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陳奕迅一口氣上了巡演紀錄片、演唱會全程回顧、數(shù)字專輯、魯豫的慢談節(jié)目……
歌迷們仿佛有種感覺:難道下一秒,Eason要準備淡出了?
盡管面對“收官還是收山”的問題前,陳奕迅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我應該不會收山。
收山也不會宣布,不做就不做了,也不用特別說?!?/p>
但這個稍顯開放性的結果,一下子讓人覺得更沒底了,就像魯豫聽后的第一反應:
“這個聽起來,很讓人緊張?!?/p>
尤其前不久,陳奕迅在紀錄片首映式上自曝——
從去年5月杭州演唱會取消開始,自己壓力大到已經(jīng)患上焦慮癥,需要靠藥物來控制。
所以,歌迷們的擔心更加重了。
是的,在舞臺上那么樂天派、游刃有余的Eason,也病了。
再快樂的人,也會焦慮
其實,在8月澳門演唱會時,陳奕迅就曾出現(xiàn)過軀體化的癥狀。
他捂著胸口,不停干嘔、大口呼吸,感覺非常痛苦。
相比令他無意識跌倒、下巴摔到“露出白骨”、被縫了30針等后果,上述的軀體化表現(xiàn)不過是焦慮癥在陳奕迅身上反映出的一些小小癥狀罷了。
更恐怖的是,那塊被摔到的骨頭、軟組織,還曾頂著陳奕迅的耳朵,導致他聽聲音會存在不夠精準的情況——
這對于一個正處于演唱會巡演中的歌手而言,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和壓力,不言而喻。
但關于這些,觀眾們毫不知情。
因為在陳奕迅的演唱會,人們只會看到他仿佛當成“最后一次演出”來操刀的極致表演——華麗如舞臺劇般的出色設定、嗓音的完美呈現(xiàn),以及時而深刻、時而逗樂的talk time。
就像他那首《我們?nèi)f歲》里唱著的,“特別鳴謝你制造,更歡樂的我”,他長達7年、共182場的FNDS演唱會,陪伴很多人走出人生低谷。
可他自己的低谷,又該怎么辦?
實際上,在舞臺下那個被紀錄片如實拍下的他,對自己的表演質量要求極其嚴苛,甚至會在狀態(tài)不好、偶有失誤的時候,狠狠抽自己一個嘴巴。
“啪——”,無數(shù)個這樣的時刻不斷匯聚,讓巡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壓力源。置身其中的陳奕迅會因為失誤自責、發(fā)脾氣,因為聲帶稍有不適就考慮要不要取消演出……
于是,他沒有任何預兆地患上了焦慮癥。
起初得知這個消息,他自己也是不信的。
但在復診前夕,他感受到了那種從身體反應出的“擔憂”狀態(tài),是那種明明心情很好、睡得也很不錯,但會突然陷入緊張和擔憂的感覺。
他形容,焦慮癥仿佛一場傷風感冒,會在你起床的某個瞬間,像一滴滴從鼻孔中流出的鼻涕,告知你“感冒了”。
所以,陳奕迅很快也接受了現(xiàn)實:“既然我有這個東西,便要正視面對。它是個和傷風感冒一樣的病,要及早看醫(yī)生,才不會演變得更嚴重?!?/p>
“沒想到我這樣一個樂觀的人,到了50歲會焦慮。但這是我的恐懼,要去直面它,要提醒自己不要為瑣事而煩惱??謶忠恢痹?,但恐懼之后會有夢想和希望?!?/p>
就像他的演唱會主題一樣,陳奕迅在巡演后開始準備停藥。
雖然吃的藥沒有什么副作用,但他希望自己能在休息后有所好轉,能有和吃藥時一樣保持“沒有心悸、沉一沉”的感覺,沒有早晨醒來后“陷入不知道該干什么的境地”。
在和魯豫的對談中,能看出離開了不停巡演的壓力氛圍,陳奕迅輕松多了。
盡管還會因為紀錄片不斷路演、無法完全做到休息,但因為離開了苛刻的工作環(huán)境,他也不用有那么多顧慮了——
當時怕演唱會期間會存在各種意外的他,都不敢約別人吃飯,現(xiàn)在至少可以放心大膽地約了。
越了解真相,越心痛。
原來看似輕松自如、樂天派的陳奕迅,一樣也會緊張,會在太多壓力前內(nèi)心崩潰。
只要壓力存在,即便再樂觀的人都有可能患病。
比如,總是用三言兩語就能輕松將別人的煩惱與憂慮化解的大張偉。他的新書《萬物自洽法則》里,句句都是讓人醍醐灌頂?shù)慕鹁洌?/p>
“少理那些滿身是嘴的怪物,快樂的活著就是最好的回擊!”
