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9月11日上午8點,加利福尼亞州帕姆代爾的天空劃過一道沉默的黑影——美國空軍第二架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穩(wěn)穩(wěn)升空,在一架F-16D戰(zhàn)機的伴飛下轉向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這架編號T-2的測試機全程未收起落架,首飛動作謹慎而平穩(wěn),但它的起飛背后,是一場加速推進的戰(zhàn)略威懾競賽。
和2023年首飛的第一架B-21相比,這架新轟炸機外表低調了許多。機頭下方不見了橙色的試飛空速管,尾部也沒有拖錐裝置,連首架機頭上的諾格測試徽章也省去了。這些細節(jié)變化暗示著,B-21的飛行測試已跨過基礎性能驗證階段,正在向任務系統(tǒng)和武器集成深度推進。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透露,基于首架原型機T-1的數(shù)據(jù),額外測量設備已不再必要。
美國空軍部長特洛伊·邁因克毫不掩飾對進展的滿意:“兩架B-21同時投入飛行,測試進度簡直坐上火箭!” 眼下,T-1和T-2兩架飛行測試機共同駐扎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另有G-1、G-2兩架地面測試機同步開展試驗。這種多機并行、數(shù)字賦能的測試模式,大幅壓縮了研發(fā)周期。
B-21的研發(fā)節(jié)奏確實打破歷史紀錄。從2015年立項到2023年首飛,僅用時8年。對比一下:俄羅斯圖-160轟炸機從立項到首飛花了14年,美國B-2更是用了22年才服役。這背后是“數(shù)字工程”的全新研發(fā)模式——通過計算機建模和虛擬測試替代傳統(tǒng)實物樣機,邊試飛邊優(yōu)化,甚至部分測試機可能直接轉為量產機型。
至于B-21的真實戰(zhàn)斗力?官方披露不多,但信息拼圖逐漸清晰:它的翼展超40米,最大起飛重量約82噸,配備兩臺渦扇發(fā)動機,能攀升至1.8萬米高空,最大航程約8000至9000公里。機腹彈艙可攜帶約9噸彈藥,既能用常規(guī)導彈實施防區(qū)外打擊,也可掛載核武器執(zhí)行臨空轟炸。其隱身能力被稱為“全譜系最強”,進氣道設計、機身涂料、翼身融合度均比B-2更進一步,甚至在紅外和可見光波段也力求“隱形”。
更值得關注的是它的“大腦”。B-21采用開放系統(tǒng)架構,軟硬件都能隨時迭代升級。它不僅能獨立作戰(zhàn),還能充當空中信息樞紐,指揮“忠誠僚機”和無人機群協(xié)同穿透防線。美軍明確提到,它將來會優(yōu)先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qū)。
價格也是關鍵一環(huán)。B-2單架成本高達24億美元,天價導致最終只生產了21架。而B-21目標單價控制在6億美元左右,維護成本比B-2低75%。美軍計劃至少采購100架,未來可能增至200架,用以取代B-1B和B-2,與延壽升級的B-52J共同組成未來轟炸機梯隊。
盡管測試順利,挑戰(zhàn)依然存在。新型隱身涂料的實際維護性、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下的可靠性、以及無人僚機協(xié)同戰(zhàn)術的成熟度,都需要更多驗證。美軍希望2030年代初形成戰(zhàn)斗力,但具體時間表仍未公開。
第二架B-21升空,意味著美軍隱形轟炸力量建設邁入新階段,從試驗室到戰(zhàn)場,B-21不僅關乎技術突破,更映射出大國競爭背景下“穿透性制空”作戰(zhàn)理念的緊迫落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