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集中展現(xiàn)我校教師立德樹人、敬業(yè)奉獻的新時代風采,學校新聞中心特別推出“我的榮耀時刻”系列報道。通過挖掘一線教師的感人故事與高光瞬間,生動呈現(xiàn)他們在三尺講臺上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在學生成長中的引領與陪伴,旨在樹立先進典型、傳遞榜樣力量,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校園氛圍。我們期待,通過這些鮮活的“榮耀時刻”,激勵全體教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教育事業(yè),為加快推進學校高品質(zhì)發(fā)展、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致敬每一位點亮未來的筑夢人!
No.1
七年級地理組徐黎姍
那束講臺上的光,照亮山河與人心
8月站在2022年“河南好人”的頒獎臺上,聚光燈輕柔地灑落在肩頭,我的思緒悄然飄回了二十八年前的那些日日夜夜。
那時,我剛成為鄭州中學首屆班主任,清楚記得,1997年9月,第一屆新生開學的日子,那天,通往學生公寓的小路坑坑洼洼,幾乎無路可走;學生宿舍樓內(nèi),許多房間連床板都未配備。我們幾位老師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宿舍的床板搬給學生使用。夜深人靜,查完寢后我們無處棲身,只好回到教學樓,在琴房里打地鋪。我深知,從那天起,我不僅僅是一名教師,更是一束想要照亮孩子前程的微光。
這微光,在每一天的課堂:是清晨微笑著走進教室,衣裙翩翩、神采飛揚的充盈;是俯身為學生指點地圖上每一道山川河流時,那雙發(fā)亮的眼睛;是即便嗓子沙啞,也堅持不用麥克風,唯恐噪聲擾亂學生思緒的執(zhí)著——那一刻,我非但在授課,更在點燃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與想象。
這微光,是喊了二十余年的“姍姐”,“它不只是孩子們對我的稱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皧櫧阏f清楚了嗎?”“答對了是正常的,答錯了是超常的?!薄翱粗鴬櫧悖寠櫧憬邮盏侥銈兊腤ifi信號??!”……是孩子們搜集的我的經(jīng)典語錄。姍姐會因為失誤真誠地給孩子們道歉;會允許孩子們在最后一節(jié)課饑腸轆轆的時候悄悄吃點東西;會鼓勵孩子暴露自己的不足,大聲說:“這個我不知道”;孩子們的每一次豁然開朗、每一個奇思妙想,甚至偶爾的調(diào)皮和小錯誤,都構成了我教學生涯中最珍貴的風景。是他們,讓我的每一天都充滿活力,讓我的工作充滿了價值和意義。
如今,我在鄭州中學已經(jīng)度過了二十八個春秋。我深刻領悟到教育家精神,是癡心、恒心和暖心,更是用生命點亮生命的樸素信仰。
那束微光,亦是榮光,它映照在孩子眼中如星辰般璀璨,燃燒在我心里如火光般熾熱,是我們彼此溫暖、共同閃耀的每一個昨天、今天與明天。未來,就讓我以山河為墨,以愛心為筆,書寫更加精彩的師者篇章!
No.2
七年級道法組齊安敏
感知生活的溫度,讀懂家國的重量
當河南省優(yōu)質(zhì)課大賽一等獎的證書遞到我手中時,指尖傳來的溫度,讓數(shù)月來圍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課備賽的疲憊,瞬間化為滾燙的榮光。
作為鄭州中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始終認為,家國情懷的培育不能停留在課本上,更要扎根生活。備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課時,我摒棄了傳統(tǒng)說教模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清晨跟著環(huán)衛(wèi)工人清掃街道,正午蹲在工地和建筑工人聊蓋房子的辛苦;傍晚走訪社區(qū)網(wǎng)格員聽他們守護鄰里的故事。學生們用鏡頭記錄勞動者的汗水,用筆記下“平凡崗位也能護家國”的感悟,這些真實體驗成了課堂最生動的素材。
比賽當天,我把學生的采訪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當畫面里環(huán)衛(wèi)工人笑著說“把城市掃干凈,就是我的責任”時,臺下評委眼中泛起的光,讓我知道這份對“匹夫之責”的具象化詮釋走對了。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教學能力的肯定,更印證了道德與法治學科“從生活中來、到責任中去”的教學初心。
未來,我會帶著這份榮光繼續(xù)前行,讓學生在觸摸生活、對話勞動者的過程中,真正讀懂“家國”二字的重量,讓“匹夫有責”的種子在每個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No.3
七年級生物組馬偉超
觸摸自然的課堂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始終相信,最好的課堂永遠在課本之外。讓我真正感受到教師這份職業(yè)榮光的,是一節(jié)普通的校園植物調(diào)查課。
那是個秋日的午后,我?guī)е鴮W生走出教室,把課堂搬到了校園操場南側(cè)的花壇與林蔭道間。沒有枯燥的板書,只有親手觸摸的葉片、仔細觀察的花瓣。我教他們用放大鏡看葉脈的紋路,教他們記錄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更鼓勵他們提問——“為什么松樹冬天不落葉?”“這種小花為什么總開在草叢低處?”孩子們的好奇心像春日新芽般破土而出,嘰嘰喳喳的提問聲里滿是對自然的熱愛。