“但凡我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都不是我的問題?!?/p>
“不必四處看,你就是答案!你的人生你出卷,亂寫也都全部正確!”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和陳奕迅一樣,看起來用歡樂消解一切的人,也曾在10余年焦慮癥的困擾中,“生死交錯過”。
焦慮癥,在娛樂圈已經(jīng)很常見。
馬思純因為焦慮癥,情緒最差的時候軀體化已經(jīng)到了——身體僵硬、腿軟沒法走路、無法喘氣,眼睛看不見的地步。
曹穎在一次接兒子的路上,同樣體驗到了焦慮癥的軀體化反應:手抖、無法呼吸……
后來她被確診為焦慮癥,甚至開始伴有失眠等癥狀。
“小鬼”王琳凱,同樣因為焦慮癥,在嚴重的軀體化癥狀里煎熬過……
在光鮮亮麗的演藝圈,壓力往往和那些耀眼的光環(huán)并存。焦慮,在所難免。
焦慮癥,不只存在于娛樂圈
除了明星,身處快節(jié)奏行業(yè)的人,同樣會飽受焦慮癥的折磨,比如時下大熱的直播、短視頻行業(yè)。
那些主播、網(wǎng)紅們被流量裹挾、催生焦慮,在仿佛傷風感冒一般悄無聲息的病癥忽然來襲時,才意識到事情可能有點不對了。
擁有千萬粉絲的彩虹夫婦,丈夫郭斌,就在某天忽然感受到了焦慮癥的軀體化反應——
抽筋、渾身發(fā)麻、缺氧、喘不上來氣……
此前,他已經(jīng)時常感覺到頭痛、腰酸背痛,只是沒當回事。
但妻子孫彩虹發(fā)現(xiàn)不對后,建議丈夫去醫(yī)院檢查,郭斌確診了焦慮癥。原來,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軀體化讓郭斌渾身各種痛,焦慮癥會伴隨長期失眠等癥狀,讓人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焦慮,不斷陷入惡性循環(huán)。
按照他們自己的分析,郭斌患病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好,時常感覺到自卑,所以很要強。
長期小心翼翼、在意別人的看法,讓他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嚴格。
所以即便在成為大主播,踩在時代紅利上賺到盆滿缽滿后,仍然無法扭轉他性格里長期保持焦慮的習慣和反應。
在直播過程中,忽然遇到斷網(wǎng)等一點點不可控的小事,都會瞬間刺激到他。孫彩虹看到丈夫因病住院、被病折磨到整宿整宿睡不著后,感嘆:
“不要羨慕任何人,只要你能睡著覺,就已經(jīng)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了。珍惜當下吧,簡單平凡過完這一生就挺好的?!?/p>
同樣擁有千萬粉絲的網(wǎng)紅智博,也和郭斌一樣長期陷入失眠的困擾。
每天晚上智博都要服用兩種安眠藥以及抗焦慮藥,才能安然入睡。
因為身處這種時常晝夜顛倒、不停因為流量感到焦慮的行業(yè),讓很多人在快節(jié)奏工作狀態(tài)里,容易忽視失眠、軀體化等具體的病癥。
但還有更多人,即便是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也可能想不到是精神方面的問題——
百萬網(wǎng)紅千惠,她自述在早期出現(xiàn)心臟早搏的情況時,去醫(yī)院將心臟相關的檢查做了個遍,結果全部顯示是“健康”的。
后來出現(xiàn)“身體僵硬”的軀體化癥狀,她因為第二天起床時無法動彈、打了120去了醫(yī)院,可檢查出來的結果,也是“落枕”這種生活里習以為常的問題。
她甚至因為肩頸和后背疼,懷疑自己患上了頸椎病,忍了快三年……
唯獨沒想到的,就是焦慮癥。
仔細回想之前自己的癥狀:手抖、抽筋、晚上咬牙特別使勁……她才明白,自己查錯了方向,為此耽誤了好久。
焦慮癥除了容易被忽略、軀體化被當成是身體器官出現(xiàn)了問題,有時還會和抑郁癥一起存在。
比如千萬粉絲網(wǎng)紅“k總”,就同時確診了這兩種?。航箲]癥和抑郁癥。
無論這些網(wǎng)紅出于什么目的,只要分享自己的患病經(jīng)歷,普通人往往第一反應都是他們在賣慘、裝可憐——
究其根本,是大家覺得患上焦慮癥這件事離自己很遠,從而容易忽略這些“第一視角”患病體驗的真實經(jīng)歷。
所以,當自己或家人患病時,他們也無法第一時間想到,可能是精神層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了這些病癥的出現(xiàn)。
這其實,多少是有點遺憾的。因為焦慮癥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離我們很近。
與焦慮相處,想辦法自救
當陳奕迅這樣看似樂天派的人,患上焦慮癥,以及越來越多的名人、明星、大網(wǎng)紅陸續(xù)自曝因為情緒問題患上各種病……
