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很多父母懷著滿腔期待,砸重金買學區(qū)房,排滿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希望通過“雞娃”鋪出一條康莊大道。
可如今現實打臉:不少孩子最終的出路,卻是“靈活就業(yè)”。
翻看高校的就業(yè)數據,就能感受到家長心頭的涼意。
2024年碩博畢業(yè)生的Offer獲取率只有44.4%,普通院校的碩博生更慘,只有33.2%,還比上年跌了17個百分點;本科生的就業(yè)率也只有45.4%。就算是“雙一流”,就業(yè)率也才57%。
難怪有學生無奈地說:“父母花的四十多萬學費,好像打了水漂?!?/p>
有人轉向海外,結果同樣不樂觀。
國外就業(yè)市場也低迷,超八成留學生畢業(yè)后選擇回國,但海歸的平均年薪不到18萬,和國內高校畢業(yè)生的14萬差距并不大。
算一算,動輒幾百萬的留學成本,回報幾乎可以忽略,很多家庭可謂血本無歸。
再看看藝考這條“出路”。
過去十幾年里,“上藝校就能當明星”的口號,讓不少家庭心動。
但這兩年現實徹底拆穿了幻象。
各省藝考報名人數普遍大幅下滑,部分地區(qū)甚至驟降40%。
加上藝考改革,門檻提高,家長們的“明星夢”還沒起飛,就已墜落。
演藝圈的殘酷,數據早就寫明:中國99.5%的演員過得很艱難,有的連續(xù)拍戲18小時,收入卻還不如外賣小哥。
對比美國演藝工會的勞動保護,差距更是一目了然。
問題是,如果只是賠了錢,也許還能咬牙認了。
但“雞娃”真正可怕的代價,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育壓力下,青少年心理問題已越來越嚴重。
2023年的數據顯示,高中生抑郁檢出率高達40%,初中生30%,連小學生也達到10%。
更揪心的是,2017—2021年我國整體自殺率下降,但15-24歲群體卻逆勢上升,每十萬人里有3個年輕人選擇輕生。
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條條本該綻放的人生。
那么,為什么“雞娃”一定會走向崩潰?
根源在于家長對時代環(huán)境的誤判。
70后、80后,甚至一部分90后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期。
當時經濟年均增速能達到10%-20%,崗位空缺巨大,工資水平快速上漲。
那時只要肯努力,幾乎就能搭上順風車,實現所謂的“逆襲”。
可如今,GDP增速穩(wěn)定在5%左右,社會結構也趨于飽和。
**那種“只靠拼搏就能改寫命運”的時代,已經過去。 **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還活在過去的記憶里,把自己的成功歸功于個人努力,卻忽視了背后的時代機遇。
于是,他們希望孩子復制甚至超越自己的人生路徑,就像要求一個短跑運動員在水里跑百米,還得跑出破紀錄的成績。
這種期望,本就不可能。
所以,比起盲目雞娃,更現實的選擇,是調整教育思路。
別一味追逐成績和頭銜,而是把重點放在孩子的人格、品性和身體健康上。
這些才是能伴隨一生的底層資產。
算長遠賬就會明白,一個心理健康、體格健壯、懂得與人相處的孩子,比“高分低能”的“雞娃”更能適應未來。
退一步講,與其“雞娃”,不如“雞自己”。
父母若能積累更多經濟儲備,豐富自己的閱歷,將來孩子遇到就業(yè)瓶頸時,家長的支持,往往比任何證書都更管用。
“雞娃”模式崩塌,未必是壞事。
別把孩子當做自己未竟夢想的工具,給他們一個普通但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