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塊火星上的石頭突然成了全世界天文學家和吃瓜群眾的焦點。
NASA 的“毅力號”探測車在 2024 年 7 月的時候,在耶澤羅隕石坑里拍到了一塊長著斑點的紅色巖石,花紋像豹子皮一樣。
聽起來挺牛的,但真正讓科學家興奮的不是外表,而是它的肚子里藏著的東西:有機分子,還有氧化還原反應的痕跡。
對,你沒聽錯,“有機”分子,一度被很多人下意識等同于“生命的線索”。
問題是,這玩意兒就像朋友圈里的“驚天大瓜”,十有八九最后都是標題黨。
有機分子≠生命,這個等式要是早一點被全世界網(wǎng)民記住,NASA 科學家的腦殼估計能少被媒體敲幾回。
說白了,有機分子只要帶個碳氫鍵,哪怕是酒精、甲烷、氰化物都算。它可以從生命過程里來,也可以完全不沾邊,從宇宙塵埃、隕石、甚至行星風化里蹦出來。
別說火星了,連土星的衛(wèi)星土衛(wèi)二(Enceladus)噴出來的水汽里,也帶著一大堆有機分子。宇宙里到處都是,數(shù)量多到你懷疑是不是“白菜價”。
那為什么這塊火星石頭還會被炒上熱搜?因為它帶來的“幻覺”太大了。
有自媒體喊:這是生命跡象!這是生物簽名!這下火星人要出場了!可尷尬的是,真正搞研究的科學家一臉冷漠,甚至帶點嫌棄。
連研究負責人 Joel Hurowitz 都忍不住跳出來說:冷靜點,兄弟們,別急著給火星編簡歷,石頭還沒說話呢。
科學家其實心里有數(shù)。就算“毅力號”找到了有機碳,它也只是參與了沉積之后的氧化還原反應。這聽起來挺專業(yè),其實翻譯成人話就是:碳在火星上跟別的元素攪和了一下,沒了。
要說這就能證明有生命存在,大概跟你在路邊撿到根頭發(fā)就喊“外星人來過”差不多扯。
更要命的是,NASA 這類發(fā)現(xiàn)往往特別容易被媒體放大。媒體的邏輯很簡單:一提“有機”,就是生命;一提生命,就能吸流量。
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最后成了大媽們茶余飯后的話題——“聽說火星上要長出小強了?”科學家們哭笑不得,但誰讓他們的工作天生帶著“外星八卦”的基因。
目前全世界科學界對火星生命的“信心等級”,用的是一個叫 CoLD 的量表,最高是 6,現(xiàn)在我們連 1 都剛剛摸到。換句話說,火星生命證據(jù)的可信度,還停留在“幼兒園畫了個小太陽”的水平,連小學都沒入學。
可惜這話沒人愛聽,大眾更喜歡“發(fā)現(xiàn)生命”的熱鬧戲碼。
說到底,這事兒就像買彩票。火星的環(huán)境確實有點“過去式”的痕跡:耶澤羅隕石坑里曾經(jīng)有湖泊,有水,有沉積物,現(xiàn)在還在那堆石頭里藏著一堆碳基分子。
聽上去條件挺全,但問題是,這一切完全可能是純粹的化學事故,沒必要往“生命”那邊瞎聯(lián)想。
NASA 自己也清楚。幾十年下來,從“好奇號”到“毅力號”,火星探測車已經(jīng)找過一大堆有機分子,還順便發(fā)現(xiàn)了季節(jié)性變化的甲烷、硫化物,甚至“火星藍莓”(赤鐵礦球)。這些現(xiàn)象放在地球上,確實會讓人想到生命。
但問題是,在火星,所有的礦物、分子都可以完全通過無生命的方式搞出來?;鹦强赡艽_實曾經(jīng)濕潤過,但那不代表它生過東西。
真正要搞清楚火星有沒有生命,不是靠“石頭里的碳”,而是得找到無法用化學解釋的東西,比如生物留下的形態(tài)特征,或者直接的生物分子。
到目前為止,這些一個都沒找到。
所以別急,火星生命這事兒還得等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等人類真的把人送上火星,或者把火星土帶回來,才能徹底蓋棺定論。
在那之前,這些石頭就只是石頭,只不過顏色和花紋有點特別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