壓力正在吞噬每一個人。
很多人所處的行業(yè),工作節(jié)奏雖然可能比不上短視頻、直播等行業(yè)那么快,但面對的壓力一點也不會少。當職場成為每個人每天都逃不開的壓力源,很難保證心態(tài)能維持健康。
搜狐創(chuàng)始人張朝陽,也是一位焦慮癥患者,但他“久病必成醫(yī)”,實現(xiàn)了自救。
在他看來,很多心理上的問題是逐漸積累的,焦慮、焦慮感不斷被放大后,很難從腦海中將這種感覺驅逐走。
久而久之,這會形成一種病態(tài),焦慮癥便會隨之而來。
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內(nèi)心自我博弈:一方告訴自己患病了是趕不走焦慮的,另一方告訴自己可以找方法去嘗試打敗它。
于是,他轉向閱讀那些相關的論文,研究人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人的心理是怎樣形成的,一步步進行拆解,在自己身上運用。
他發(fā)現(xiàn),“Act”療法中有兩點非常值得借鑒——
第一,是接受你所有的焦慮和痛苦。
第二,是專注于自己價值觀驅動的行為,價值觀療法。
“你的價值觀和使命感所規(guī)定的,你堅定地、咬著子彈地、前進地去做。中國現(xiàn)在普遍各個年齡段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缺乏價值觀,所以心理問題特別多?!?/p>
于是,他開始著手重塑自己的大腦——不能只依賴吃藥,而是從思維模式上徹底進行改變。
等于他是從一切問題的根源,開始著手進行“自我治療”。
他并非去對抗焦慮癥,而是肯定了焦慮情緒,不是著急去澆滅和畏懼自己身上所謂的“病”。
接受了自己可能需要長期與焦慮并存后,他將焦慮癥放在一旁,慢慢讓自己改變——
去“完成自己有意義的生活和工作”,做到真正無視而不是緩解焦慮,即便自己難受,那就讓它繼續(xù)難受。
“因為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努力去做那些對我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就真的不會焦慮了?!?/p>
張朝陽這種“與焦慮共存”的方法,在不少關于焦慮癥的視頻評論區(qū)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感受。
就像陳奕迅決心在巡演結束后,開始停藥試試一樣,大家都開始意識到要從根源去尋找解法——
“我的醫(yī)生跟我說藥物就像拐杖一樣,在后來的某一天你要丟掉它,獨自面對焦慮。提高自己的覺察力,回到當下?!?/p>
有很多的普通人,都在社交媒體分享了自己患病后的一些自救方法。
比如@波妞要野蠻生長,她給出的第一個小方法,同樣也是不要抗拒,而是接受焦慮。
“什么東西或者某種情緒,你越抗拒,那種痛苦的感覺就會越持續(xù)。只有打心底里的接受和允許,才會讓你心里好受很多?!?/p>
此外,她還給出了更多的方法。
比如,減少無意識上網(wǎng),適度遠離社交媒體。
還有養(yǎng)成書寫的習慣,這個對她的情緒穩(wěn)定作用非常大。
“隨便找一張白紙,無需長篇大論寫日記,也不用在乎格式、字寫得如何,細節(jié)不重要,不是給別人看的,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將那些情緒、大腦里飛馳而過的想法、各種計劃和要做的事……通通寫下來?!?/p>
所以,不要覺得普通人不會遇上焦慮。
我們的日常生活里,一定有各種各樣無形的壓力,也會因此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情緒。
焦慮,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種。
或許你是完美主義者,或許你的性格非常要強,又或許你所處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像一個巨大的壓力源,但你又無法逃走……
焦慮并不可怕,壓力隨處可在,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放過自己。
少點完美主義,多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不一定非要成為世俗意義上成功的人。
如果放下很多執(zhí)著,那么人生,是不是也可以過得不錯?
是非成敗轉頭空,這一生,本就匆匆。
平凡、健康,能吃飽穿暖、平平安安,就已經(jīng)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卷了。
知足常樂,人生小滿勝萬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