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后,納粹德軍在陸軍裝備的優(yōu)勢,不單單體現(xiàn)在那些犀利強悍的鐵甲戰(zhàn)車上,諸如桶車或者挎斗子一類的軍用載具上同樣能看到雅利安人引以為傲的工業(yè)基礎。而其中作為德軍陸軍標志性載具之一的半履帶三蹦子Sd.Kfz.2,無論外部造型還是整體實用性,都能稱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軍用裝備。
其實就如同現(xiàn)如今我國遍地看見的農用三蹦子一樣,德軍的Sd.Kfz.2型半履帶摩托車的前身,其實也是為農場主制造的車輛。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德國的農業(yè)機械得到了爆發(fā)性的發(fā)展,許許多多不敢拿到臺面上的軍用裝備,都以農機的名義進行研究和生產,比如后來大名鼎鼎的動物園系列坦克。而作為老牌的摩托車制造公司,NSU也不可避免的把生產重心向所謂的農機領域傾斜。
到了1929年的這一年,NSU的首席設計師克尼普坎普加入了輕便型半履帶車的研發(fā)團隊中,到了1938年克尼普坎普在原有專利的基礎上制造出來了一種新型的所謂農用半履帶摩托車。而當時的德軍出于閃電戰(zhàn)術的需要,對各種各樣的實用性載具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其中就包括克尼普坎普的這種半履帶摩托車。最終在軍方的要求下,NSU公司將這種摩托車進行了數(shù)次改裝與測試,終于在1941年的時候,推出了這款在二戰(zhàn)之時聲名鵲起的Sd.Kfz.2型半履帶摩托車。
德軍的Sd.Kfz.2型半履帶摩托的高達36馬力的動力來源于歐寶公司的四缸低扭汽油發(fā)動機,在平坦的馬路上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80公里。這種三蹦子的履帶部分還為交錯排列負重輪,這堆戰(zhàn)車上采用配置讓這種三蹦子擁有著1.8噸的驚人自重和百公里21升的耗油量,但是超強的越野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最高325公斤的載重量和450公斤拖拽能力,才是戰(zhàn)爭中最為實用的能力。
從外形上來看,這種Sd.Kfz.2型半履帶摩托采用的是包圍結構的車體設計,轉向系統(tǒng)設計比較特立獨行,當車把拐彎角度小于12度時,必須靠車輪進行轉向,角度大于12度時,車把由轉向機來帶動履帶差速鎖連桿進行輔助轉向。不過這種三蹦子最特別的還不是它的轉向系統(tǒng),不用前輪還不影響正常行駛才是這輛摩托車令人嘖嘖稱奇的地方。據說,這種摩托車拆掉前面輪子以后,越野能力居然會得到提高,到底有沒有理論依據不知道,反正在東線不少德國鬼子都是專門拆了前車輪來搞運輸?shù)摹?/p>
最初的時候,這種Sd.Kfz.2型半履帶摩托車生產的500輛初代產品都裝備給了傘兵部隊,隨著傘兵在戰(zhàn)車上的實際反饋,這種越野能力強悍的三蹦子才真正的被德軍重視起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42年左右,NSU公司得到了大量的軍方訂單,而生產出來的Sd.Kfz.2型半履帶摩托優(yōu)先提供給在東線的德軍。而在整個二戰(zhàn)期間,一共有超過8000輛的Sd.Kfz.2型半履帶摩托被裝備到了德軍的戰(zhàn)斗系列之中。到了二戰(zhàn)結束之后,NSU公司不但繼續(xù)生產了近50輛真正意義上的農用Sd.Kfz.2型半履帶三蹦子,還把不是遺留下來較為完好的Sd.Kfz.2改裝之后作為農機銷售,也就是說,這種三蹦子在戰(zhàn)爭結束之后終于返回了它本應該出現(xiàn)的崗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