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靜美,人生沉靜。七十光陰過后,不是失去,而是收獲另一種豐盈。
我常在公園長椅上遇見老陳,七十有三的他總面帶從容微笑。那天他告訴我:“到了我這年紀,已經(jīng)是‘四無人士’了——無工作纏身、無兒女繞膝、無父母牽掛、無健康憂慮。”
我詫異:“為何無健康憂慮?”他豁達一笑:“不是不生病,而是不再為健康焦慮。接受年老的變化,反而心安了。”
01 歲月洗禮,何為“四無”
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雖不罕見,卻仍是重要分水嶺。“四無”狀態(tài)悄然來臨:職業(yè)生涯圓滿落幕、子女已成家立業(yè)、父母大多已經(jīng)離去、身體機能自然衰退。
這并非貶義,而是生命周期的自然階段。心理學教授李衛(wèi)國指出:“老年人若能正確認識‘四無’階段,反而能獲得前所未有的心靈自由?!?/p>
老陳的日記本里寫著:“曾經(jīng)為工作失眠,為孩子操心,為父母健康奔波,為自己身體擔憂。如今這些牽掛一一卸下,竟是平生最輕快的時光?!?/strong>
02 智慧生活,踐行“四不”
面對“四無”狀態(tài),智者選擇“四不”之道——不糾結、不干涉、不抱怨、不畏懼。
不糾結過往。人生難免遺憾,但七十之年,與自我和解是最好的禮物。鄰村王老太至今懊惱年輕時未考上大學,每每提及便情緒低落,影響了現(xiàn)在的生活。
不干涉子女。劉大爺每天給兒子打三個電話指導生活,最終兒子不堪其煩。老人需要明白:愛是守望而非掌控。
不抱怨現(xiàn)實。身體漸衰是不爭的事實,與其抱怨不如適應。趙老師退休后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現(xiàn)在不僅能視頻聊天,還在網(wǎng)上學習課程。
不畏懼未來。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坦然面對才能享受當下。老陳組織了一個“夕陽紅旅行團”,帶著一群七旬老人游歷山水。
03 內心豐盈,靜待花開
七十歲的精彩,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不做什么。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長達85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晚年生活的幸福感主要來自于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的心態(tài)。
“四不”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人生智慧的升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寫道:“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這種寧靜致遠的心態(tài),治愈了無數(shù)人的焦慮。
老陳的書架上擺著他學國畫的工具、朋友送的書本和與老伴旅行的照片?!澳贻p時為生存奔波,現(xiàn)在終于能為生活而活?!?/strong>
04 余生很貴,請別浪費
進入七十歲,每一天都是生命的饋贈。踐行“四不”哲學,不是退縮,而是換種方式與世界相處。
不與人爭。明白了萬物有時,各得其所。與君子不爭名,與小人不爭利,與天地不爭巧。
不為事擾。閑事少管,閑話少說,閑心少操。這不是冷漠,而是明辨什么是自己能夠影響和改變的。
不以物喜??吹檬?,知足常樂,內心平和才是最大的財富。
不懼孤獨。學會與自己相處,在寧靜中發(fā)現(xiàn)生命深處的喜悅。
老陳最后告訴我,他最近開始學習鋼琴?!捌呤畾q開始學琴晚嗎?”他自問自答,“比起不去學,現(xiàn)在開始一點都不晚?!?/p>
公園里,秋風拂過銀杏樹,金黃葉片緩緩飄落。幾位老人正在石桌上下棋,從容淡然。他們曾經(jīng)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如今是通透的生活智者。
人生入秋,不是凋零,而是成熟。 七十之年的“四無”是自然的禮物,“四不”是智慧的回應。余生珍貴,放下該放下的,守住該守住的,如此便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