我以為這只是無數(shù)堂課中尋常的一節(jié),直到多年后,收到一封畢業(yè)生的信。信里說:“老師,我至今記得那個下午,您教我們認識的第一株植物的名字。那節(jié)課后,我開始留意路邊的花草,發(fā)現(xiàn)了世界隱藏的美好。原來生物不是課本上的文字,是真實可觸的生活?!?/p>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師的榮光從不是站在講臺的瞬間,而是用一節(jié)課的光,照亮學生往后漫長歲月里的熱愛與好奇。這封跨越時光的信,便是我作為教師最珍貴的勛章。
No.4
九年級英語組王輔
微光成炬時
“Camus”——聽見這聲熟悉的呼喚,我抬眼,撞進一雙亮閃閃的眸子。門口立著的少年,依舊是瘦瘦的身形,卻拔得高了不少,臉上還是那抹燦爛的笑——是劉益甫。他白襯衫袖口隨意挽著,手里拎本精裝書,封面作者欄“劉益甫”三個字,挺拔秀氣,和當年作業(yè)本上的字跡如出一轍。
“老師,我來看看您?!彼χ呓?,眼里的光比從前更亮。這一瞬,記憶忽然翻涌:初見時,他還是個瘦小靦腆的男孩,攥著磨得發(fā)毛的課本,小聲說自己能考進鄭州中學,覺得“像做夢”。我當時拍了拍他的肩:“你本就很優(yōu)秀,該去更大的舞臺?!?/p>
后來的三年,課間總見他追著老師問問題,作業(yè)本上的批注寫得比筆記還密,連草稿紙都排得整整齊齊。遇到不懂的問題,他總虛心湊到老師身邊請教,眼里的執(zhí)著,像株使勁往光里長的苗。再后來,他真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成了當年自己憧憬的“大舞臺”上的人。
“您當年說‘知識能鋪路’,真沒說錯?!彼咽掷锏臅f過來,是本簽了名的論文集,扉頁“致引路人”四個字,墨跡溫厚。他說現(xiàn)在常給外國教授當翻譯,組了樂隊辦過演出,這本論文集也快出版了;又拿了獎學金,全捐給了希望小學的圖書館?!熬拖胱屔嚼锏牡艿苊妹弥?,讀書真能走很遠”——這話,和他當年趴在課桌上小聲說的一模一樣。
陽光透過窗,落在書頁上,暖融融的。忽然就懂了這份職業(yè)的重量:教育從不是孤燈獨照的堅守,而是無數(shù)微光彼此呼應的奔赴。我們種下的每一顆善意的種子,終會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時刻破土而出。那些曾以為遙不可及的改變,就在日復一日地傾聽與陪伴中悄然生長。當我們愿意俯下身,用耐心點燃學生心中的微光,這些星星點點的微光終將交織成璀璨星河,照亮他們,也溫暖著我——這或許就是身為班主任,最珍貴的生命饋贈。
No.5
八年級語文組鄭變變
筆尖亮起的光
記得剛工作時,我總執(zhí)著于課堂上的妙語連珠、講臺下整齊劃一的掌聲,追求教案里工整的批注。直到遇見小航,才讀懂這份職業(yè)更深的重量。
這個總把“我不行”掛在嘴邊的男孩,連課堂發(fā)言都要攥緊衣角。一次偶然機會,我發(fā)現(xiàn)他在作文里寫下對故鄉(xiāng)細膩觀察的文字,那些文字像帶著泥土的溫度。我把他的文章貼在教室的“星光欄”里,課后和他聊起故鄉(xiāng)的草木,鼓勵他試著給雜志社投稿。
從最初的反復修改、不敢署名,到后來主動分享創(chuàng)作思路,小航的筆尖漸漸有了力量。半年后,他的散文竟發(fā)表在市級刊物上。那天,他把雜志遞到我面前,聲音有些顫抖卻格外清晰:“老師,原來我也可以寫好?!?/p>
看著他眼里褪去怯懦,多了份自信和篤定,我忽然明白:語文教師的榮光,是用文字為槳,載著年輕的心靈穿越古今;是以語言為炬,在成長的迷霧中找到方向;是在日復一日地陪伴里,見證他們從“看見世界”到“相信自己”的蛻變。那些在作文本上寫下的鼓勵,在課堂里分享的詩句,在深夜反復斟酌的批注,終將化作微光,照亮他們認識世界的路。而這,正是我們的榮光所在。當學生用文字擁抱生活,當他們在字里行間找到勇氣與方向,我們便完成了最神圣的傳承。
No.6
八年級數(shù)學組郭卿
知行清泉:流淌在生活縫隙里的教育
教育不應是空中樓閣,而應扎根日常,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汲取成長的養(yǎng)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如明燈照亮我的教育成長之路。
去年秋季開學時,我在班上設立了“生活實踐角”,開展“家庭開支小管家”活動。起初孩子們不以為然,甚至抱怨記賬太麻煩。然而一周后,他們有了悄然變化: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每日買菜僅花三十多元,遠不夠買一個玩具盲盒;有的孩子意識到買幾本動漫書的價格竟能交一個月的水電費。于是,他們開始主動看價簽、節(jié)約水電,家長也驚喜于孩子的變化。此外,我還開啟了“校園問題偵探”任務,鼓勵大家發(fā)現(xiàn)校園設施損壞、同學矛盾等情況,引導他們思考解決辦法,鍛煉觀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生活故事會”,讓學生分享祖輩故事、旅行見聞……這些微小的行動,也悄然種下感恩、責任與擔當?shù)姆N子。
當教育融入柴米油鹽、校園點滴與四季流轉(zhuǎn),它便不再是空洞說教和刻意灌輸,而是滋養(yǎng)生命的清泉。那些在菜市場計算折扣的聲音,在地鐵里統(tǒng)計客流的身影,在家庭中規(guī)劃開支的思考,終將匯聚成照亮人生的智慧之光。如果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明責任、知包容、勇?lián)敚嬲蔀槎卸?、會生活、愛奉獻的人——這,便是教育最溫暖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