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立即收聽
“與農貿市場相比,‘硬折扣'超市能提供更穩(wěn)定的低價;與傳統(tǒng)商超相比,它極簡直接的風格疊加數字化能力,讓貨品匹配更精準、購物更高效。”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外賣大戰(zhàn)的“到家”戰(zhàn)火還在燃燒,巨頭們又圍繞“到店”打了起來。
9月10日,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圖上線“掃街榜”功能,當天就吸引了4000萬用戶涌入。這意味著,美團派系的大眾點評,在一天之內就丟掉了“國內最大美食榜”頭銜。
打“到店”之前,還有一處伏筆——巨頭們親自下場“開店”了。
8月中旬,京東在河北涿州開出首家“京東折扣超市”,緊接著29日,就在劉強東于街頭與群眾共飲散裝白酒的當天,京東又在宿遷連開4家新店。
京東折扣超市持續(xù)優(yōu)惠顧客盈門
幾乎同時,阿里將旗下的“盒馬NB”正式升級更名為“超盒算NB”。這里的“NB”取自“Neighbor Business”(鄰里商業(yè)),品牌煥新后,近期一口氣在江浙滬10座城市亮相,連開17家新店。
美團也不遑多讓,自營品牌“快樂猴”首店,選在了阿里總部所在地杭州。
雖然各自的表述略有不同,但三巨頭開店時都強調了“源頭直采”和“天天低價”,疊加“直營”的噱頭,這些新店人氣爆棚——據媒體報道,京東涿州店開業(yè)頭兩天就吸引了10萬人次,相當于當地主城區(qū)近六分之一的居民前來購物;美團快樂猴出現了“每15分鐘就要補一次貨”的火熱場面。
美團旗下折扣超市“快樂猴”全國首店
很快,商業(yè)觀察者們就判斷,這樣的開店方式,其實就是“硬折扣”模式在國內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
所謂的“硬折扣”,相對于短期促銷的“軟折扣”,是一種長期的“低價不低質”。
上半年是外賣大戰(zhàn),最近又重啟團購大戰(zhàn),這個不在聚光燈下的“折扣超市”戰(zhàn),又是怎么一回事?
硬折扣店,為何火爆?
帶著好奇,小巴實地走訪了美團在杭州的首店及其周邊,有幾個發(fā)現:
直觀感受是,店面風格簡潔,大約1000平米的空間,沒有復雜裝修,貨架整齊利落。頭頂顯示屏滾動播放著蔬果農藥檢測結果,隨處可見的“9塊9”“X折”價格貼紙,粗暴卻醒目。
其次,是選品相對聚焦,布局暗藏心思。不同于傳統(tǒng)大賣場的琳瑯滿目,美團店一進門就是人流最密集的蔬果肉蛋區(qū)——“15分鐘補貨一次”大概就發(fā)生在這里,用低價生鮮引流意圖非常明顯。
再往里面走,是包裝零食、日用品區(qū),客流會稍少些;而且能感受到,自營或定制產品占比不低。顯然,這類標品毛利更高,是平衡整體利潤的關鍵。最后的旁邊有一排自助結賬機器,設計不花哨,很接地氣。
圖源:小紅書
出店后,小巴還逛了周邊的農貿市場,這里人氣反差極大,冷清了不少——看來這種“天天低價”的超市,確實戳中了附近居民的需求。
有網友反饋,巨頭們賣的蔬果生鮮,能比當地常規(guī)零售價低15%—20%;甚至有人提到,家庭日常購物在這里能比其他店省近一半。
還有評論形容:這些店就像“把批發(fā)市場搬進了城里”——來這兒不是為了“逛”,而是為了“完成任務”,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買齊日常生活必需品。
很自然的,這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硬折扣店”的長期低價,是如何實現的?
