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大的哲學教授,博古通今,什么大場面沒見過。
結(jié)果剛下飛機,在北京機場,被一個素不相識的工作人員,用山東口音的普通話問道:“老師,您需要幫忙不?俺看您行李挺多的?!苯淌谙仁且汇叮吘乖谂_灣,很少會聽到這樣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又熱情直白的問候方式。但很快,他便禮貌地回應(yīng):“謝謝你,不用了,我自己可以處理?!?/p>
然而,這個小小的插曲卻讓教授陷入了思考。在臺灣,社會環(huán)境相對更注重所謂的“優(yōu)雅”與“距離感”,人們的交流往往更加含蓄和客氣。而大陸工作人員這種直爽且?guī)е鴿夂竦赜蛱厣膯柡颍宫F(xiàn)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風格。這讓教授意識到,即便自己飽讀詩書,對大陸文化有著理論上的認知,可親身感受時,仍會因文化差異而受到觸動。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教授接觸到更多類似的場景。無論是街頭巷尾小攤販的叫賣,還是路人之間熱絡(luò)的交談,都充滿了鮮活的人間煙火氣。一次,他在路邊買小吃,老板一邊熟練地制作食物,一邊熱情地跟他嘮家常,詢問他從哪兒來,對北京的印象如何。這種在臺灣并不常見的陌生人之間的熱絡(luò)互動,讓教授感受到大陸民眾的淳樸與熱情。
這些經(jīng)歷讓教授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以往對大陸文化的一些固有觀念。他意識到,文化并非僅僅存在于書本和理論之中,更體現(xiàn)在普通人的生活日常里。以往在臺灣,他通過媒體和學術(shù)研究了解大陸,那些信息往往是經(jīng)過篩選和包裝的。而這次親身經(jīng)歷,讓他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多元且充滿生命力的大陸。
回到臺灣后,教授在課堂上分享了這些經(jīng)歷。他告訴學生們,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豐富性和差異性,不能僅僅憑借片面的認知去評判一個地區(qū)的文化。這次北京之行,讓他這個博古通今的哲學教授也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文化認知需要親身去感受、去體驗。而兩岸雖然存在文化差異,但這些差異并非鴻溝,而是增進彼此了解、促進交流融合的契機。他鼓勵學生們有機會多去大陸走走看看,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發(fā)現(xiàn)大陸文化的獨特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