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來源: 筆記俠(Notesman)原創(chuàng)。 責編 | 賈寧 排版 | 拾零 第 9175 篇深度好文:5432 字 | 14 分鐘 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和管理者,好像正陷在一種“無法承受的當下之累”里。為未來焦慮,又難以安住于此時此刻。
《2024年中國企業(yè)家心理健康白皮書》中有一個讓人心驚的數(shù)據(jù):接近一半的企業(yè)家,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傾向,甚至有人因為扛不住精神壓力,走向極端。
英偉達CEO黃仁勛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坦言:“33年來,每一天、每一分鐘,我都在壓力中度過,總感覺公司下一秒就要倒閉?!?/p>
復星創(chuàng)始人郭廣昌也說過類似的話:“企業(yè)家沒有放下的選擇,一旦躺平就將一無所有。”
奮斗者面臨的挑戰(zhàn),往往更復雜,也比大多數(shù)人想象的更沉重。
那我們該如何更好地關(guān)愛自己,從而才能更好地對家庭、企業(yè)乃至社會承擔責任?
一、每一個做決策管理的人,
都在用盡“洪荒之力”
1.拼到底,靠的是“心力”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曾采訪過改革開放40年中的三十多位代表性企業(yè)家。
采訪完后他感嘆:大部分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成功的企業(yè)家,他們背后經(jīng)歷的磨難,幾乎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
比如物美超市創(chuàng)始人張文中,曾經(jīng)含冤入獄7年、蒙冤12年。出獄后,他說:我還要回到原來的行業(yè),不忘初心,為民服務(wù)。并真的迅速回歸一線,重新帶隊。
200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安杰拉·達克沃思在西點軍校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個人能否成功,核心因素不是智商、情商,不是家境,也不是成績,而是他是否具備堅韌不拔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是心力的表現(xiàn)之一。心力,才是一個人最深的底氣。萬事萬物,皆由心造。你所有的選擇,根源都在你的內(nèi)心。
那么,到底是什么,賦予了一個人心力?
2.宇宙的力量,就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表面上萬物自在生長,其實都在規(guī)律中運行。規(guī)律,就是宇宙的法律。
人類社會也一樣。人看似自由,其實也要遵循規(guī)律——包括道德與法律。道德中的一部分成了明面的法律,人人都得遵守。在這之上,才是我們的發(fā)揮空間。
自律,才有自由。
宇宙萬物,包括人,都有其必然的特律。當我們把這些規(guī)律人格化、宗教化,就成了我們常說的“天命”。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這句話把宇宙規(guī)律和人的本性連在了一起——所謂“天命”,就是我們的“本性”。
人本來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既要依宇宙規(guī)律而活,也要通過自己的生活,把這種規(guī)律活出來。就像人跟植物一樣有晝夜節(jié)律,跟動物一樣會趨利避害。
但請注意:我們的本性不只是這些生存本能。宇宙還賦予了我們愛、利他、平等這些內(nèi)在的稟賦。
比如:我們追求眾生平等,宇宙本來就這樣運行;我們博愛,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以自強不息,因為“天行健”,宇宙生生不息——我們在逆境中的堅持,恰恰呼應(yīng)了宇宙本身的運行法則。
宇宙,賜予了我們本性。
所以人心人性,不只包含宇宙般的本能,也包含宇宙般的精神。
喬家大院的家訓《省分箴》中有一句:“物秉乎性,人賦于命?!比诵裕怯钪尜x予的。
因此,生命的本體就是宇宙的本體。
我們想要把本性發(fā)揮得最好,就要不斷雕琢自己,讓自己符合宇宙規(guī)律。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認清本性,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最終與事件萬事萬物和諧共處。
宇宙規(guī)律包括了一條:萬物有興有衰。我們?nèi)祟惖臅r代,有起有落。我們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該如何用自己的生命本性,接住時代的重壓與命運的挑戰(zhàn)?