簡單點說,巨頭們用強大的數字化選品和供應鏈整合能力,大幅壓減甚至跳過了傳統(tǒng)零售的諸多中間環(huán)節(jié),新建了一套“降成本體系”?!坝病钡暮诵模褪怯霉S價、精選商品、高效物流這套組合拳,把價格打下來。
在采購端,硬折扣店普遍采用F2C(即從工廠直達消費者)模式,直接對接產地或工廠。以生鮮果蔬等產品為例,通過源頭直采確保新鮮的同時,也砍掉了中間批轉費用;對于包裝商品,定制生產與自有品牌消除品牌溢價和渠道加價,可以從源頭控制成本——比如“超盒算NB”,其自有產品占比高達60%。
杭州盒馬供應鏈中心
其次,通過精準聚焦高頻剛需商品,規(guī)?;少弾淼凝嫶笥唵瘟颗c高度計劃性,把平攤到單品的原料、生產及人力成本壓縮到了極致。
到了門店運營環(huán)節(jié),生鮮果蔬直接用周轉筐陳列,零食日用等商品就地開箱銷售;“去裝修化”的極簡風格,節(jié)省物料與開店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后續(xù)理貨、維護的人工投入。
與這套邏輯相匹配,硬折扣店的核心目標人群,正是對價格敏感、又追求 “質價比”的普通日常家庭。而深入社區(qū)的選址,既能借助大量客流實現薄利多銷,還能憑借極高的商品周轉率——尤其是蔬果生鮮類,讓食材始終保持新鮮。
由此,一條清晰的商業(yè)正循環(huán)隨之形成:低價吸引客群,高周轉維持品質,好口碑進一步強化復購,最終實現“性價比”與“質量”的良性互促。
舊瓶如何裝新酒?
實際上,硬折扣在海外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以德國的ALDI、Lidl為代表,在歐美已經發(fā)展出成熟的商業(yè)模式。
2019年,ALDI進入上海,開局雖創(chuàng)下“上午開業(yè)、下午斷貨”的盛況,但熱度未能持續(xù)。隨后幾年,其增長明顯陷入瓶頸,未能實現規(guī)模化擴張。
上海ALDI超市內眾多顧客正購物
外國品牌的水土不服有多重因素。
◎首先是理念,對中國大部分社區(qū)老百姓而言,“便宜”之外,“高頻次、小批量、重鮮度”是普遍的購物習慣。同時,中國城市的格局和人口密度,也有別于海外的“地廣人稀”。
在歐美,硬折扣店的定位是“窮人超市”,選址偏遠、裝修簡陋,驅動低價靠90%的自有品牌。但到了中國,洋超市的自有商品,在老百姓心里抵不過海天、金龍魚等知名品牌。同時,開在社區(qū)商業(yè)中心走精致路線的Aldi,讓中老年人覺得“價格肯定貴”,讓年輕人又覺得不如盒馬、山姆“有格調”。
再加上,中國一線城市高企的租金與人力成本,國外硬折扣品牌既要兼顧進口商品,又要對接本地供應鏈,運營效率遠低于本土品牌。而較少的門店數、有限的采購量,讓缺失規(guī)模效應的它們難以降本,最終陷入“越低價越虧損”的惡性循環(huán)。
行業(yè)數據顯示,硬折扣本身利潤率極低,平均僅1.5%—5%。ALDI在華表現最佳時也僅5%,部分地區(qū)甚至低至2%—3%。
與之對應的,是沿用歐美“大包裝、低頻次、驅車囤貨”購物模式的山姆和Costco。它們將客群精準鎖定在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中產偏富家庭,其選址于城市郊區(qū),依托全球供應鏈保持品類齊全,并以“會員制+品質升級”為賣點。這種模式與主打“效率革命+社區(qū)普惠”的硬折扣店形成了顯著區(qū)別。
山姆會員店顧客驅車進行囤貨
在國內,與硬折扣模式較為接近的,是同樣立足社區(qū)、瞄準家庭消費、強調“性價比”的永輝超市。然而,作為傳統(tǒng)商超代表,永輝走的是“大而全”路線,SKU多達數萬個,以滿足一站式購齊需求。其商業(yè)模式,主要依賴龐大渠道網絡向品牌方收取“攤位費”,并憑借采購優(yōu)勢提供折扣。相比之下,硬折扣則類似小而精的“工廠直營店”。二者之間的差異,堪稱一場“渠道為王”與“商品為王”的較量。
現階段,互聯網巨頭之所以在諸多模式的競爭之中選擇以硬折扣切入,可能也是感受到了供需的變化與科技賦能的趨勢。
