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計算過每天“順手”花掉的錢嗎?
在博主@財富顯微鏡的記錄里,28歲的都市白領(lǐng)小陳做了個實驗:記錄一個月所有不超過50元的“零散消費”——早上的星巴克、午后的奶茶、下班路口的零食、刷短視頻沖動下單的小物件...
月底匯總時她驚呆了:足足2187元!這筆錢足夠她買一臺新筆記本,或者為父母買兩份體檢套餐,甚至可以作為一筆不錯的投資本金。而這些錢,就在她“就一杯咖啡而已”的自我安慰中悄然流逝。
《拿鐵因素》的作者大衛(wèi)·巴赫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收入低,而是因為他們看不上小錢,卻在不經(jīng)意間花光了所有大錢?!?/p>
02
繼續(xù)忽視小錢,真的無關(guān)緊要嗎?
網(wǎng)友@北漂程序員阿強分享過真實經(jīng)歷。他和同事年薪相同,都是25萬。同事堅持每天帶飯、少喝奶茶、取消無用會員,每月定投基金5000元。阿強則覺得“活得開心就好”,繼續(xù)每日咖啡、周五酒吧、新款必買。
三年后,同事用攢下的本金+收益付了老家房子首付,而阿強賬戶空空,甚至因為疫情降薪而陷入信用卡債務(wù)危機?!拔医K于明白,那些我看不上的小錢,正在偷偷決定我未來的命運。”
按理說,享受當(dāng)下、及時行樂,應(yīng)該更幸福吧?
其實并沒有。
《拿鐵因素》通過大量案例證明:那些長期被“小錢”掏空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財務(wù)焦慮。而能夠掌控小錢的人,反而獲得了更大的生活選擇權(quán)。
03
樊登老師在解讀這本書時強調(diào):
“財富就像一棵樹,是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長大的。
你每天省下的一杯拿鐵錢,就是這粒種子。
大多數(shù)人不是在種樹,而是在不停地踩碎自己的種子?!?/p>
這位老師什么都沒有說錯,他只是道破了一個真相:窮富的差距,首先體現(xiàn)在對“小錢”的認知上。
04
《拿鐵因素》教會我們的四個財富認知:
第一認知:看見“隱形”的浪費
財富最大的敵人不是大額支出,而是那些你根本想不起來的“小錢”。記賬是財富覺醒的第一步,讓你看清錢是如何從指縫中流走的。
第二認知:理解“復(fù)利”的魔力
每天省下30元,每月就是900元。每年投入10000元,按年化10%計算,30年后將超過180萬。你看不起的小錢,在時間復(fù)利下會成長為你仰望的參天大樹。
第三認知:區(qū)分“想要”和“需要”
拿鐵因素的本質(zhì),是為“想要”而非“需要”付費。學(xué)會延遲滿足,把資源優(yōu)先分配給能帶來長期價值的事物。
第四認知:讓儲蓄自動化
最有效的攢錢方式,是發(fā)薪后立即將部分收入自動轉(zhuǎn)入儲蓄或投資賬戶。先支付給自己,剩下的才是可支配收入。
▽《拿鐵因素》最深刻的一句話:
“你今天的消費習(xí)慣,正在書寫你未來的財務(wù)狀況。”
貧窮和富裕之間,
只隔著一個簡單的決定:
是繼續(xù)用拿鐵錢買短暫愉悅,
還是用它來投資未來自由。
真正的財務(wù)自由,
不是來自某次暴富,
而是來自每天對拿鐵錢的正確處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