3.依照宇宙的規(guī)律,發(fā)展自己的心性
有一位企業(yè)家早就悟透這一點,并把這種認知轉(zhuǎn)化為積極的人生觀。
去年12月,我?guī)б慌谖宕髽I(yè)家去日本參加筆記俠商學院Global PPE(國際政經(jīng)哲)項目游學。參訪松下公司時,我發(fā)現(xiàn):松下幸之助所提倡的“根源力”,其實就是以宇宙規(guī)律為根據(jù),發(fā)展自己的個性。
他說:“什么是宇宙的本質(zhì)?我認為一切都是依宇宙根源的力量而設(shè)置的。直說的話,根源力創(chuàng)造了自然界,也賦予自然界無數(shù)運行定律?!?/strong>
根源力創(chuàng)造了萬物,也創(chuàng)造了人,并給了人揭開這些定律的能力——以此創(chuàng)造和平、幸福與繁榮。
即使同樣是人,因被賦予的特質(zhì)不同,也就成了不同的人。你被賦予的獨特個性,就是你的生命力。但如果不按宇宙規(guī)律生存和生活,你就沒法順利走下去。
因此,松下幸之助的心法是,我們要坦誠。因為每個人都不能毀掉自己原本被賦予的個性,必須讓它順利自然生長。
我們必須以坦誠的心態(tài)去認知生命、以宇宙規(guī)律為根據(jù)發(fā)展個性——這樣才會被賜予足夠的繁榮與幸福。
因此松下認為,人生、家庭、企業(yè),凡是人計劃后的行動,都是經(jīng)營。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又窮又病、學歷低,經(jīng)歷多次經(jīng)濟恐慌和內(nèi)部危機,卻克服重重困難,成了“經(jīng)營之神”。
王陽明說:“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
松下也曾想:我一個小學沒畢業(yè)的人,企業(yè)卻能越做越好,不可思議,或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上天有任務(wù)給我。
于是,他總結(jié)出了經(jīng)營基本理念:讓客戶滿意,客戶開心。
這不就是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騰訊的“以用戶為導向”?
你幫助了客戶,客戶開心;客戶越開心,銷售額越好;銷售額好,利潤就高,才能給員工發(fā)更好的工資。所以客戶開心和你收益是掛鉤的。全公司心往一處使,大家都開心。
王陽明在龍場日子清貧、環(huán)境惡劣,卻依然自強不息。種種逆境,其實都是真實受益之處。他就思考,靠什么認識天性、實現(xiàn)稟賦、發(fā)揮自己,做到圣人?王陽明的答案是——“心”。
心從哪來?來自天性。所以他說:心即性,性即道,道即理。因此“心即理”。
王陽明龍場悟出的“心即理”,就是告訴我們要關(guān)照自心、覺悟自心,達到明心見性,“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從而成為中國繼孔子之后的第二個圣人,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
“笨人”曾國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30歲立志做圣人,經(jīng)歷諸多挫折,到48歲才幡然醒悟——從自傲苛刻的憤青轉(zhuǎn)變?yōu)轭V腔磉_之人。每一次不如意,反而讓他更理解世界、看清自己。
楊絳先生說:“人生實苦,終其一生,我們都要不斷地修煉靈魂,完善自我?!?/strong>
我心即世界。一切從心里來,只有心能悟。當心沉浸于事物中,誠意自然流淌,信念、意愿、能力也就都清晰了。
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的心性,從而認清天性和本性?
