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常講:“家和才能業(yè)興,口和才能心順。”
人這一生,拼的不是一時的財富,而是一個家庭和和睦睦的幸福。錢花沒了還能再賺,可一旦家里人之間出現(xiàn)不和,整天陰沉沉的像下雨天,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就像《紅樓夢》里說過:“外力想摧垮一個家族不容易,往往是自己人先互相消耗,最后才徹底散了架?!?/strong>
而家庭里,誰的角色最關(guān)鍵?那當然是爸爸媽媽,可惜,有些爸媽習慣常說這3句話,聽起來也許只是氣話,但說多了,就是毒藥,不光把孩子傷得遍體鱗傷,還能把整個家庭拖進泥潭。
第一句: “我們起早貪黑,還不都是為了你?”
我一個同事小李,他從小就活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里。
他媽做點家務(wù)就嘆氣:“哎喲,我和你爸拼命干活,不都是為了你?你要是再不爭氣,咱家可就完了。”
做飯的時候也不忘念叨:“你看看這鍋菜,我站在灶臺前一身油煙,不全是為了你?要不是你,我早就過得輕松自在了?!?/p>
表面上看,這是父母在表達“我們很辛苦”。可孩子聽在心里,分明就是“你是拖累”。
小李說,他上小學的時候,常常半夜躺在被窩里偷偷哭。他覺得自己就是父母不幸福的原因,家里所有的爭吵、所有的疲憊,都是因為自己存在。他不敢提任何要求,甚至不敢生病,因為害怕成為更大的負擔。
這就是語言的殺傷力。
父母每天說一遍兩遍,孩子心里就像被一塊又一塊石頭壓上去,最后壓得透不過氣。
我常常在想:一個人要背多重的壓力,才會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多余的?
所以我覺得啊,父母如果真的辛苦,就該找辦法解決,而不是把所有不滿都扔到孩子頭上。孩子要的是愛與鼓勵,不是被迫背債。真正讓家庭窮的,不是錢不夠花,而是心里被怨氣和抱怨堵得死死的。
第二句:“我后悔生了你,要你有什么用!”
這句話,聽一次就足夠讓人刻骨銘心。
你想想,孩子聽到這種話,心會碎成什么樣子?恐怕連自己存在的意義都懷疑了。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孩子從父母的眼神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價值。如果父母天天用“廢物”“沒用”來定義孩子,那孩子很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這種陰影。
語言暴力其實比體罰還要可怕。打在身上的傷痕總有一天會消退,可話語留下的傷口,卻可能永遠愈合不了。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我只是說氣話,孩子長大就懂了。”但你要知道,在孩子心里,這句話就是實錘,他不會認為你是“氣頭上說說”,他會覺得那是你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
所以啊,如果做家長的真心愛孩子,就要管住嘴,哪怕氣得不行,也千萬不要把這種話甩出來。因為它可能會讓孩子一生都活在否定里。
第三句:“你怎么這么笨?像豬一樣!”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太常見了。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母親張口就是:“你怎么這么笨,干什么都不行!”
孩子寫作業(yè)慢了點兒,就挨罵:“你是豬嗎?腦子怎么這么笨!”
這些話看似小事,其實像一根根針,扎進孩子的心里。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孩子需要的不是挑剔,而是肯定。
哪怕他真的笨手笨腳,你也可以換個說法:“沒關(guān)系,下次我們試試別的辦法?!?strong>一句鼓勵,可能比十句嘲諷更能點亮孩子的心。
辣媽語錄:
楊絳先生說過:“一個家庭幸福的秘訣,是父親的好情緒,母親的不計較?!?/p>
父母的語言,就像是家庭氛圍的溫度計。父母若整天抱怨、譏諷,家里就冷冰冰的像冬天。可如果父母常常鼓勵、理解,家里就像春天,處處是陽光。
孩子最需要的,其實不是物質(zhì)基礎(chǔ),而是那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接納和支持。
有時一句你溫柔的語氣,可能就是孩子一生的底氣,也是一個家庭興旺的根本。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