中國消費者協會2025年報告指出,“性價比”已成為消費決策的首要考量,“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成了大眾的普遍心態(tài)。同時,市場還呈現出典型的“K型分化”:高端需求依然旺盛,而基礎日用消費則日趨理性。“該省省,該花花”成為年輕群體的消費態(tài)度,而硬折扣所主打的“低價優(yōu)質”,正好切中了這一結構性變化。
◎其次,供給與渠道能力接近就位。隨著數字化和AI技術不斷推進,互聯網巨頭積累了足以顛覆傳統(tǒng)零售的能力。借助大數據分析,門店可精準預測區(qū)域偏好,實現“千店千面”的精細化運營——這不僅大幅降低了試錯與滯銷風險,也對數字化能力滯后的傳統(tǒng)商超構成降維打擊。
更重要的是,硬折扣店并不止于線下銷售節(jié)點,還可成為即時零售的前置倉與履約樞紐。“店倉一體”模式,能提升外送效率、壓低末端運營成本,在戰(zhàn)略層面與三巨頭當前的“外賣大戰(zhàn)”形成呼應。
盒馬的配送員
圖源:網絡
或許是參考了外國品牌的水土不服,本土玩家在入場時也主動迭代,推出了規(guī)模更小、成本更低、更聚焦高頻剛需的新店模型,用極致性價比應對市場“K型分化”。
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從潛力來看,當前中國硬折扣店滲透率僅8%,遠低于德國的42%、日本的31%,增長空間可觀。目前市場上,除了ALDI,還有鳴鳴很忙等零食硬折扣品牌,以及浙江聯華福德超市這類區(qū)域性代表,但尚未形成全國性龍頭。
不過,藍??臻g的釋放并非易事,無論是品類拓展,還是下沉市場擴張,都繞不開對本土成本結構、消費文化與競爭生態(tài)的深度適配。
又又又是這三家
不難預見,如果下沉市場的爆發(fā)力和適應性得到初步驗證,巨頭們會加速復制和擴張。那么到時候,美團、京東、阿里(盒馬)在硬折扣賽道又各自有什么優(yōu)勢和短板?
先看京東,它在三者中門店面積與SKU數量最為突出,核心優(yōu)勢源于深厚的自營采銷體系和龐大的物流基礎設施。試水階段,京東將門店設于下沉市場中心商圈,意圖依托物流樞紐實現高效運營,并與京東七鮮等業(yè)態(tài)形成互補。
京東物流智能物流樞紐
不過,“大店模式”也意味著更高的租金成本與運營復雜度,需要極高客流和周轉率才能維持盈利。而在下沉市場,消費者對價格往往極為敏感。
盒馬的優(yōu)勢,在于生鮮領域的長期積累與高占比的自有品牌,以及阿里生態(tài)的流量支持與餓了么的配送能力。截至目前,從“盒馬NB”升級而來的“超盒算NB”門店總數已接近300家,擴張迅速。
它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實現“超盒算NB”與盒馬鮮生等原有業(yè)態(tài)的協同與差異化定位,避免“左右互搏”的同時,在快速擴張中維持門店管理與服務質量的穩(wěn)定。
最后是美團,它有成熟的即時配送網絡、本地生活流量入口以及強大的地推團隊。但作為線下零售的新參與者,其在商品研發(fā)與供應鏈深度方面仍需時間積累和驗證,特別是生鮮品類的損耗控制能力,更是直接影響硬折扣店的盈利水平。
美團的地推站點
圖源:網絡
盡管策略有別,但三巨頭共同面臨著在極薄利潤中實現可持續(xù)盈利的挑戰(zhàn)。即便跑通了單店或單區(qū)域的生意模型,后續(xù)的同質化競爭與價格戰(zhàn)也不可避免。想要破局,就得打造出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與鮮明的品牌認知。
總而言之,硬折扣模式正是新玩家們整合了資本、數據與供應鏈優(yōu)勢后,以極致效率切入市場、搶占高頻剛需民生消費領域的利器——與農貿市場相比,它能提供更穩(wěn)定的低價;與傳統(tǒng)商超相比,它極簡直接的風格疊加數字化能力,讓貨品匹配更精準、購物更高效。
本篇作者| 袁一音|責任編輯|徐濤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南極,是世界的盡頭,也是內心的起點。 對企業(yè)家來說,南極之行看似是一場遠離商業(yè)場的 “極地之旅”,實則是一次深度的 “經營認知升級”。 11月29日—12月13日,跟激蕩商學一起前往南極,讓思維回歸本源。
點擊圖片▼立即報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