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的舊中國時期,當時封建帝制剛剛崩塌,而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整個民族陷入集體的迷茫與困頓。就在外有列強環(huán)伺、內有軍閥混戰(zhàn)、民眾在麻木與苦難中掙扎時,一個削瘦的身影拿起筆桿,用犀利的筆鋒剖開社會膿瘡,在黑暗中刺破重重陰霾,為百姓思想帶去光亮,他就是魯迅。
魯迅本來出身富貴,然而年少時經(jīng)歷了家庭衰落,父親病重時讓他嘗盡了白眼。父親病逝后又讓他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當他帶著救死扶傷的理想前往日本學醫(yī)時,一次觀影經(jīng)歷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在日本幻燈片里看到中國人被日軍處決,而圍觀的其他中國人卻熟視無睹,這一幕讓他感到非常震撼和不理解。
那時他深刻意識到,身體強健并非救國之本,只有喚醒民眾靈魂才能真正拯救國家,于是他棄醫(yī)從文,從此踏上改造“國民精神”的艱難征程。那時的他就像外科醫(yī)生一般,用冷靜與犀利剖析著民族肌體上潰爛已久的傷口,而手中的筆則成為他刺向黑暗世界最鋒利的解剖刀。
《狂人日記》一面世就劃破了舊中國文學的黑暗天空:他通過一個“狂人”的視角,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壓迫與剝削本質,讓人看到隱藏在禮教面具下的殘忍與虛偽;通過底層百姓的無奈反問,讓無數(shù)讀者在振聾發(fā)聵的聲音中,開始反思自己所處社會的黑暗與不合理。
《阿Q正傳》更具有那個時期的代表性,生動表現(xiàn)出舊中國底層百姓的麻木心態(tài)和普遍現(xiàn)象——阿Q在面對迫害和屈辱時,總是以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麻痹自己,每次他被打后都會說“兒子打老子”,這種自欺欺人的可悲行為,表面看著“樂觀”,但讀者在笑過之后陷入沉思,會深刻意識到,必須改變這種國民性弱點,才能實現(xiàn)民族振興。
除了用小說“療救”當時的民眾思想,魯迅的雜文也直擊敵人的要害,讓世人看到一個清醒靈魂在民族危難之際最直接的戰(zhàn)斗姿態(tài)。在《紀念劉和珍君》中,他對反動政府的暴行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他一邊為烈士鳴冤,一邊用文字喚起民眾覺醒和反抗意識,激勵人們勇敢面對現(xiàn)實,為正義而戰(zhàn)。
魯迅非常重視培養(yǎng)新生力量,他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引進新的文藝理論,不遺余力地扶持后輩作家,并且為他們提供創(chuàng)作的平臺和機會。他從不以導師自居,而是與后輩一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新一代青年作家逐漸在中國文學舞臺上嶄露頭角。
魯迅通過與不同思潮論戰(zhàn),不斷澄清和深化自己的思想立場,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在面對不同政見的人時,他又展現(xiàn)出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他堅信“一笑泯恩仇”,即使在一些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中,他也能以民族大義為重,與曾經(jīng)的對手化解矛盾,共同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努力。
1936年10月19日,當這位民族斗士逝世時,上海市萬人空巷,自發(fā)的送葬隊伍綿延十幾里,一面“民族魂”的白色旗幟覆蓋在他的靈柩上,這是民眾對他最崇高的敬意,也是對他一生貢獻的最佳詮釋。
魯迅的精神遺產(chǎn)已經(jīng)深深融入中國文化血脈,世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民族氣節(jié),他永不妥協(xié)的批判立場和獨立思考的精神資源,正是“民族魂”的意義所在。即使在今天,當我們面對社會不公、文化惰性和道德困境時,這位民族英雄的文字依然具有驚人的現(xiàn)實意義,他的“橫眉冷對”風骨與“孺子?!本瘢廊皇侵R分子立身處世的楷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