二、心力強的人,首先必須坦誠真實
對這個問題,王陽明在500年前就通過自身經(jīng)歷深入思考過,并影響了很多后來的優(yōu)秀的人。
在他人生的最后階段,他把他關(guān)于心學的思想總結(jié)成了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教像繞口令,卻藏著心力的本質(zhì),也是陽明心學的集大成總結(jié)。
簡單來說就是:
無善無惡心之體:心的本體是沒有善惡之分,心在沒有接觸外物之前,是像鏡子一樣純凈的。
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人的意念開始活動時,便會產(chǎn)生善惡之分。
知善知惡是良知:每個人天生具有分辨善惡的能力,這就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通過修行和實踐,運用良知追求善,去除惡。
我們重點解讀前面兩句。
1.“無善無惡心之體”:無私坦誠
我們的心本來是無善無惡的,沒有分別心。就像宗教所說的:一切平等,在老天眼里,不管好人壞人,都一樣給大家的田地下雨。
松下幸之助把這叫做“坦誠之心”、“素直之心”,也就是至誠之心。
至誠的心,沒有私心、沒有陰霾、不受干擾,如實地反映現(xiàn)實。所以能通過聽和看,弄清事物真實的樣子,基于事實做判斷,不受固有觀念、偏見、情緒束縛。
而如果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被已有的知識、欲望、利益、感情捆綁,就看不清事物本來的顏色。
所以至誠之心,就是沒有私心,對自己誠實,不自欺、不欺人、不感情用事、清凈無我。
擁有這樣一顆坦然的心,就能冷靜把握情感動向,不失去理智,不做蠢事。
筆記俠商學院PPE(政經(jīng)哲)導師、浙江大學哲學教授董平在課上講:對待這個世界,還原真相、面對事實,我們是有解決問題能力的——這正是陽明心學堅信“心即理”的核心邏輯。
2.“知善知惡是良知”:還原真實
王陽明一生遭遇無數(shù)未知挑戰(zhàn),不管從政還是打仗,哪怕沒有相關(guān)提前儲備的知識,最后總能成功應(yīng)對。底層支撐就是“良知”——回歸生命最本初的狀態(tài)。
生命有一個天然的目的,就是愛。
只有放掉私心,面對問題,人才必然具備解決的能力。
怎樣讓良知成為我們生活與工作的主宰?
董平教授解讀說,王陽明把良知比喻成“鏡子”。心要像鏡子一樣真實、不造假,如實、客觀、一絲不差地反映現(xiàn)實。致良知,就要像鏡子一樣:鹿是鹿,馬是馬,不指鹿為馬。
陽明先生原話是:“君子唯求其是而已”?!扒笫恰边@個詞就來自王陽明。
求是,就是求中、求正、求真,還原真相。
什么是“中”?“中”就是既不善也不惡的無是無非狀態(tài)——但恰恰這個狀態(tài),能知是知非、知善知惡。就像鏡子,空空如也,卻什么都能真實映照。
致良知,是用心直面、不掩蓋真相。比如直面煩惱。六祖惠能說:“煩惱即菩提?!碑斘覀儾缓ε?、不逃避、不推卸,在問題面前,我們反而拿回了主動權(quán)。
圣嚴法師說過: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這是處理人生困境的四步。不要企圖視而不見,不要為問題嗔怒,放下情緒,問題就不再是問題本身,而我們更會擁有解決的能力——否則問題永遠在那。
王陽明說:“汝若觀花,此心與花同時分明?!?/strong>
這就是為什么用鏡子比喻良知——如實、真實、不執(zhí)著、保持中正,從而在是非善惡中,能保持一份自己的定力。
莊子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自傷?!?/strong>
一顆清凈的心,像鏡子一樣,照見萬象而不被污染。當我們像鏡子一樣應(yīng)對生活,不被外物影響,不迎合也不抗拒也不挽留,我們才能更包容、更接納一切。
當心進入生命本源狀態(tài),心的本體是空的。這時,直面一切,其實一切都是心的投射。
這種直面能力,就是我們強調(diào)的“心之力”。這時,心智的力量才會不斷提升。
心力,從正心誠意開始。
三、如何讓心力變強大?
1.觀心
向內(nèi)走,覺察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是充滿陽光、愛與光明,還是陰暗、計較、畏縮、逃避?
