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博主發(fā)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網(wǎng)友的討論。
帖子的主人公,是一個香港駐上海的外資行高管,育有三個孩子。
這個高管今年60歲,回顧他這半生,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三個孩子身上花費了6000萬,卻沒有一個孩子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老大今年34歲,父母先是供她到英國名校學牙醫(yī),但畢業(yè)之后卻根本不想干這行。
于是轉行干攝影。
干了幾年后又覺得膩了,突然對神學很感興趣,想出國深造。
目前家里蹲,養(yǎng)不活自己,只能跟父母住。
老二31歲,大學也是在英國名校,學的建筑學。
畢業(yè)之后在香港政府上班,薪資不高,勉強能夠養(yǎng)活自己。
目前也沒有獨立的住房,只能跟父母和姐姐擠在一起。
最小的那個今年26歲。
家人也是將他送到英國去讀書。
但因為適應不了,一個學期后抑郁,被學校建議退學。
回香港后接受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療才慢慢走出來。
目前在澳洲做藥劑師,但收入也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需要父母的支持。
這三個孩子,接受的完全就是「精英教育」。
他們從小就在各種培訓班中長大,在父母的運作下,他們都去了國外上大學。
可以說,這三個孩子學成歸來,都是令人羨慕的「海龜精英」,跟普通人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
但結果呢?
含著金湯匙長大的3個孩子,在父母的托舉下,一路頂級名校,履歷上金光閃閃。
卻在事業(yè)上,完全沒有達到父母期待的高度。
甚至,在成年之后,他們都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依舊在「啃老」。
評論區(qū)有一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現(xiàn)象:
「成功」在很多時候,是屬于「苦孩子」的。
因為那些家境貧寒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品嘗過太多的「匱乏感」和「不幸感」,這才會創(chuàng)造出足夠的渴望。
他們深知:除了拼搏,別無出路。
而那些在物資豐厚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缺少內(nèi)驅力,很多事情不需要努力去爭取,就能得到。他們大部分對錢沒有概念,也沒有想要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愿望。
于是長大了,他們很多人的性格都會變得「佛系」,而這種性格,確實很難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有人說:大樹底下好乘涼。
但事實上,大樹底下幾乎是寸草不生。
因為那些強勢的「大樹」,雖然將那些風暴抵擋了出去,但也將陽光和雨露都吸收了,讓底下的植被根本無法生存。
有時候,父母在教育上投資太多,將一切都安排好了,兒女反而成才的極少。
知乎上有個網(wǎng)友求助:
孩子3歲的時候就開始卷,一直很拼,每天起床后就學習,從來沒有休息。
原本以為按照這樣的形式下去,孩子考上好大學,絕非難事。
但沒想到,疫情幾年,孩子沉迷網(wǎng)絡游戲,學習成績開始斷崖式的下降。
到后來,孩子性格大變,又懶又自閉,跟以前判若兩人。
作為家長的他很迷茫:
這十幾年來,他傾盡幾百萬家產(chǎn)去培養(yǎng)孩子。
現(xiàn)在這個情況,到底還該不該繼續(xù)培養(yǎng)?
有一個評論,獲得了高贊:
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場投資,現(xiàn)在眼看著就要失敗了,你還不退場?
話很扎心,但事實就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很多金錢、精力去培養(yǎng)孩子,希望他們長大成才。
但「成才」這個結果,卻是一場偶然。
還記得前幾年的新聞嗎?
高中畢業(yè)的山東女孩曉曉被父母送去了澳洲讀大學。
為了供女兒在國外讀書,父母賣掉了大明湖畔邊的一所院子。
花費了200多萬,終于「學成歸來」。
原本以為「出國就鍍一層金」,但是事與愿違,回國之后的曉曉才發(fā)現(xiàn),未來看似金光大道,卻困難重重。
工作難找,工資很低,連養(yǎng)活自己都成問題。
她在一家媒體公司上班,實習期的工資是1300塊。
「按照這個工資,不吃不喝干20年,正好可以抵上在澳大利亞一年的學費?!拐f到這些,曉曉的內(nèi)心十分苦澀。
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
之前有個博主說,自己賣了北京的房子出國留學,回國后才發(fā)現(xiàn),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竟然是留學中介。
而這點工資,想要在北京買房,根本是天方夜譚。
如果你把教育看成一場投資,到最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
花費巨額資產(chǎn),到頭來連回本都成問題。
曾看過太多讓人扎心的案例。
一位湖南母親,曬出自己孩子高中3年的花費清單。
總花費98.46萬,光是一對一就補了60萬!
結果呢?孩子最終考了382分,二本線都達不到。
這個結果,任何人看了都會絕望。
一位「雞娃」的媽媽,因為兒子不堪重負假裝生病,一氣之下踢中孩子的要害。
醫(yī)生問:你本來是打算踢屁股的嗎?
這位媽媽的回答令人震驚:沒有,我本來就是這個打算,他的學習態(tài)度太有問題。
為了培養(yǎng)兒子,這位母親辭去了工作,花了幾十萬送他去培訓班,結果孩子厭學。
她精神崩潰,才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
而之前,類似「3萬塊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新聞頻頻沖上熱搜。
為了讓孩子成才,很多人已經(jīng)陷入了癲狂狀態(tài)。
這些「雞娃」的家長們,將整個家庭的精力、金錢,全部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他們孤注一擲,不做他想,勢必要將孩子送往更高的階層。
所以,當孩子一旦學習不好,升學失敗,對于他們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
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太窒息,也沒有必要。
這并不是說我在宣揚「讀書無用論」。
而是時代不同了,我不建議每對父母都帶著孩子「往死里卷」。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階段,對孩子未來教育的規(guī)劃,也應有所不同。
儲殷教授說過:
超過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這是很病態(tài)的。
他說過他一個朋友的故事。
朋友是個北京人,孩子上初中的時候,成績一般。
在北京那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他一開始也是被迫「卷」,給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幾乎沒有一天時間休息。
時間久了,孩子實在學不進去,人都整抑郁了。
朋友當下就決定:不卷了!
他不再送孩子上培訓班,不再要求他在學業(yè)上有所收獲,只要他身心健康就好。
朋友想得開: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何必費那個錢?
倒不如把錢存著,到時候等他結婚了,給他買個北京的小二居,小家庭溫馨和美,也是不錯的人生。
相比于傾家蕩產(chǎn),把孩子卷得一身傷,去爭取那個渺茫的「成功」,不如把積蓄留給他們,未來的路會走得更平順。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富豪,你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你給孩子花費多少,只要你樂意,都可以。
不管最后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都有能力為孩子托底。
那些錢,花了也就花了,就當給孩子見見世面。
但如果你只是一個中產(chǎn)階級,甚至是普通的家長,我覺得,就沒有必要去湊那個熱鬧了。
富人家的孩子不成才,他們還有退路,普通人的孩子下了血本卻不成才,那是要毀掉好幾代人的。
孩子這么多,真正成龍成鳳的也就那幾個。
大部分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是平凡普通的人。
但,我們普通人的一生,就不值一提了嗎?
不。
即使他們沒有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要他們長成一個有責任,有擔當?shù)拇笕?,面對生活的風浪,他們有面對和對抗的勇氣,這就足夠了。
內(nèi)核穩(wěn)定的孩子,不管過怎樣的人生,都不需要太擔心,不是嗎?
本文轉載自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作者: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著有暢銷書《你只是假裝很努力》、《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麥子熟了經(jīng)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