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上,林徽因在中國建筑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1955年4月1日,隨著她的離去,整個文化界都震動了。丈夫梁思成肯定接受不了,整天呆坐著,好友金岳霖也是捂著胸口,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而且在她去世之后,她還有5個待遇,這可是一般人都享受不了的,尤其是最后一個,很特殊,也很難重現(xiàn)!
林徽因的5項待遇
第一項待遇,是來自國內外的頂級報紙。
林徽因去世次日,《人民日報》在頭版正中央,以肅穆黑框鄭重刊登其離世噩耗。能上《人民日報》頭版,基本就等同于國家蓋章認定的英雄人物。
普通大學教授去世,消息最多也就在報紙的角落里占一小塊地方??梢哉f林徽因對國家的貢獻有多么重要。
另外讓人驚訝的是,時間過去了六十多年,到了2018年,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竟然為她補發(fā)了一篇訃告。
一家世界級的報紙,為一個已經(jīng)去世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建筑師補發(fā)訃告,這在新聞史上都極其少見。
原來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林徽因就用英文寫了一本《中國建筑史圖錄》,里面用極為精準的手繪圖,畫出了佛光寺大殿的斗拱、應縣木塔的復雜構造。
這本書后來被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看中并出版,直到今天,還是美國許多大學建筑系學生的必讀經(jīng)典。
第二項待遇,是來悼念她的陣容。
這份十三人的名單,放在任何時候看都足夠震撼。里面有北京大學的校長周培源,有清華大學的教授錢偉長,還有中央美院的院長張仃,以及后來設計了人民大會堂的建筑大師楊廷寶。
這些人不僅是各自領域的頂尖學者,更是國家倚重的科學泰斗。
周培源,堪稱中國核物理的奠基者之一。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林徽因的親家公。
在這些人中,最特別的當屬哲學家金岳霖。他與林徽因夫婦做了二十多年的鄰居,感情很深厚。
追悼會上,他送上的那副挽聯(lián):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后來被許多人誤傳是徐志摩寫的,其實是金岳霖化用了林徽因當年為兒子寫的詩句。
能讓這么多學界泰斗心甘情愿地聚在一起為她操持后事,足以看出林徽因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第三項待遇,來自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
林徽因追悼會上,有一個頗為矚目的花圈。就是彭真以個人名義敬送,挽聯(lián)上“林徽因同志千古”這幾個字,更是出自他的親筆,于肅穆氛圍中添了幾分莊重。
現(xiàn)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這差不多相當于一位市委書記,以私人的身份去參加一位普通學者的葬禮。要知道,在工作中,林徽因和彭真可沒少吵架。
五十年代初,北京城面臨大規(guī)模改造,對于是否要拆除古城墻和城樓,林徽因的態(tài)度異常堅決。她躺在病床上,給彭真寫信,質問他:“你們今天把真古董拆了,將來要蓋個假古董,上哪兒去找樣子?”
當她聽說永定門城樓即將被拆毀時,更是在一個凌晨四點的寒冬,裹著棉大衣就趕到了施工現(xiàn)場,舉著測繪圖紙擋在推土機前,試圖阻止拆除。
雖然最后城樓還是沒能保住,但這種對工作的執(zhí)著和專業(yè)精神,卻讓彭真深感敬佩。
他亦銘記,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之際,林徽因抱病在身,數(shù)月間日夜加班修改圖紙。她雙眼紅腫似桃,只得靠濕毛巾敷眼稍作緩解,而后強撐著繼續(xù)投入工作。
這種超越工作分歧的相互尊重,讓彭真在林徽因走后,親手寫下了那幾個字,送她最后一程。
第四項待遇,是她被安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
八寶山公墓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建立,是用來安葬國家領導人、開國元勛和革命烈士的地方,普通知識分子想要安葬于此,需要經(jīng)過非常嚴格的審批。
而林徽因能夠長眠于此,不僅是因為她的貢獻,還有一個更特殊的原因,八寶山公墓本身就是她主持設計的。
1949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指定要建設八寶山公墓,在挑選設計師時,所有人都推薦了林徽因。她抱病接下任務,將整個墓園劃分成六個區(qū)域,用松柏作為天然的屏障。
由于肺病嚴重,她常常只能躺在擔架上被抬到工地,指揮工人們移栽古樹,還細致地要求每一座墓碑之間的距離,必須能讓陽光毫無遮擋地照在碑文上。
她或許沒有想到,僅僅六年后,自己也會成為這片親手設計的土地上安息的一員。她的葬禮那天,前來送行的人排了足有兩百米長,就連平時在工地上和她爭論過的老工匠,都紅著眼眶來送別。
第五項,也是最特殊的一項待遇,是她的墓碑。
這塊墓碑別具一格,并非尋常石碑。它曾是雕刻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花紋時的試刻樣本。
林徽因生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主要負責碑座浮雕紋飾。
為了找到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氣節(jié)的圖案,她帶著團隊深入研究敦煌壁畫,最終從中提煉出了蓮花、牡丹、菊花等傳統(tǒng)花卉的組合樣式。
她還親自跑到北京房山的采石場挑選漢白玉石料,甚至因為石塊太大,差點被滾落的石料壓傷腳。在正式雕刻紀念碑之前,團隊試刻了幾塊樣品。
林徽因去世后,經(jīng)過中央特批,將其中一塊保存最完整的花卉紋樣試刻碑,稍作修改后,用作了她的墓碑。
如今,在這塊特殊的墓碑上,還能清晰地看到花卉圖案修改前的痕跡。
用國家級工程的試制品來做墓碑,這在中國近代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例子了。這塊凝聚了她最后心血的漢白玉,成了她永恒的名片。
她為什么能得到這些待遇
林徽因能得到這些常人難以企及的待遇,靠的不是她的家世,也不是她與文人墨客的風流韻事,而是她實實在在的貢獻。
建國之初,國家要設計國徽,林徽因和梁思成帶領清華大學團隊拿出的方案,其中的齒輪和麥穗元素,最終成為了國徽的經(jīng)典組成部分。
為了挽救瀕臨失傳的景泰藍工藝,她拖著病體跑遍了北京城,四處尋訪老工匠,還親自設計新的紋樣和器型,幫助這門古老的手藝重新煥發(fā)生機。
更不用說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難的歲月里,她和梁思成一起,踏遍了中國十五個省份的窮鄉(xiāng)僻壤,實地測繪了2000多處古建筑。
于山西深山之中,他們找到了唐代木構建筑佛光寺。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如有力鐵拳,一舉粉碎了日本學者“中國已無千年木構”的狂妄斷言。
她用詩人的浪漫情懷去守護著這些古老的建筑,又用工程師的嚴謹精神去傳承著工匠的技藝。
這樣的人,當她離開時,整個時代都會為她致敬。她毫無保留地將自身才華傾付于國家與民族。其價值,似不朽的銘文,深深鐫刻在祖國的壯麗山河間、璀璨文明里。
不僅如此,她的一家對國家也還有著極大的貢獻,父親林長民,是民國初期的政治家,參與過《臨時約法》,直接推動了五四運動,早年還留學日本,后來成為外交家,這些都對林徽因有著極大的影響。
另外她的堂叔林覺民,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犧牲者。另外就連她的弟弟也在飛機上犧牲了。
再加上她在建筑上的影響力,她值得這樣的待遇!
結語
林徽因是一代才女,也是有名的建筑大師,她的家族包括她自己都為國家做出了貢獻,遠不是那些所謂的“名媛”所能比的。得到國家的認可,是她應得的!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