≥4.0m/s的患者,推薦干預(I B類);
無癥狀但Vmax≥4.0m/s、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50%(排除其他病因)的患者,也需干預(I C類)。
這一更新基于病理生理學證據(jù):混合性病變會導致更嚴重的血流動力學障礙,早期干預可避免左心功能不可逆損傷。
二、二尖瓣介入:TEER全面升級,TMVI突破MAC治療瓶頸
二尖瓣反流是臨床最常見的瓣膜病變之一,新指南對經(jīng)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TEER)和經(jīng)導管二尖瓣植入(TMVI)的推薦,標志著二尖瓣介入進入“精準分層、擴大覆蓋”新階段。
4
TEER指征三級跳:FMR升Ia,DMR升IIa,AFMR首入列
TEER是二尖瓣反流介入的核心技術,新指南基于COAPT、RESHAPE-HF-2等里程碑研究,對其適應證進行重大升級:
繼發(fā)性二尖瓣反流(FMR,由心衰等心室病變引發(fā)):癥狀性重度FMR患者,TEER從IIa類升級為I a類,意味著“強烈推薦”——這類患者接受TEER后,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顯著降低;
原發(fā)性二尖瓣反流(DMR,由瓣葉本身病變引發(fā)):外科高風險、解剖合適的重度DMR患者,TEER從IIb類升級為IIa類,得益于新一代器械(如更大夾子、更靈活輸送系統(tǒng))和團隊經(jīng)驗提升,復雜解剖患者也能獲益;
房性繼發(fā)性反流(AFMR,由房顫引發(fā)):GDMT藥物治療后仍有癥狀的重度AFMR患者,首次被列為TEER適應證(IIb B類),而外科手術為IIa類——填補了房顫相關反流的介入治療空白。
5
TMVI首次用于二尖瓣瓣環(huán)鈣化(MAC)
二尖瓣瓣環(huán)鈣化(MAC)是老年患者的常見問題,鈣化的瓣環(huán)會導致外科置換/修復難度極高,手術風險陡增。新指南首次推薦:解剖合適的高危MAC患者,可考慮TMVI(IIb類)。
這一突破與美國FDA近期批準Tendye器械用于MAC的TMVI治療相呼應。臨床中,MAC患者常合并房顫、卒中風險升高,TMVI通過“經(jīng)導管植入瓣膜”避開鈣化區(qū)域,為外科禁忌患者提供了新選擇——目前可使用TAVR球擴瓣或專門研發(fā)的二尖瓣瓣膜完成手術。
三、三尖瓣與瓣中瓣:從探索到推薦,介入治療成新選擇
三尖瓣病變曾被稱為“被遺忘的瓣膜”,而人工瓣膜衰敗后的二次治療也長期面臨困境,新指南的更新徹底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
6
三尖瓣介入從IIb升IIa:TEER與置換均獲證據(jù)支持
2021年指南僅建議“有經(jīng)驗中心探索”三尖瓣介入(IIb類),新指南基于TRILLUMINATE和TRISCEND II兩項RCT研究,將推薦級別提升至IIa類:
TRILLUMINATE研究顯示,三尖瓣TEER比藥物治療降低全因死亡/三尖瓣手術、心衰住院的復合終點風險,且改善生活質量;
TRISCEND II研究證實,經(jīng)導管三尖瓣置換(使用EVOQUE瓣膜)比藥物治療更能改善癥狀,還能促進右心室逆向重塑(即右心功能恢復)。
指南同時強調:需排除重度右室功能障礙或毛細血管前肺動脈高壓,確?;颊吣軓慕槿胫委熤蝎@益。
7
瓣中瓣植入升級:二、三尖瓣均獲IIa推薦
人工瓣膜衰?。ㄈ缟锇赈}化、機械瓣血栓)后,再次開胸手術風險極高。新指南將“經(jīng)導管瓣中瓣植入”(在衰敗瓣膜內(nèi)植入新瓣膜)的推薦級別從IIb類提升至IIa類:
適用于外科中高風險的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衰敗患者;
二尖瓣瓣中瓣植入需特別注意左心室流出道阻塞風險(尤其小心室、肥厚患者),經(jīng)股靜脈/經(jīng)房間隔路徑是優(yōu)選。
四、外科手術與抗栓:優(yōu)化策略,兼顧療效與安全性
