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參加第五屆陽明國際文化論壇暨第二十四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分兩組展開學術考察,分別前往上堡鄉(xiāng)與思順鄉(xiāng),從不同維度探尋陽明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實踐脈絡。
一組專家學者前往上堡鄉(xiāng),深入錯落有致的梯田景觀,在這片“大地藝術”中感受農耕文明的生態(tài)智慧,從具體的農事活動中體悟“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博物館,大家通過觀摩歷史文獻與農耕器具,系統(tǒng)梳理了上堡農耕體系的演進歷程,尤為關注王陽明奏立崇義縣后,移民墾荒等舉措如何促使梯田農耕體系走向成熟。
考察途中,專家學者們還品嘗了九層皮、黃元米果等當?shù)靥厣朗?,從“食依農事、味從田來”的飲食文化中,感受陽明思想中“親民務實”精神在民俗中的延續(xù)。
另一組專家學者同期赴思順鄉(xiāng),對陽明行經地平茶寮碑進行了實地探訪。在碑前,學者們撫今追昔,仿佛親見陽明先生當年運籌帷幄、戡亂安民的歷史場景,深刻領悟其如何將軍事行動與道德教化相結合,踐行“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
通過此次分路考察,專家學者們深切感受到崇義地區(qū)陽明文化與地方治理、民俗生活的深度融合,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多元立體的學術視角,也進一步促進了陽明思想在當代的活化與傳承。
在考察活動前,贛州市社科聯(lián)還召開了“陽明文化融合發(fā)展座談會”。來自省內外陽明行經地的社科聯(lián)代表、研究機構學者、企業(yè)代表及市內有關單位齊聚一堂,圍繞陽明文化資源的融合發(fā)展與轉化利用進行交流。會議旨在搭建跨地域合作平臺,推動資源互通與優(yōu)勢互補,以實現(xiàn)“1+1>2”的融合效應,為深化陽明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合作奠定基礎。
本刊綜合
編輯:張文慧
審核:楊曉斌
審簽:章麗娟
總監(jiān)制:李啟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