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經格局再度因為一場“外交急轉彎”吸引了輿論的目光。就在中國與英國剛剛完成第14次經貿聯(lián)委會,宣布擴大合作、互釋善意的24小時后,英國方面突然以“涉俄”為由,宣布對三家中國企業(yè)實施制裁。中方隨即作出強烈回應,要求英方立即撤銷制裁決定。這一系列變化不僅攪動了中英經貿的未來,也讓外界再次審視國際關系的復雜與多變。
中英經貿關系新局面
2024年,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ONS)數據顯示,中英雙邊貨物貿易額已突破1100億英鎊,同比增幅達12.7%。中國連續(xù)多年穩(wěn)居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伙伴。根據英國貿易部2025年7月發(fā)布的《英國對外投資與貿易白皮書》,中國企業(yè)在英國投資的直接就業(yè)崗位已超過13萬個,涉及新能源、汽車制造、金融服務、高新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
在本月倫敦召開的第14次中英經貿聯(lián)委會上,雙方達成超過20項合作備忘錄,涵蓋綠色能源、新興金融、跨境電商等領域。中國商務部在會后聲明中明確表示,將擴大自英進口、鼓勵中國企業(yè)赴英投資,并支持中英雙向投資創(chuàng)新試點。英國政府也公開表示,期待中國資本助力英國經濟復蘇,愿意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互通,為中企在英發(fā)展提供便利。
這些數據和聲明,彰顯了中英雙方對深化經貿合作的高度期待。英國商貿大臣凱爾在發(fā)布會上直言:“中英合作進入全新階段,英方將竭力為中國投資者提供更優(yōu)營商環(huán)境?!?/p>
制裁突如其來,合作氛圍驟然生變
就在合作氣氛剛剛升溫之際,9月12日上午,英國外交部突然發(fā)布公告,宣布對三家中國企業(yè)實施制裁,理由是涉嫌向俄羅斯軍方提供關鍵物項。此次制裁名單涵蓋電子元器件、高科技材料等領域的中國企業(yè),涉及金額超過2.7億英鎊,直接影響英中相關貿易合同的履行。
英國方面在公告中稱,此舉旨在“維護國際安全與規(guī)則”,但并未公布具體證據,也未與中方進行事先溝通。市場反應迅速,多家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涉華企業(yè)股價出現波動,部分本土企業(yè)高管表示“極度困惑”,擔心中英新簽的合作協(xié)議會因此擱淺。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國內主流媒體對政府此舉看法分化?!督鹑跁r報》發(fā)表社評稱,英國此時選擇“制裁”與“招商”并行,容易讓投資者產生觀望情緒。倫敦金融城多家銀行也向英國央行遞交報告,稱中英金融領域部分合作項目已被投資方要求暫緩。
中方態(tài)度堅決,聲明與行動并舉
制裁消息一出,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立即發(fā)表嚴正聲明,明確指出英方做法“缺乏國際法依據”,本質上是單邊主義行徑,嚴重損害中國企業(yè)的正當權益。中國商務部隨即發(fā)布通報,要求英方“正視錯誤,立即糾正”,并明確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wèi)中企合法權利的權利。
在外交層面,中方重申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中國始終主張勸和促談,從未向任何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出口。”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最新表示,英國制裁“既無事實依據,也無國際共識”,敦促英方回歸理性合作軌道。
與此同時,中方還通過多渠道向英國工商界釋出信號,表明中國企業(yè)對在英業(yè)務的關注和風險評估將“更加審慎”。多家中資企業(yè)負責人表示,近期將重新審視在英國的新投資項目,部分已與英國本地合作方協(xié)商“暫緩推進”。
英國本土企業(yè)受沖擊,市場信心動搖
英國國內企業(yè)對此事件反應強烈。以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為例,曼徹斯特一家華人企業(yè)原計劃于2026年在深圳設廠,受制裁影響,投資人已表示將“暫停決策,重新評估風險”。倫敦金融城多家銀行原本正在推進的人民幣清算與跨境金融合作,也因制裁事件被總部要求“暫緩對接”。
英國工商總會(CBI)在一份內部評估中指出,2024-2025年英國吸引的中國直接投資金額環(huán)比增長超過16%,但近期政策不確定性顯著加劇,企業(yè)信心受到沖擊。CBI警告,若雙邊關系持續(xù)緊張,英國制造業(yè)、金融服務、新能源等領域都可能失去來自中國的關鍵合作機遇。
有業(yè)內專家分析,英國選擇在中英經濟互動關鍵節(jié)點“翻臉”,核心原因在于其對外政策的“兩難困境”——既希望借助中國投資拉動經濟,又擔憂與美國等傳統(tǒng)盟友在涉俄等問題上立場不一致。正如《經濟學人》雜志評論:“英國欲在大國博弈中兩頭獲利,結果極可能失去兩邊的信任?!?/p>
英方舉動背后的深層邏輯
回顧歷史,中英經貿合作一直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自2016年“黃金時代”提出后,雖然雙方經歷過多次摩擦,但始終保持著高頻率的經貿往來。2023年英國對華出口總額已達320億英鎊,新能源、金融、醫(yī)藥等成為主要增長點。
9月的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fā)廣泛爭議,不僅因為其對經濟層面的直接沖擊,更因為它揭示了英國對外政策的搖擺和短視。英國想要在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之間“平衡”,但現實中兩者難以兼得。
事實上,英國國內通脹壓力依然高企。根據2025年8月英國央行最新報告,能源價格同比上漲近2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已連續(xù)第7個月保持在4%以上。英國政府迫切需要外資支持本土產業(yè)升級與綠色轉型,而中國在這一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和資金。
然而,英方政策的反復和不確定,直接影響了中國企業(yè)的投資預期。最新一份由倫敦商學院發(fā)布的跨國企業(yè)信心指數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企業(yè)對英國市場的信心指數首次跌破60點(滿分100),創(chuàng)下近五年新低。
多位專家認為,如果英國繼續(xù)將經貿合作與地緣政治博弈混為一談,不僅中國企業(yè)會“用腳投票”,歐洲其他國家也可能趁機吸引中國資本。
合作還是對抗?中英關系的未來走向
產業(yè)界普遍擔憂,英國此次制裁將成為中英經貿關系的“分水嶺”。一旦信任基礎被削弱,英國本地項目融資、創(chuàng)新孵化乃至就業(yè)市場都將受到波及。
英國知名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近日發(fā)文提醒,英國對中國的制裁舉措應“充分評估經濟后果,避免因短期政治考量損害長期國家利益”。
從全球視角看,英中關系的走向備受國際社會關注。歐洲多國媒體普遍認為,英國在中英經貿合作與美國地緣政治壓力之間“左右為難”。德國、法國近期已紛紛加碼對華合作項目,試圖在新能源、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領域吸引更多中國資本。英中關系若持續(xù)緊張,恐將錯失在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的關鍵機遇。
參考資料:英國宣布制裁三家中國實體,中使館:堅決反對,已向英方嚴正交涉
2025-09-12 22:14·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