古今中外很多詞都在講這件事:覺觀、覺察、觀察、審察、覺醒、開悟……
正視內(nèi)心,就像一個工程師檢查一套設(shè)備的過程。這也是自檢的過程。
南宋高僧大慧禪師說:“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功夫,常自檢點,道業(yè)無有不成。”
當我們把習慣審視別人的時間,用來檢查自己的心理活動(喜怒靜鬧),觀心就更有效。
修心法門中有一條:“無論何時與何地,當察自心何相狀?!?/strong>
要時刻覺察自己的貪、嗔、癡、慢、疑,讓心保持清凈和覺知。
2.定心
我們可以練習三種定心方法,作為行為指南針:
① 擁有相信的能力;
② 在預見性中保持腳踏實地,穩(wěn)定如磐石;
③ 把心思用于互惠共生、共同成長。
具體來說:
“相信的能力”,是指相信現(xiàn)在、未來、自己、伙伴、創(chuàng)造力,相信“相信本身”;
“預見性+腳踏實地”,是指多面對現(xiàn)實、少幻想,回到當下,與身邊的人、服務(wù)對象真正融合,保持承載力,持續(xù)精進;
“互惠共生、共同成長”,是指與人共事、與人合作、服務(wù)客戶,就要讓對方滿意,用成果換信任。你真幫了人,人也會真心對你。
這些定心方法,會帶來沉穩(wěn)的力量。減少總談問題——總談問題會讓人沮喪,過去過不去,未來不會來。
3.修心
怎么修心,讓心更穩(wěn)?
多禪定、止觀、正念、冥想、打坐,戒急戒散。心若隨境轉(zhuǎn),就會不停追浪。心該定就定、該穩(wěn)就穩(wěn),沉住氣才是長期主義。
鬼谷子寫:“氣定則心定,心定則事圓?!?/strong>
心隨境亂,萬事皆亂;境亂心安,一切皆安。
什么是禪定?就是一個人能在唯一目標上停留12秒。
12秒聽起來短,但專注已是現(xiàn)代人的稀缺品?!?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指出,當代人連續(xù)專注時長,已從2000年的12秒降到了8秒。
所以當你把全部注意力投入一個目標,就是在做正念訓練。中國傳統(tǒng)哲學稱之為“修止”。
你可以試試:想排除干擾、聚焦一件事,其實沒那么容易。要么被信息帶跑,要么腦子自己飄走。我們要做的練習很簡單:一次次把注意力拉回來。
這是一種日常訓練。練的是專注和聚焦,減少認知帶寬消耗與心理能量發(fā)散。
這就是關(guān)于“心力”的正念訓練。喬布斯是這方面高手——他關(guān)注的從來不是做一件事為了別人認可,也不是未來某個時刻,就只有當下在做的事。
所以正念、冥想、禪坐、吐納,表面練的是管理注意力、忽略干擾、守護目標,深層其實是對選擇的清醒認知。用心克服誘惑的過程,就是心力釋放、心流發(fā)揮的過程。
如果能做到,提升心力就是立竿見影的事。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心是一個人的根本問題。任何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同歸于心。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strong>
心力,才是一個人最深的底氣。它不在遠方,就在我們心中的清醒、坦誠與堅韌里。
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焦慮,而是能在焦慮中定心前行。事來如實回應(yīng),事去歸于平靜。
世界越是復雜,越要回歸簡單:回到客戶那里,回到產(chǎn)品那里,回到初心那里。
經(jīng)營企業(yè),終歸是經(jīng)營人性。而人性中最閃光的部分,恰恰與宇宙規(guī)律同頻:利他、共生、向光而行。
如果你在這篇文章中感受到心學的力量,渴望更深入地探尋陽明心學的精髓:
9月19日至21日,在貴州修文縣龍場——這個王陽明悟道之地,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董平老師,作為筆記俠PPE(政經(jīng)哲)課程25級第四模塊【方與圓·心學:重建心力】的全程授課導師,將引領(lǐng)我們在陽明心學中尋找寶貴的心力資源。
在陽明先生頓悟之地,聆聽智者講解心學真諦,與一群追求成長的第五代企業(yè)家同行切磋,這將是重建心力的最佳道場。
心學不是空談的理論,而是需要親身體證的智慧。
在陽明心學的發(fā)源地,開啟一段認知升級與心靈覺醒的旅程。
歡迎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咨詢課程負責人了解詳情。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