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小區(qū)的樓道里,墻皮像被歲月啃過的樹皮,一片片卷著邊兒。
81 歲的劉蘭芳踩著樓梯上來,紅色的美甲在昏暗里閃了下光,手里攥著的帆布包蹭過堆在角落的廢紙箱 —— 那是她攢著賣錢的。推開家門,綠色塑料小圓桌上還攤著昨晚沒寫完的稿子,桌角的搪瓷杯印著褪色的 "為人民服務(wù)",而手機里,喜馬拉雅 "劉蘭芳百姓書場" 的 230 萬粉絲還在催更新段子。
誰能想到,這個住老破小、精打細算的老太太,就是當年讓全國人守著收音機聽《岳飛傳》的 "評書皇后"?更沒人知道,她那本寫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筆記本里,藏著比說書更動人的人生故事。
陋室里的江湖
9月12日,《北京日報》上門采訪,當記者走進劉蘭芳家,你很難把眼前的景象和 "藝術(shù)家" 三個字劃等號??蛷d里沒有氣派的立式空調(diào),只有個掛在墻上的老款掛機,冷風(fēng)裹著灰塵味兒吹過來。招待客人的沙發(fā)套著洗得發(fā)白的布罩,最顯眼的家具竟是個綠色簡易圓桌,這就是她寫評書稿的工作臺。記者去采訪時,桌角還壓著張揉皺的商演合同,旁邊散落著幾支筆和半截橡皮 —— 昨晚她就在這兒寫到深夜。
"劉老師家里連個正經(jīng)茶幾都沒有," 鄰居張阿姨記得,去年冬天看見劉蘭芳在樓下捆紙箱,"我說天兒這么冷快上去吧,她說攢著能換倆錢。" 這位曾讓全國電臺爭搶的藝術(shù)家,如今還在為柴米油鹽計較,樓道里堆著的廢品,是她對生活最實在的注解。
但陋室藏不住江湖氣。墻上泛黃的老照片里,年輕的劉蘭芳站在舞臺中央,醒木一拍滿堂彩;沙發(fā)縫里塞著的節(jié)目單,記錄著她從鞍山曲藝團到央視春晚的足跡。最珍貴的是個舊鐵皮盒,里面裝滿了上世紀 80 年代的聽眾來信,有的信封上寫著 "給說岳飛的劉阿姨",有的信紙都脆得一碰就碎。
"那會兒全國人都迷她的《岳飛傳》,"70 歲的老聽眾王大爺回憶,1980 年村里廣播喇叭一響,地里干活的都直起耳朵聽,"有戶人家為了搶收音機差點打架,最后全村湊錢買了臺新的,天天放給大家聽。" 那時劉蘭芳的聲音穿過電波,成了改革開放初期最動人的文化記憶。
麥克風(fēng)后的人生
劉蘭芳的嗓子像是被老天爺吻過的樂器。15 歲進鞍山曲藝團時,師父孫慧文就說這姑娘 "開口能鎮(zhèn)場"。她的評書帶著東北大鼓的韻味,高低起伏里藏著千軍萬馬,單憑一把扇子、一塊醒木,就能讓臺下聽眾如癡如醉。
1979 年那部火遍全國的《岳飛傳》,背后藏著不為人知的苦。當時她和丈夫王印權(quán)擠在幾平米的平房里,桌上堆著史料書,地上鋪著寫滿批注的稿紙。為了趕進度,夫妻倆常常寫到后半夜,鍋里的熱水涼了又熱,窗外的月光挪了又挪。劉蘭芳后來回憶:"每回寫不下去了,就想想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手上的筆就又有勁兒了。"
這部 60 多萬字的評書播出后,創(chuàng)造了奇跡 —— 全國收音機脫銷,上百家電臺集體轉(zhuǎn)播,連偏遠山村的喇叭里都在響她的聲音。有次劉蘭芳去鄉(xiāng)下演出,老鄉(xiāng)拉著她說:"俺們村結(jié)婚彩禮都改成要收音機了,就為聽你的《岳飛傳》!" 那時錄一段評書才兩塊錢,但她收到的聽眾來信裝了滿滿幾麻袋,信封上的地址從海南島寫到大興安嶺。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81 歲的她還保持著當年的習(xí)慣。每次商演前必做 "功課",研究當?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把地名、傳說都編進書里。上個月去山東演出,她特意加了段泰山封禪的典故,臺下老少爺們聽得拍巴掌叫好。學(xué)生們都說:"劉老師臺上一站,那股精氣神兒,比小伙子還足!"
