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私信問我:到武漢沒吃武昌魚嗎?本想結束武漢鄂州系列,寫得太辛苦,讀者寥寥可數(shù),心塞塞。但既然有人問起,就多寫一篇吧,說不定能爆呢?夢想總是有的。嘻嘻。
其實高鐵快到武漢時,我的腦海里想到的就是領袖的那首詩:《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云雨, 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據(jù)說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公開發(fā)表后,武昌魚引起了海內外的普遍關注,注解者蜂擁。
人們都認同武昌魚是產自武昌的魚。但湖北有三個武昌,一個是今武昌,即武漢三鎮(zhèn)之一的武昌;另一個是武昌縣,即現(xiàn)在武漢市江夏區(qū);還有一個是古武昌,即今之鄂州市。但武昌魚是因哪個武昌得名,注家和有關地方持不同看法,長期存在爭議。搭我的那個滴滴帥哥就說過,鄂州就是武昌魚的產地。
直到后來毛澤東親自為武昌魚作了注解,才算為這場爭議劃上了句號。1975年5月3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fā)表著名的“三要三不要”講話后,談到《水調歌頭·游泳》:“我說才飲長沙水,就是長沙白沙井的水;武昌魚的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現(xiàn)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間,叫什么縣我忘了,那個地方出的鳊魚。孫皓要搬家,老百姓說,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所以我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引自賈思楠:《毛澤東人際交往實錄》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53頁)
被毛澤東忘了的“武昌到大冶之間”的“縣”當時叫鄂城,就是今天的鄂州市。鄂州這個地方叫武昌叫了將近1700年,直到民國初年(1913年)才改稱"壽昌縣",1914年又因與浙江壽昌縣重名而改為鄂城縣,看來那個滴滴帥哥說對了。
在我國的上千種魚中,武昌魚是毛澤東唯一吟詠過的魚?!安棚嬮L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名句,更是給武昌魚做了一個永久的“活廣告”,使武昌魚聞名遐邇,身價百倍,譽滿中外,展示了超強的品牌效應。
8月15日中午,終于抵達了向往已久的武漢。直奔黃鶴樓,先在附近的一家老字號餐館就餐。剛一落座,就迫不及待地點了一道最能代表武漢特色的武昌魚,還有那道聞名遐邇的蓮藕豬骨湯。
作為地道的廣州人,我保持著先喝湯的習慣。不一會兒,服務員就端上了一盅熱氣騰騰的藕湯。只見那湯色奶白濃郁,表面還漂浮著幾滴金黃的油花。蓮藕被切成厚厚的塊狀,每塊都有拳頭大小,看起來就十分實在。我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輕輕舀起一塊蓮藕送入口中,那口感粉糯綿軟,帶著藕絲的韌性,同時濃郁的豬骨香味在口腔中彌漫開來。湯頭醇厚鮮美,喝下一口就讓人渾身熱上加熱,忍不住又喝了一碗,感覺光是這一碗湯就能讓人滿足大半。
放下湯碗,我的目光又被旁邊那盤武昌魚吸引。與廣州常見的清蒸魚平鋪擺盤不同,這武昌魚被精心擺放在白瓷盤中,魚頭高高翹起,魚身則微微蜷曲趴臥,造型生動別致。夾起一塊魚肉,魚肉雪白細嫩,輕輕一抿就在口中化開,鮮甜的魚味在舌尖綻放,沒有過多的調料掩蓋,完美保留了江魚特有的鮮美本味。每一口都讓人感受到長江水的滋養(yǎng),這頓武漢特色的午餐讓我對這座城市的美味有了最初的美好印象。
在武漢和鄂州的景點穿行,最難忘的莫過于那碟武昌魚與那碗蓮藕湯里蒸騰的熱氣。這座江城以它特有的方式,將長江的饋贈與荊楚大地的智慧,烹制成一道道令人回味的佳肴。武昌魚與蓮藕湯,不僅是武漢人餐桌上的???,更是這座城市飲食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記憶與市井溫情。
武昌魚的故事要從三國時期說起。相傳孫權稱帝后,將鄂縣改名為"武昌",寓意"以武而昌"。當?shù)爻霎a的一種鳊魚因肉質鮮嫩、味道鮮美,成為貢品,被百姓稱為"武昌魚"。后來東吳末帝孫皓遷都武昌時,百姓因不滿勞役繁重,留下"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yè)死,不止武昌居"的童謠,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當時武昌魚已頗具名氣。而武昌魚的核心產區(qū)梁子湖(古稱樊湖),其主體位于今鄂州市境內,水系經長港匯入長江樊口,這里正是武昌魚洄游繁殖的關鍵區(qū)域,進一步佐證了鄂州作為武昌魚原產地的歷史事實。
毛澤東那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詩句,更讓這種魚類名揚天下。在武漢的老字號酒樓,老師傅們至今沿用傳統(tǒng)的清蒸技法:選取鮮活的武昌魚,背部下刀,魚腹不剖,保持魚形完整;配以冬菇、火腿、冬筍等配料,上籠蒸制時嚴格把控火候——多一分鐘則老,少一分鐘則生。當蒸籠揭開的那一刻,魚香四溢,魚肉如蒜瓣般潔白細嫩,蘸上些許姜醋汁,鮮美的滋味瞬間喚醒味蕾。這看似簡單的烹飪過程,實則蘊含著武漢人對食材本味的極致追求。
如果說武昌魚是江水的饋贈,那么蓮藕湯則是武漢人與湖泊濕地千年對話的產物。武漢被譽為"百湖之市",豐富的水資源孕育出品質極佳的蓮藕。與普通蓮藕不同,武漢的湖藕淀粉含量高,燉煮后質地粉糯,湯汁呈淡粉色,帶著天然的清甜。在漢口的老社區(qū)里,幾乎每家都有自己熬蓮藕湯的秘訣:有的偏愛用五花肉提香,有的堅持只用筒子骨吊鮮;火候上或文火慢燉三小時,或高壓鍋快煮半小時。本地人說:"真正的好蓮藕湯,藕塊要能拉絲,湯要喝得出藕的清甜和骨頭的醇厚。"熬湯時總愛放幾顆紅棗和一小把枸杞,說是"既滋補又好看"。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蓮藕湯,看那粉白的藕塊在湯中若隱若現(xiàn),喝一口醇厚的湯汁,仿佛能品嘗到整個武漢濕地的精華。
如今每當我煲一鍋乳白的蓮藕湯,或是蒸鯇魚、鱸魚時,總會想起武漢那些溫暖的瞬間:站在黃鶴樓遠眺長江的千年煙波,斑駁的琉璃瓦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古德寺那融合了哥特式尖頂與東方飛檐的獨特輪廓,在晨曦中宛如一顆璀璨的建筑明珠;漫步黎黃陂路,百年租界建筑的紅墻在陽光下泛著溫柔的光暈;轉角街邊小館里,鐵鍋爆炒出的魚香四溢飄散,混著隔壁桌熱干面的芝麻醬香氣;還有那碗用洪湖蓮藕慢火煨足三小時的濃湯,琥珀色的湯汁里漂浮著粉糯的藕塊,每一口都是荊楚大地的饋贈。這些味道串聯(lián)起城市的煙火氣,食物終究不只是果腹之物,它是刻在舌尖的城市記憶,是解碼歷史的文化密碼,更是"民以食為天"最生動的注腳——在蒸騰的熱氣里,藏著武漢人豪爽性格的溫度,也沉淀著江城千年來的生活智慧。
(24632025/9/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