除了介入治療,新指南對傳統(tǒng)外科手術和抗栓方案的調整也極具臨床價值,核心是“減少創(chuàng)傷、簡化方案”。
8
外科手術:主動脈瓣修復升級,微創(chuàng)二尖瓣首推
主動脈瓣修復:部分重度主動脈瓣反流患者,在有經(jīng)驗中心,修復術從IIb類升級為IIa類,替代置換術——修復術可避免機械瓣抗凝相關出血,或生物瓣衰敗的二次手術,長期耐久性證據(jù)日益充足;
微創(chuàng)二尖瓣修復:首次推薦右胸小切口微創(chuàng)修復(IIb類)——一項RCT顯示,與傳統(tǒng)胸骨切開術相比,微創(chuàng)術式住院時間縮短、術后6周體力活動改善,12周時安全性和有效性相當,適合追求快速康復的患者。
9
同期房顫處理:左心耳封堵+消融升為I類
瓣膜病患者常合并房顫,二者相互加重(房顫加劇反流,反流誘發(fā)房顫),且血栓栓塞風險高。新指南將“瓣膜外科手術同期行房顫消融+左心耳封堵”從IIa類升級為I類:
LAAOS III研究證實,CHADS-VASc評分≥2分的房顫患者,手術中封堵左心耳,隨訪3.8年卒中/全身性栓塞風險降低33%;
同期房顫消融可提高竇性心律維持率,減少術后抗凝依賴。
10
抗栓方案大簡化:TAVR不用雙聯(lián)抗板,機械瓣不用橋接
抗栓治療是瓣膜術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新指南摒棄了復雜方案,更強調“個體化、低風險”:
TAVR術后:除非有明確指征(如急性冠脈綜合征),否則不建議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DAPT,III B類);無口服抗凝藥(OAC)指征者,推薦低劑量阿司匹林(75-100mg/d)治療12個月(I A類),之后考慮長期服用(IIa C類);有OAC指征者(如房顫),直接用OAC(I B類);
機械瓣術后:植入新一代主動脈機械瓣的患者,接受非心臟手術時,術前3-4天停用維生素K拮抗劑(VKA),無需低分子肝素橋接(I類)——可減少出血風險;
生物瓣術后:術后3個月內(nèi)可用VKA(I類)或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IIb類),3個月后考慮長期低劑量阿司匹林(IIb類);
瓣膜修復術后:外科二、三尖瓣修復后,給予3個月抗凝(VKA或NOAC,IIa類),出血高風險者僅需抗血小板治療(IIb類)。
五、總結:指南更新的三大核心趨勢與中國貢獻
2025 ESC/EACTS瓣膜指南的更新,并非簡單的“指征調整”,而是折射出VHD診療的三大趨勢:介入治療更積極(年齡放寬、病變覆蓋擴大)、評估更個體化(結合手術風險、解剖條件、患者偏好)、方案更循證(基于最新RCT研究,摒棄無效措施)。
值得驕傲的是,我國在多個領域走在了全球前列:無論是《中國TAVR專家共識》提前推薦二葉瓣和主動脈瓣反流的TAVR治療,還是《經(jīng)導管三尖瓣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4》規(guī)范三尖瓣介入流程,亦或是自主研發(fā)的ValveClamp(世界首個經(jīng)心尖二尖瓣夾合器)、ReAces(可穿刺封堵器)等器械走向國際,中國醫(yī)生和研究者始終在為全球瓣膜診療貢獻“中國智慧”。
未來,隨著更多長期臨床數(shù)據(jù)的積累和器械的創(chuàng)新,瓣膜性心臟病的診療將進一步向“微創(chuàng)化、精準化、全程化”邁進,而2025版指南無疑為這一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醫(yī)學界心血管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銀子
*"醫(yī)學界"力求所發(fā)表內(nèi)容專業(yè)、可靠,但不對內(nèi)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jù)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