不老傳奇的密碼
在喜馬拉雅的后臺數(shù)據(jù)里,劉蘭芳的作品播放量早就破了幾十億,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白發(fā)老人為了追上年輕人的腳步,有多拼。78 歲那年,她決定改編玄幻小說《斗羅大陸》,光是那些 "魂環(huán)"" 武魂 " 的術(shù)語就讓她頭大。
"凌晨一點多接到師父電話," 徒弟王封臣記得特別清楚,"她說 ' 封臣啊,這個 ' 藍銀草武魂 ' 到底咋回事?你給我講講 '。" 電話那頭傳來翻書的沙沙聲,老人的聲音帶著疲憊卻格外認真。為了背熟那些光怪陸離的招式名,她把臺詞寫在卡片上,做飯時貼在廚房,遛彎時揣在兜里。
這部《劉蘭芳說斗羅大陸》上線后,評論區(qū)炸了鍋。年輕聽眾說 "奶奶級主播太颯了",老粉絲感慨 "還是當年那股勁兒"。有個 00 后留言:"本來陪爺爺聽,結(jié)果自己追更到半夜。" 劉蘭芳看到這些評論,會戴著老花鏡一個個回復(fù),遇到專業(yè)問題還會請教孫子:"這個 ' 打 call' 是啥意思?"
她的書桌抽屜里,藏著個秘密賬本 —— 不是記錢,是記網(wǎng)絡(luò)小說。哪本更新了,哪個作者寫得好,都記得清清楚楚。每天給喜歡的作者打賞 50 塊,幾年下來光會員充值就花了幾千塊。有人不理解,她說:"評書得跟上時代,這些新故事里有年輕人的心思,我得學(xué)。"
臺下的劉蘭芳更讓人佩服。去年在山東大學(xué)演出,學(xué)生們表演完相聲,她特意把兩個小伙子拉到角落,親自示范 "刀槍架" 的動作,腰板挺得筆直,手勢干凈利落。"你們看,這個亮相得有精氣神,就像岳飛立馬槍前那樣!" 她邊說邊比劃,紅色美甲在燈光下劃出利落的弧線。
賬本里的母愛
劉蘭芳的工作筆記本有兩本,一本記商演排期,一本記家庭開銷。翻開最新的一頁,3 月份的行程排得密密麻麻,從東北到南方,幾乎天天在路上。"不是不想歇,是歇不起啊。" 她對著鏡子涂口紅時,偶爾會跟老伴王印權(quán)嘆口氣。
這個家的重擔(dān),壓在她肩上太沉了。2023 年,小兒子王玉因胃癌去世,才 55 歲。王玉師從侯耀文,和郭德綱是師兄弟,在相聲界小有名氣,卻走得這么早。劉蘭芳在葬禮上沒掉多少淚,回到家卻把自己關(guān)在屋里,翻出兒子小時候的照片,對著照片說評書里的笑話,說累了就抱著照片發(fā)呆。
大兒子王巖今年 60 多了,事業(yè)一直沒起色,在北京養(yǎng)家糊口都費勁,時不時得靠老兩口補貼。"他也不容易,我這兒能動就幫幫他。" 劉蘭芳從不跟外人抱怨這些,只是把商演合同簽得更勤了。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老太太特別自律。十幾年來一口飲料不喝,頓頓青菜豆腐,晚上雷打不動散步一小時。"不是為長命百歲,是怕病倒了沒人掙錢。" 她的包里總裝著兩種東西:潤喉糖和降壓藥,紅指甲捏著藥盒的樣子,讓人看著心疼。
有次演出后臺,年輕演員看見她對著鏡子練習(xí)微笑,眼角的皺紋里還帶著紅血絲。"劉老師,您都這么大名氣了,犯得著這么拼嗎?" 她擺擺手:"名氣是觀眾給的,砸了牌子就是對不起人家。" 下臺后,她掏出手機給大兒子轉(zhuǎn)完賬,又開始研究下一場的臺詞。
在這個網(wǎng)紅換了一茬又一茬的時代,81 歲的劉蘭芳像棵老槐樹,扎根在評書的土壤里。她的故事藏著太多 "沒想到":沒想到老藝術(shù)家會追網(wǎng)絡(luò)小說,沒想到舊樓里藏著幾十億播放量,更沒想到 81 歲還在為生活奔波。
劉蘭芳老師這種“活到老干到老”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人只有不服老才能活的年輕。
不過劉老師年紀這么大了,也希望她能停下來歇一歇,以自己的身體為重。
大家有聽說過劉蘭芳老師的評書嗎?最喜歡哪部作品?
信息來源:
北京日報網(wǎng):藝綻|81歲評書大家劉蘭芳:滿室煙火氣,一生評書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