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點擊上方圖片,查看更多??
當7歲的小杰第三次捂著肚子走進兒科門診時,嘴角殘留的血絲嘔吐物,讓媽媽瞬間慌了神——這兩年來,孩子喊出的37次 “肚肚痛”,從來都不是撒嬌,而是胃里的 “隱形殺手” 在作祟。
檢查結果出來的那一刻,全家都陷入了震驚:小杰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這種專門攻擊胃部的病菌,竟讓全家5口人里4人“中招”。
病菌藏在“日常習慣”里,孩子感染風險高
“別小看一雙筷子,孩子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風險較高,且絕大部分成人幽門螺桿菌始于兒童的早期感染?!?臺州恩澤醫(yī)療中心兒內(nèi)科楊曉鴻醫(yī)生指著小杰的胃鏡照片解釋,孩子胃里的潰瘍已經(jīng)有指甲蓋大小,再拖下去可能引發(fā)貧血,甚至影響身高發(fā)育。而這場全家感染的 “源頭”,就藏在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jié)里:
奶奶總把紅燒肉嚼碎了喂小杰,唾液里的病菌直接進入孩子腸胃;爸爸習慣用自家筷子攪拌小杰碗里的面條,筷子上的細菌順勢“搬家”;就連全家共用的紅木筷子,也成了病菌傳播的 “工具”——這些看似充滿愛意的舉動,卻成了傷害孩子健康的 “隱患”。
14天“打怪治療”:媽媽的創(chuàng)意,成了康復關鍵
治療的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小杰要吃4 種藥,其中克拉霉素的苦味讓他每次都哭著抗拒,媽媽心疼得想減少劑量,卻被醫(yī)生及時制止 —— 藥量不足會導致病菌耐藥,后續(xù)治療更麻煩。到了第7天,孩子又因為藥物反應拉肚子,臉色蠟黃得讓人心疼。
情急之下,媽媽想出了兩個“妙招”:她買了空膠囊殼,把苦藥粉裝進去,減少苦味刺激;又畫了一張 “打怪日歷”,每天吃完藥就貼一張奧特曼貼紙,告訴小杰 “每貼一張,就打敗一點病菌”,集滿14天就能換一輛遙控車。靠著這份小激勵,小杰竟堅持完了整個療程。復查時,他的胃潰瘍徹底愈合,體重還漲了6斤。
全家改習慣:分餐、專屬餐具,半年收獲3 個驚喜
小杰的病,徹底改變了全家的生活習慣。媽媽給每個人準備了專屬顏色的餐具:小杰的藍色、妹妹的粉色,還特意給公筷套上“小黃帽”,一眼就能區(qū)分;每周日,全家的餐具都會用開水煮10分鐘消毒;奶奶喂2歲的妹妹時,再也不嚼碎食物,改用輔食剪把飯菜剪碎;爺爺想親孩子,也改成了親腳丫,避免唾液接觸。
這些看似瑣碎的改變,半年后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妹妹三次檢查都沒感染幽門螺桿菌;小杰的身高一下子長了5厘米,再也沒喊過肚痛;連爸爸的啤酒肚都小了一圈——原來分餐制能有效控制食量,不知不覺就減少了多余攝入。
醫(yī)生提醒:孩子出現(xiàn)這些信號,要警惕病菌作祟
楊曉鴻醫(yī)生特別提醒家長,別把孩子的“肚痛” 當小事,如果孩子反復出現(xiàn)腹部不適、惡心、嘔吐、打嗝等消化道癥狀,需警惕幽門螺桿菌感染。
“一旦發(fā)現(xiàn)感染,不用慌?!?楊醫(yī)生說,只要遵醫(yī)囑堅持治療,大部分孩子都能徹底康復。但更重要的是做好預防——公筷公勺、分餐制、餐具消毒、飯前便后洗手,這些簡單的習慣,才是守護全家健康的 “第一道防線”。
孩子的健康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全家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才能讓 “隱形病菌” 無處藏身,讓每個孩子都能安心吃飯、健康長大。
來源:臺州恩澤醫(yī)療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
點擊下列圖片 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