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網友最近發(fā)出靈魂拷問:“為什么外國人都去中國而不來印度旅游?”結果各國網友的回復比旅游攻略還精彩,有人吐槽“要先問能不能活著回來”,有人調侃“建議先試試恒河漂流”,還有人道破天機:“這就像問為什么大家都去蘋果店不去山寨店”。
今天咱們就扒一扒,國際游客用腳投票的背后,到底藏著多少硬核差距?
先看一組扎心數(shù)據。2023年,中國接待外國游客超過3000萬人次,印度僅為1000萬左右。更慘淡的是,中國國際旅游收入為530億美元,印度還不到100億——差距比恒河還寬。
那為什么外國人不愛去印度?各國網友的評論道出真相:
“基礎設施勸退型”
日本網友:“從德里到泰姬陵200公里,坐火車要4小時,在中國高鐵1小時就能到”
德國游客:“在孟買叫救護車等了2小時,在中國打120,12分鐘就到醫(yī)院了”
“安全擔憂型”
英國妹子:“在德里晚上不敢單獨出門,在上海凌晨三點還能擼串”
加拿大背包客:“印度每10萬女性發(fā)生強奸案16.5起,中國只有0.8起,數(shù)據不會說謊”
“體驗落差型”
法國美食博主:“中國有掃碼點餐,印度還要用手抓飯——字面意義上的手抓”
美國數(shù)碼控:“印度機場WiFi要短信驗證,可我的國際卡根本收不到短信!”
這些吐槽背后,是兩國旅游業(yè)的代際差距。
中國旅游靠的是系統(tǒng)化體驗:從電子簽證、刷臉入園到移動支付,全程無縫銜接。印度卻還在和基礎問題斗爭:2023年仍有23% 的旅游投訴關于飲用水安全,17% 關于交通延誤。
最致命的還是認知標簽。全球旅游平臺Tripadvisor數(shù)據顯示,中國景點的高頻詞是“震撼”“便捷”“安全”,印度則是“謹慎”“腹瀉”“砍價”。
但印度真的沒有優(yōu)勢嗎?
也不盡然。印度在 spiritual tourism(靈性旅游) 領域獨樹一幟,瑜伽、冥想、阿育吠陀等項目確實吸引特定人群??上н@些小眾需求,撐不起大眾旅游市場。
中國網友的評論更是戳心窩子:“咱們比的是用戶體驗,他們還在生存體驗階段”
這句話雖然毒舌,卻點破了本質:現(xiàn)代旅游是服務業(yè)競爭,不是景點競爭。
游客要的不是更古老的廟宇,而是更舒適的體驗。中國用十年時間把廁所革命做到五星級標準,印度還在為“建設女性專用廁所”發(fā)愁。
最后看一組預言數(shù)據:
2024年中國將投入120億美元升級智慧旅游系統(tǒng),印度旅游預算僅為8億美元。
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差距還在擴大。
所以印度網友的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
當中國游客在VR體驗敦煌飛天時,印度游客還在擔心會不會拉肚子。
這根本不是同一個維度的旅行。
說到底,旅游選擇就像相親——
大家最終選的不是最漂亮的,而是相處最舒服的。
而中國,恰好把自己活成了“適合過日子”的那一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