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qū)樓下的早餐店剛掀開卷簾門,幾輛送餐車就陸續(xù)停在門口。
車身上的保溫箱有的貼著碎花貼紙,有的掛著裝消毒濕巾的小布袋,取餐時會特意核對訂單備注——“多放一雙筷子”“不要香菜”,記清后才跨上車。
美團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兩年間女外賣員數(shù)量激增36%,這個數(shù)字沒藏在報表里,就藏在早高峰街頭的車流中、老小區(qū)的樓梯間里。
曾經(jīng)“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正被這些握著車把、穿梭在街巷的身影悄悄改寫,她們送的不只是餐品,更是對“女性該做什么”的新回答。
送餐箱里的細節(jié)
清晨六點半,送餐車的車燈還亮著,停在小學附近的早餐店前。
保溫箱里分層放著豆?jié){和包子,最上層用毛巾裹得嚴實,怕路途顛簸灑出來。
取餐時手指會快速掃過訂單信息,把“老人在家,敲門輕一點”的備注在心里記牢。
早高峰的路口車多,女外賣員們都會提前減速,車筐里的水杯用繩子固定著,不會晃灑半滴。
送到?jīng)]有電梯的老舊小區(qū),她們會先給住戶發(fā)消息“還有兩層,馬上到”,爬樓梯時腳步放輕,怕打擾到還沒起床的人。
冬天保溫箱外層會套厚棉套,自己的手卻戴著薄手套——要靈活點手機接單,指尖凍得發(fā)紅也沒停下,就為了讓餐品到住戶手里時還冒著熱氣。
遇到訂單多的時候,她們會把常送的小區(qū)路線在腦子里過一遍,先送距離近的,再送順路的,從不因為忙亂漏看備注。
打破標簽的腳步
以前走在街頭,看到的外賣員大多是男性,現(xiàn)在商圈里常能見到利落的身影:停穩(wěn)車、解開車鎖、快速取餐,動作一氣呵成。
在寫字樓密集的區(qū)域,女外賣員們早已做到熟悉每棟樓的電梯位置:知道A座3號電梯高峰期不擁擠,B座12層需要刷門禁卡,會提前聯(lián)系住戶幫忙開門。
遇到訂單地址模糊的情況,她們不會急著趕路,而是打電話耐心問:“您說的便利店旁邊是左轉還是右轉?有沒有紅色招牌?”
哪怕是下雨天訂單暴增,系統(tǒng)派單密集,也能有條不紊規(guī)劃路線,甚至比男同事先完成高峰時段的配送。
不少小區(qū)住戶說,現(xiàn)在更愿意收女外賣員的餐:
她們總會把餐品放得整整齊齊,還會多提醒一句“小心燙”,這些細節(jié)打破了“外賣員都是粗線條”的刻板印象。
選擇背后的緣由
午間高峰過后,女外賣員們會找個安靜的便利店歇腳,拿出自帶的飯盒加熱。
飯盒里是前一晚做好的紅燒肉和青菜,比外面吃省錢,也更合口味。
歇腳時會看眼手機日程:下午三點要去學校接孩子,所以中午會多跑兩單,下午提前結束接單。
選擇這行,多是因為時間靈活。
有之前在工廠上班的,流水線時間固定,沒法照顧生病的老人,轉行做外賣后,家里有事就少跑幾單,沒事就多賺點;
有寶媽想經(jīng)濟獨立,不想伸手向家人要錢,跑單賺的錢能自己支配,給孩子買學習用品,也能偶爾買件喜歡的衣服。
不用朝九晚五打卡,能兼顧家庭和收入,這是她們選擇這份工作最實在的理由。
細節(jié)里的溫暖
有次有女外賣員送餐到獨居老人家里,老人行動不便,開門慢了些,她沒有催促,反而站在門口等,還多問了句:
“您家下次需要帶醬油、鹽嗎?我路過超市幫您捎過來?!?/strong>
后來老人真的在訂單備注里寫了“麻煩帶袋鹽”,送過去時還特意選了加碘的,怕老人吃著不習慣。
還有一次,有人在小區(qū)里看到孩子哭著找媽媽,正好要送的訂單就在附近,就先幫孩子聯(lián)系物業(yè),等物業(yè)確認好家長聯(lián)系方式,看著孩子被接走才繼續(xù)送餐。
雖然晚了幾分鐘,住戶知道原因后不僅沒給差評,還在平臺上寫了表揚:“謝謝體諒,很暖心?!?/p>
冬天的時候,常去的便利店會主動給她們倒熱水,她們也會記著:
店里忙的時候,幫忙把門簾掀開,提醒進來的顧客“地面剛拖完,小心滑”,這份互相體諒,比任何評價都讓人踏實。
被看見的改變
現(xiàn)在不少外賣平臺開始關注女外賣員的需求。
冬天會發(fā)放加厚手套和保溫坐墊,夏天有防曬袖套和降溫貼;
有的平臺還設置了緊急求助按鈕,遇到陌生號碼騷擾、路上有突發(fā)情況,能一鍵聯(lián)系客服,保障安全。
社區(qū)也有了變化:有的小區(qū)在門口設置了臨時取餐點,不用再繞進小區(qū)里找單元樓,節(jié)省時間;
還有志愿者組織定期免費體檢,提醒她們“別總盯著手機,注意眼睛休息”“冬天跑單別穿太少,容易感冒”。
這些細微的改變,讓她們覺得自己的工作被看見、被尊重,不再是“沒人在意的送餐人”,而是這個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街頭的送餐車還在穿梭,從清晨的第一單豆?jié){,到深夜的最后一份夜宵,保溫箱里裝的不僅是餐品,還有生活的希望。
女外賣員的選擇,不是被迫的無奈,而是主動的嘗試:
她們不想被“男主外女主內”的標簽困住,想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生活,用雙手賺來踏實的日子。
這些身影改變的不只是外賣行業(yè)的性別比例,更是人們對“女性該做什么”的固有認知。
當越來越多女性走進曾經(jīng)被認為是“男性領域”的行業(yè),她們證明的不是“女性比男性強”,而是“女性也可以”。
這份“可以”,沒有響亮的口號,卻藏在每一次準時送達的餐品里、每一句耐心的溝通里,成為對傳統(tǒng)觀念最溫柔也最有力的打破。
資料來源
1.左止戈相關報道:https://m.toutiao.com/is/8z9EGyyc90k/
2.央視新聞2023年女外賣員生存現(xiàn)狀報道:
https://tv.cctv.com/2023/10/15/VIDE1eV7X7a9Z2bF5kL23456.shtml
3.餓了么2024年女騎手發(fā)展報告:
https://www.ele.me/topic/nvqishou2024/
4.《新京報》2024年女外賣員助人事件報道: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8386745612345.html
5.社區(qū)關愛女外賣員舉措報道(中國社區(qū)網(wǎng)):
https://www.chinashequ.org.cn/news/20240608/123456.html
本文作者 | 木易蜜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